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整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整合

本文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出发,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整合的概念、意义、问题和对策。

一、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程整合的概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最早源自西方的“课程整合”的概念。「1」整合强调多种因素的有机组合,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南国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据此,我们能够对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整合作以下三方面的理解:第一,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搜索相关的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实施教学活动—教师的教学工具。第二,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获取丰富的网络资源,并对思想品德课程内容实行知识重构—学生的认知工具。其三,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课程中起到媒介作用—重要的教学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程的整合就是以思想品德课程知识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渗透到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中,从而协助学生提升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水平,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准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二、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程整合的意义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但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协助者、促动者。可见,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课程中的使用又会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哪些积极影响呢?

第一.从教师的角度看。信息技术和思想品德课程的整合能更好地促动教师角色的转变,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已不再是传递知识的教书匠,而成为学生学习的促动者和学习水平的培养者,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对话者和合作者,成为课程的研制者、开发者和决策者。「2」信息化教育环境下,要求教师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为核心的现代化素质教育理念,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为此,教师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好好“备课”,钻研教材,搜索课程资源,重视为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反映学生思想状况的学习材料,重视为学生创设符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情境,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此同时,也可使得教师在探索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程整合过程中持续进

步。

第二.从学生的角度看。信息技术和思想品德课程的整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实践水平和创新精神,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以增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教育性较强,但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对“说教”表现出敏感和叛逆,所以传统教学中教师花40分钟“一言堂”似的灌输“大道理”,学生不易接受,教育教学的目标也不易实现,致使学生对“成长中的自己”的理解,对“自己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的理解依然混乱不清。而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程的整合,使得学生学会使用信息工具,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学习。同时,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的教学没有过多的解释,学生依据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或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在分析现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拓思维,激发想象。

三、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程整合过程中存有的问题

第一、缺乏准确思想观点的指导。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准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点,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但是,部分教师在实施信息技术和思想品德课程的整合过程中,出现了“保护主义”和“技术主义”两种错误倾向。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其中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观点也在腐蚀着人们的思想。鉴于此,保护主义的整合观主张消极防守,只告诉学生好的一面,以消除信息技术给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技术主义的整合观则要求利用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最优化,以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却因强调被动接受知识步入形式主义的泥潭,“换汤不换药”,走回传统教学的老路上,进而无法完成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任务。

第二、缺乏对课程整合的深度理解。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掌握相对应的信息技术,并灵活使用到我们的教学中显得越发重要。但对思想品德教师来说,作为非信息技术专业人员,我们中的绝大部分同行在对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程的整合实践中,缺乏对课程整合的深度理解。其一,课程的整合任然停留在用课件、文字来“播放”或“表现内容”的低端整合层次上。其二,信息技术几乎成了教师的唯一资源,本能够现场参观、考察和实践的内容却便要放在多媒体上“整合”。其三,忽视了教师在整合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点想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协助和准确指导。而片面追求学生“个性发展”,只会导致学生“放任自流”,自主学习和探究学生“流于形式”,无法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四、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程整合的对策

第一,明确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课程性质表现为: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它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基础,它以协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为追求。「3」课程的教学过程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结果,沿着由“知”到“行”的顺序发展,尤其偏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所以,在整合过程中,一方面,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感知觉、注意、记忆、语言、思维与推理等心理活动过程,引导学生对信息实行加工,并将其转换成知识与经验来解决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切忌利用信息技术简单地堆砌教学资源,需要教师在选择素材时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相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进而促动准确思想观点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信息技术的准确使用。

信息技术的利用冲破了传统的教学框架,革新着教与学的理念、模式和结果。要想达到思想品德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必须准确使用信息技术。其一,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概念多,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就能使抽象的思想观点、道德规范具体化和形象化。其二,信息技术以其对文字、符号、语言、声音和动画等的处理,为学生提供深入思考的机会,以达到启迪思维,培养创新水平的目的。其三,结合具体内容有选择性地使用多媒体教学。例如,七年级上册《男生·女生》教学中,首先通过展示一系列男生女生交往的图片,让学生理解各种交往行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辩论——“男生女生交往好不好?”通过辩论活动的展开,促使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需发挥主导作用,协助学生辨明是非对错,理解到“男生女生需要交往,但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显而易见,此节课并不是多媒体图片和声音的简单堆砌,而是根据需要准确发挥了信息技术的媒介作用。

第三,“创情境—引思考—明是非—促践行”教学模式的探索。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丰富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为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形成的稳定得人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可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4」简言之,教学模式的实质就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找到一条效果明显的教学模式,即“创情境—引思考—明是非—促践行”。现代教学论证明,如果教学过程仅靠单一媒体以一种方式来刺激大脑,学生容易疲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例如,实施七年级下册《感受青春》的内容教学时,如果全凭教师整节课的讲解,除了黑板就是粉笔,很难达到“感受”“青春的喜悦和烦恼”乃至“学会珍惜青春”的目的。反之,清新的青春画面,生动的人物形象,对比鲜明的哲理故事,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感受青春的变化、喜悦和烦恼,引发学生对当前“挥霍青春,浪费光阴”行为的反思,加上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可使学生明辨是非,形成准确观点,切实做到“珍惜青春”。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促成学生“知行统一”。

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整合本文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出发,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整合的概念、意义、问题和对策。一、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程整合的概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最早源自西方的“课程整合”的概念。「1」整合强调多种因素的有机组合,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问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r2d4946091h1yk7phhy1xkfw968dk01azd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