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高考历史知识点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高考历史知识点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考点归纳: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物质基础); ②政治上: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

③阶级关系上:诸侯士大夫崛起, “士” 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备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 ④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 “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 (备注: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⑤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引起阶级关系的变动

二,启示 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政治经济发展、变革的产物 三,历史影响:

①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是中国两千多年思想文化的源头。

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主要派别

1、儒家学派 (1)孔子 主张:

思想核心:“仁”,就是“爱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民本思想:“以德治民”,“节用而爱人”,取得“民信” “克己复礼”: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政治: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 取信于民,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教育:首创私人讲学, 主张“ 有教无类 ”, 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评价: 包含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孔子所倡导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2)孟子

. 孟子的主张(战国中期人)

①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提出“宽刑薄税”; ②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③伦理观上:“性本善”。

(3)荀子的主张(战国末期人) 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③伦理观上:“性恶论” 评价:

荀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改造了儒家思想,使其更能适应社会 小结: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主要内容有哪些?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导致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2、孔子、孟子、荀子吸收了诸子百家主张中合理部分,其中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孟子、荀子把它发展为一个更加完整体系,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历史地位:

1、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2、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发展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孔子思想对世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影响,在世界思想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2. 道家 (1)老子

时间:春秋晚期。

主要思想: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事物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老子:提倡清心寡欲,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朴素的辨正法哲学思想。 (2)庄子

时间:战国时期。

主要思想: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特别提示道家崇尚自然,宣传自然无为。对于今天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仍有现实意义。

3法家: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主要思想: 主张君主要以 法 治国。 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主张君主专制。 (1)代表人物及主张: ①李悝(变法措施) ②商鞅 (变法措施) 变法主要作用: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开阡陌,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打破了奴隶主世袭贵族的特权,确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发展和壮大了地主阶级政治势力;中央集权的实行,巩固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统治;发展了封建经济,壮大了地主阶级经济力量;方便了税收和交换。 为什么法家思想对当时的统治者最有用?

(1)战国时期处于大变革时期,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2)法家政治上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奖励耕战;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承认土地私有;文化上主张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等,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制度,有利于国家实现统一。

4、墨家学派 主张“兼爱”、“非攻” “节俭”、“尚贤” 废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政治措施

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推行县制 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主张加强君主 新兴 法 地主 家 阶级 常可”的主张 “兼爱”“非攻” 墨 小生产者 家 子 对战争,任人唯贤, 过俭朴生活 墨 “ 尚 贤 ”“ 节 用”,要求平等,反 非 期修古,不法 韩 专制,提出“不 体现了新兴地主阶 级改革旧制度的进 取精神和加强中央 集权的迫切愿望 反映了广大小生 产者要求和平、 稳定的愿望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经历: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战国后期,经孟子、荀子,发展为蔚然大宗 →秦朝,用法家,焚书坑儒,遭到打击 →汉初,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 1,从“无为”到“有为” (1)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 无为而治 ”的思想,采 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2)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但社会也潜伏着危机,

如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匈奴为患等。 (3)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①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把诸子百家中 道家 、 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 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②汉武帝在位期间,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③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主张。 ④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 。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 天人感应 ”学说。 ⑤董仲舒还提出了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

思想(原因) 1、新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②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儒学成为选官任官的标准。 ③教育方面:中央设太学,地方令各郡县设立学校,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3、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结果 西汉后期,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统治正统思 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自汉武帝至五四运动) 。 归纳总结 儒家学派从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的社会地位的变化? (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剧变,百家争鸣。儒家主张仁、仁政,反对苛政,不 能适应中央集权、国家统一的潮流。儒学遭到冷遇,未受到重视。 (2)秦始皇完成统一后,以法家思想治国,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学派为统治者所不

容,遭到沉重打击。 (3)汉武帝推行大一统,董仲舒的“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主张,适应了当 时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儒学从此成为西汉统治 的正统思想。 (4) 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实行使儒学全面影响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同时儒学也成为执政者 奴化臣民的工具。

高考历史知识点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高考历史知识点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考点归纳:“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物质基础);②政治上: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③阶级关系上:诸侯士大夫崛起,“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统治者重用;(备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qipq0tiee9kfa2517te4mn0g1mmp000jlp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