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学目标:
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知识与能力 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通过对铁器、牛耕出现的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培养证据意识;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的对比,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西周制度的瓦解,培过程与方法 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争霸战争具有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和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情感态度 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与价值观 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教学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
2 教学过程
1 / 9
一、导入新课
上回书说道,周平王迁都洛邑建东周。东周分春秋和战国。
如果春秋时期相当于一个班级,班主任是周平王,班里有很多学生,他们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公、越王勾践等等。用一句话形容这个班级的状况: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图片展示:铁制农具、牛耕
2.问题思考:(1)从图片中,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2)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有什么历史作用?
提示:(1)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3.图片展示:劳动工具演进?
2 / 9
4.教师小结: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大多数是在木器上套一层铁制的锋刃。古书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来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经使用牛来耕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它把中国的物质文明由青铜时代推进到铁器时代。 5.问题思考:春秋时期经济发展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手工业:手工业规模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有所发展。
商业:《战国策·东周》载齐桓公“宫中七市”。城市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6.知识链接:楚王问鼎
“鼎之大小轻重”
—《左传·宣公三年》 思考:楚王问鼎说明了什么?
提示:楚庄王意欲移鼎于楚,表示对周王室的藐视已有替代周王号令天的野心。
春秋时期经济发展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目标导学二:王室衰微
3 / 9
1.材料展示1:
图片展示2:《东周列国·春秋篇》剧照
教师提问:在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中,东迁后的周平王,摄于郑国的威力,竟与郑庄公做了交换太子互为人质的荒唐交易。这种情况反映了什么问题?
阅读东周和西周王室实力对比表,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提示:王室衰微
2.合作探究:王室衰微的原因、表现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1)王室衰微的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使得原来公田以外大量开垦荒地成为可能,导致不向国家纳税的私田大量出现。诸侯国不再分封土地,而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致使分封制逐步分解。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
(2)表现:①分封制逐步瓦解。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②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③诸侯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周王室财政上陷入困境
4 / 9
(3)结果: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竞相称霸,操控政局,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3.教师小结: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化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制度)。
目标导学三:诸侯争霸
1.结合教材上的“春秋争霸形势图”思考:春秋时期较强大的诸侯国有哪些?诸侯争霸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一是王室衰微,二是各诸侯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三是各诸侯国争夺土地、人民、财产和政治上的对别国的支配权。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诸侯争霸的过程及主要霸主。
提示:据史书记载,春秋294年间,有43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相继称霸。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3.春秋争霸的实质:奴隶主的掠夺战争。 4.春秋争霸的影响:
(1)消极影响: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5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