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复习试题上海市高三儒家思想专题试卷[华东版][试题]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016届高三历史测验

一、选择题 1.“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这一观点属于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2.唐德宗曾颁《罪己大赦诏》曰:“天谴于上而朕不悟, 人怨于下而朕不知”,反省自己的德行和政策。与上述思想有关的派别是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3.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具体指 A.诸子百家争鸣 B.私田大量开垦 C.商人地位提高 D.诸侯重视教育 4.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崇儒尚佛兼收并蓄?D.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5.今天我们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有创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思想,它是

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6、 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汉宣帝的言行所体现的观念为:

A.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无为而治

7、孔子看到鲁国的季孙氏在典礼上采用了周王的乐舞,他十分生气,愤然谴责到“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段材料反映了孔子的主张是

A.中庸之道 B。施行仁政 C 克己复礼 D。有教无类 8.《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汉武帝时,“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布衣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着提高 9、 “如果说他的大错,就是不该蘸着儒家仁学的水,磨一把道学杀人的刀。令人想起他,……就想起烈女祠、贞洁坊、祥林嫂。”“他”最可能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朱子

10、 “文化教育上的新设施……是传统的封建文化体制边上长出来的新东西。虽然它们没有直接取消后者,但由于它们的存在,保守的封建圈子毕竟出现了缺口。”下列文化教育上的设施,与材料所述特征最接近的是

A.孔子私学 B.岳麓书院 C.京师同文馆 D.远程教育 11. “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该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A.促进了文化教育普及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与信仰 12、“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释是

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B.朱熹的学说更科学

C.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 D.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13、 有人说:“近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古代中国什么都不禁,惟独禁人的本能。”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那“不禁人的本能”与“禁人的本能”分别指

A启蒙思想;民贵君轻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D信仰得救;致良知

14、“日本文化其实是中国文化的新阐释,事实上并没有离开中国文化的根。”——许倬云《从历史看时代转移》。这种“新阐释”最早可以追溯到哪一时期

A. 秦汉 B. 隋唐 C. 宋元 D. 明清 15、“儒家文化圈”是指

A. 秦汉以来形成的以儒学为轴心的亚洲文化圈 B. 隋唐以来形成的以儒学为轴心的亚洲文化圈 C. 秦汉以来形成的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 D. 隋唐以来形成的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

16、公元702~777年,日本先后6次派使节到唐朝。每次随行的留学生多达四五百人;20世纪初,中国大批青年奔赴日本,“游学之盛……络绎不绝”。上述历史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民族危机的加深 B.本国的政治迫害C.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D.先进文化的吸引 17、“日本民族未与中国文化接触以前是一锅豆浆,中国文化就像碱水一样,日本民族和中国文化一接触就成了豆腐。”这句话喻指

A.日本文化由豆浆变豆腐 B.中国文化点化日本民族 C.日本全盘接受中国文化 D.儒家文化辐射东亚地区

18、宋代是我国儒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理学的产生,标志着儒家思想已进入了哲理化、思辩化的阶段。下列有关“理”的理解,较为确切的是

A.理就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理是人生来就固有的思想观念 C.理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 D.理是最高统治者的主观意志 19、 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会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 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C.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20、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 “独尊儒术”的转变中,我们能够看到 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②古代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受到扼制 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 ④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和自然经济的鼎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1、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演变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仁者爱仁 ②存天理,灭人欲 ③天人感应 ④民贵君轻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①②④③ D.①③②④

22.儒家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于是律许容隐,不要求子孙作证,更不许告祖父母、父母,告者绞。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法律

A.外儒内法的特点 B.以礼入法的特点C.刑礼结合的特点 D.注重人事的特点

23.在孔子的思想中,主张通过“正名”来把他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秩序加以矫正,从而达到规范人们的言行和使社会“有序”的目的。这一主张是( )

A 礼 B 仁 C 德 D 孝

24.近来有学者将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归纳为仁者爱人、地狱天堂、三教合一、性理之学四个主题。其中三教合一开始于:

A.春秋 B秦汉 C、隋唐 D两宋时期

25.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把天理和人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以此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朱熹这一理论的实质是

A.加强文化专制主义 B.巩固儒家正统地位 C.维护封建伦理道德 D.实行八股取士制度 26.北京大学马克尧教授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在伏尔泰的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自由,政府只管社会风化,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

“中国的政治体制又是和儒家道德原则结为—体的,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材料中伏尔泰没有认识到 A.儒学文化具有自由、平等的靖神 B.儒学思想与启蒙思想的本质不同

C.儒学思想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 D.儒学可作为抨击天主教神学思想和等级制度武器

27.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对以上三种观念的理解,其共性是

A.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轻视?? D.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28.“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29.孟子认为:使百姓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对孟子的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①这是对孔子的思想体系核心部分的继承和发展

②他的这一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③客观地反映了战争频繁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 ④站在平民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田宅的思想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 30.孟子被称为“亚圣”,但明朝皇帝朱元璋反对孟子的某些思想,主要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仁政” C.“人性本善” D.“威武不能屈” 3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论述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

32.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33.清朝康熙年间,对儒家学说西传有重大影响的传教士是 A.罗明坚 B.利玛窦 C.金尼阁 D.柏应理 34.理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吸取其:( )

A.仁政思想 B.伦理道德 C. 性恶论 D.唯物思想

35、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 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36、一位大学者的诗∶「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屩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 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生意」的根源,也就是「天地生物之心」,藉以识仁」。这种把自然与人心 结合加以论述的学问应是∶

A、汉代经学? B、唐代佛学? C、宋代理学? D、清代考据学

37、“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下列各项中,与这一政治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B.“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 C.“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D.“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

38、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39、《孔子家语?观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 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孔子不主张对饥民实施救助 ②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 ③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 ④能够体现孔子“仁”的思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40、五代有个叫冯道的人,一生中也做过不少对百姓有好处的事情。但是,因为他身处乱世,先后追随过好多皇帝,所以后世的文人比如司马光等,就对他很不齿。在这些文人看来,他的行为就和那些一嫁再嫁的女人一样,丑陋不堪。这些文人的评价标准是 A.民族气节 B.宋明理学 C.君权神授 D.文化修养

二、非选择题

41、历史文献中的孔子形象

材料一: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论语·述而》 材料二:东门有人(孔子),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三:其生之时,有麟吐玉书于阙里,其文云,水精之子,继衰周而为素王。

——《三字经》(相传宋元之际开始流行)

问题:(10分)

(1)依据材料分别概况孔子在不同历史文献中的形象特点(不得照抄材料)。(4分) (2)指出造成文献中孔子形象差异的主要因素。(3分) (3)依据以上分析,你如何看待历史文献的史料价值。(3分) 42.儒家文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

材料二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问题:(10分)

(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荀子的哪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荀子认为统治者政治上应该怎样做(2分)

(2)据材料二,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1分)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思想领域的影响是什么(1分)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2分)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历史作用的认识。(4分)

43.(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山西浑源李峪村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发现的春秋后期晋墓出土有牛尊,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牛鼻上有鼻环。

材料二、春秋时期“共主衰微,王命不行”,战国时期“砥砺甲兵,时争利于天下”。据许倬云先生统计,春秋259年间,就《左传》记载,共计大小战役1200余次,和平时间为78年;战国的242年中,共计战役460余次,和平时间89年。 材料三、就百亩之田而言,《周礼?小司徒》云,“上地家七人”,但至战国之初,却成为“上农夫食九人”(《孟子?万章下》,土地生产力增加%,而人口则作更大幅度的增加。 问:(1)根据材料一中的考古发现,可以初步推测当时哪些社会生产情况(2分) (2)材料二、三,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怎样的时代特征(2分)

(3)还有哪些史实既是以上材料所述社会现实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也是构成这个时代特征的重要内容(6分)

44、阅读下列材料(11分)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诸侯所受者其尊皆天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在董仲舒看来,天是百神大君,天具有仁义礼智信,皇帝是天的儿子。人间的一切都是天造就的。天按照自己的模样造就了人,人秉承天的意志长出了身体,这就是人符天数。……田地有

上下之别,人间有尊卑之别。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合于天道的伦理范畴。

——《中国哲学与文化》

问题:

(1)分别概括三段材料的思想核心。(3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董仲舒的思想形成的背景。(3分) (3)你怎样看待这一思想学说(5分) 45.儒家思想的流变(10分)

秦始皇巩固统一

汉高祖与道家老子

朱熹与白鹿洞书院

汉武帝与儒家经典

复习试题上海市高三儒家思想专题试卷[华东版][试题] 

2016届高三历史测验一、选择题1.“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这一观点属于A.孔子B.孟子C.荀子D.韩非子2.唐德宗曾颁《罪己大赦诏》曰:“天谴于上而朕不悟,人怨于下而朕不知”,反省自己的德行和政策。与上述思想有关的派别是A、儒家B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r5ms3y0q62p7v43zg0p6rgfk15sw100hao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