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京剧打击乐的艺术
京剧打击乐的艺术
人们常说,诗有诗韵,歌有歌韵。没有韵味,如饮无色无味的白开水。京剧锣鼓相对于整个剧目,就像新沏的乌龙茶,有色、有味,令人回味且意犹未尽。京剧打击乐的艺术魅力和价值就体现在注重韵味、讲究韵味、表现韵味,与整台剧目丝丝入扣、相得益彰。戏谚所谓:“一台锣鼓半台戏”,是说京剧打击乐作为伴奏乐器,对京剧剧目所要表现的剧情氛围的烘托,起到了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作用。那么,如何领会京剧锣鼓的“韵味”并在剧目实践中得以运用,这是值得我们专业打击乐演奏员深究和探讨的课题。
京剧的打击乐器种类很多,他们的音色节奏,曲谱及演奏方法十分丰富。京剧打击乐器,主要是为了渲染戏剧情节,刻画人物和性格,描绘时空环境,从而配合演员的表演而运用的,因此它的节奏较之民间打击乐更富于变化,更具表现力。我就自己的实践,谈以下几点体会:
冲头以大锣、小锣和铙钹交叉合奏,音量一强一弱,配合上场、下场与一般的动作,以及在念白中为加强语气而运用。但主角的第一次上场不用;一场戏的结束(舞台上不留一人)时人物的下场也很少用。例如:《空城计》中探子的三报,即用冲头上场;《连环套》中窦尔敦念:“……他就暗发”后,
随意编辑
精品文档
也用冲头来配合动作和加强语气。
长 尖以大锣、小锣和铙钹相间击奏。形式、用法与冲头大致相同,只是适用于由慢转快的动作上。例如:《群英会》中周瑜唤众将进帐时,众将上场即用长尖;又如起霸时上场亮相后,在往台口走的时候就用这个点子,不过比一般的速度较慢一些。
长丝头以大锣和铙钹相间击奏,用途及作用略同于冲头, 大都用在唱罢摇板之后的人物上下场,以此代替冲头。例如:《斩马谡》中诸葛亮唱罢“算就汉室三分鼎,险些一旦化灰尘”两句摇板之后探子上场时,即用长丝头。
京剧打击乐虽在一出戏中居伴奏地位,但它贯穿全剧的始终,如一出戏开场之前,往往是乐队先打起锣鼓来,以打击乐的悦耳音色,制造出全剧的气氛。使观众在它的召唤下精神焕发地参与到演出中来。随之锣鼓套路有了变换,如果一出戏首先上场的是一位活泼可爱的少女,往往会以几声清脆的小锣来“启场”;如元帅开场,则会以铿锵有力的锣鼓来“引将”;若以反面人物登场,则还要运用低音锣来刻画其阴险狡诈的性格。在刻画人物内心,恐惧的描绘上,打击乐更有独到之处。如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百鸡宴》一折,当杨子荣满怀信心地准备里应外合,全歼顽匪的关键时刻,栾平的突然来到,杨子荣在极其不利的情况下,临危不惧,充分利用其弱点,质问栾平“是共军把你放了,还是共军派
随意编辑
精品文档
你来的。”话音刚落,打击乐“呛”的一声“冷锤”随着演员的逼真表演,这一锤有力地突现了栾平内心的万分惊恐,先是瞠目结舌,进而被迫自己打耳光,跪在杨子荣面前求饶。 京剧的打击乐除板鼓居首位外,进而掌握整个演出的舞台与节奏,其他乐器也各具特色,大鼓音色雄厚有力,小堂鼓音色干脆肯定,大锣音响洪亮,音色苍劲,又常击在强拍上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铙钹发音激亢雄奇,小锣音调婉转上挑,音色娟秀,单击时具有阴柔之美。 举一个传统的京剧身段锣鼓[水底鱼]的例子:
打 台|仓 切|仓 乙切|台切 台|仓 乙切|台 切|令 切 |乙切 台|仓 乙切|令 切 |乙切 台|仓 乙切|台 切 |乙 切|乙 吐噜|仓 儿|令 切|乙切 台|仓 0 |[水底鱼]结构分为头、身、尾三部分,板鼓在头、尾起到控制节奏、速度、音量变化的作用,在鼓键击打的第一下即“头”,就决定了整个水底鱼的快慢轻重,在“身”的部分只是通过窜捻、丝鞭辅助。演奏中要观察演员的身段,再体现到指挥手法上,这一系列的反应和规范而清晰的演奏,只有训练有素的专业演奏员才能完成的,大锣在演奏[水底鱼]时,瞟着板鼓,看着演员对头、身、尾要有意识的进行轻重缓急的划分;铙钹在演奏[水底鱼]时,看着板鼓兼顾大锣,在锣鼓经标注的重音上要进行轻重跳跃性的打击;小锣在演奏[水底鱼]时,看着板鼓,兼顾着大锣、铙钹充分突出自己的单独的演奏部分,整个锣鼓连贯完整。
随意编辑
精品文档
前辈的艺术家要求的冷锤一击,味要正,还要好听,仔细分析起来,那一击是板鼓、大锣、铙钹、小锣同在一个时间以不同的音高发出的音响效果。如果再加以时间上不同节奏的安排,就形成了旋律,京剧锣鼓所要表现的内容很广泛,所以它在速度及结构的伸缩性上变化很明显,演奏员对锣鼓的节奏、旋律、和声的综合感觉要求比较高。
锣鼓点统称“锣鼓经”,它的名目繁多,运用范围广泛,几乎任何一种情景 在舞台上出现时都有相应的锣鼓经可供应用。如[急急风]是一种紧张的锣鼓点,配合小堂鼓演奏更能突出战斗气氛。[紧锤]也是一种常用的锣鼓点,比如现代京剧《红灯记》中《痛说革命家史》一折,当铁梅唱完,“我这里举红灯光四方”后乐队奏紧锤,然后接着唱“我爹爹像松柏”一段快板,紧凑急促的锣鼓节奏配合激发出刚劲的唱腔,把铁梅决心继承父志的革命豪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小锣平板夺头也是四平调的入头,但和平板夺头相反,多用作大过门的入头。例如《梅龙镇》李凤姐第一次上场唱四平调时,即用这个锣鼓。小锣平板夺头又可作为[吹腔]的入头,如《奇双会》李桂枝第一场唱上。
大锣单楗凤点头,用于台上开唱的摇板、流水的入头,但凡是凤点头均不作上场开唱用。
例如《打渔杀家》中,李俊唱完“手搭凉篷用目瞅”之后,接一凤点头入摇板过门,倪荣再接唱“柳荫树下一小舟”。
随意编辑
精品文档
小锣凤点头也是摇板或流水的入头,多用于比较文静的场面。例如《捉放曹》中陈宫与吕伯奢对唱时所起的流水,用的即是小锣凤点头。
大锣双楗凤点头也叫纽丝凤点头,多用于开唱之前动作不多的情况下。例如《空城计》中诸葛亮唱“退司马保空城全仗此琴”的西皮散板,即用大锣双楗凤点头开唱。
散长锤凤点头散长锤凤点头是散长锤的结束部分,作为散板的入头。例如《法门寺》中宋巧姣唱西皮散板“唤一声好一似鹰拿雀燕”,即用散长锤凤点头作为入头。
在京剧舞台上打击乐演奏员所要具备的就是要与剧情同步,合拍。《雁荡山》就是个典型的实例,全剧不用唱念,以京剧形体舞蹈和武打翻扑技巧等肢体语言表达剧情 ,音乐表现则以京剧锣鼓、笛子、唢呐等演奏曲牌,营造出一幕威武雄壮的战斗场面。大幕拉开,敌兵头领贺天龙慌乱中在[乱锤]锣鼓点中上场,人物情绪显得沮丧,杂乱;与和着 [急急风] 锣鼓点上场的孟海公的镇定,机智,细心大胆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向观众清楚交待了战争双方的基本阵容,准确无误地表达了戏剧展现的爱憎。其中不仅是舞台场景,演员表演为此给予了明确的交待,而音乐表现,尤其是打击乐不同内涵的锣鼓点,为剧情氛围的营造视听方面的音乐效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真切地反映战争场面,前辈的老艺术家们用上山追击、夜袭、水战、攻城段落进行了大手笔的
随意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