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2课时
生 根据教师提问分别回答。
师 学生回答的同时,对应表格中的每个空格逐个显示答案。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中说:“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据此,思考下列问题:诗中所说的“地”位于何处?这种现象是由哪种地球运动造成的?
生 (回答)“地”在赤道地区,这种现象是地球自转运动的结果。 师 地球自转运动除每日绕地轴旋转一周外,还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呢? 板 书: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推进新课
师 按教材P17活动要求将已备好的材料放在讲台上,进行演示实验。
教师用手电筒(假设为太阳光)照射地球仪(假设为地球),关闭教室电灯或灯管,请学生想象,教师启发思考:
(1)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光线照亮了球体的多少?为什么? (2)昼夜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的光线和教材插图中太阳光线有什么不同? (4)昼夜之间的分界线叫什么?它与太阳光线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录像和课件演示昼夜的形成;没有地球仪的学校,可用一不透明的球体如篮球、足球等演示说明)
生 观察、思考后回答。
师 生小结: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被太阳光照亮的半球——向着太阳的半球——白天;未被太阳光照亮的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黑夜。从而可以看出,昼夜形成的根本原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师 由于太阳距离地球非常遥远,我们粗略地把太阳光线看作平行光线。太阳光线始终与晨昏线垂直,并且晨昏线平分赤道(即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时)。
教师课前在地球仪的球面上选好几个点(如北京、伦敦、纽约等),作出了标志(彩色粉笔画点或贴一彩纸点等),用手电筒照射自转的地球仪,并提出启发性思考题:
(1)当太阳光照射北京时,哪些国家在白天?哪些国家是夜晚? 生 观察回答:北京为白天,伦敦、纽约是夜晚。
(2)将地球仪转动180°,再观察,北京和纽约是在白天还是晚上?生 观察后回答:北京为夜晚,纽约成为白天。
[
第1页/共2页
(3)连续转动地球仪,观察各地(如中国和美国)昼夜更替的情况,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生 连续转动地球仪,上述城市的白天和夜晚不断转换,引起昼夜更替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4)转动地球仪时,观察晨昏线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有什么关系? 生 晨昏线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即晨昏线是自东向西运动。 (5)地球上某地一个白天和晚上周期大约是多少时间? 生 (回答)为一个太阳日,约为24小时。
以上问题难度较大,教师可边演示边启发学生思考,也可分组演示,分组讨论,然后由小组推荐代表回答。
投影:
判断图中E、F、G、H四点哪些在晨线上、哪些在昏线上? 学生回答:E、G、H在晨线上,F在昏线上。
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是否发现,家乡河流的右岸冲刷比左岸严重,厨房排水时,水是逆时针方向排出的,为什么会产生以上现象呢?学习了这部分内容后我们将获得明确的答案,即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因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发生偏移造成的。
板 书:
(二)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运动方向向一侧偏转 师 拿一把雨伞,撑开,将其比作北半球,则伞顶端代表北极,伞的支架杆代表经线。若雨伞不动时,从“北极”向下用水杯倒水,则发现水珠从布上沿“经线”向“南”流动;若将雨伞按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匀速转动时,用水杯从“北极”向下倒水,观察水珠流动轨迹是否和刚才相同;如不同,水珠偏离“经线”的左侧还是右侧?若将雨伞逆地球自转方向(自东向西)转动时,水珠如何偏离?
生 观察演示实验,分组讨论:
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有何规律?举例说明有何影响。 如何用左右手定则判断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师 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向的规律时,可采用 “左右手法则”,具体方法如下: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手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初始运动方向,大拇指指向即为物体水平运动的偏向。如下图所示。
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