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和结果,也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有力助手和途径,组织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的中心工作。
培养班集体的主要方法有: (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
(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4)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 3. 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1)别教育同集体教育的关系
(2)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工作 4.家庭与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5.作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1)班主任工作的计划
一般分为学期(或阶段)计划和具体活动计划。 (2)班主任工作的总结
一般分为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九、课外校外教育
[要求]
1.识记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内容。 2.理解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主要特点。 (一)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1.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
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
(1)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取新知识
(2)课外校外教育是对青少年实施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3)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各种能力 (4)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二)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1.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内容 (1)社会实践活动 (2)学科活动 (3)科技活动 (4)文学艺术活动 (5)文娱体育活动 (6)社会公益活动 (7)课外阅读活动
2.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 (1)群众性活动 (2)小组活动
(3)个人活动
15
(三)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1. 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 (1)自愿性
(2)灵活性 (3)实践性
2.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
(2)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于吸引力
(3)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使之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心理学部分
一、心理学概述
[要求]
1.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历史与主要研究领域。
2. 理解神经系统与大脑的结构与功能、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历程。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探讨人类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像等认知活动的规律,为知识掌握、技能形成和能力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2)探讨人类情绪、动机、人格、社会态度等非认知活动的规律,为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健康人格提供科学依据
(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1.心理学的哲学与科学背影 2.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3.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神经心理学。
(三)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1.理论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
2.应用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健康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法律心理学。
(四)心理的生理基础 1.神经系统及其活动方式 (1)神经元与突触 (2)神经系统
16
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3)反射与反射弧 2.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1)大脑的结构
(2)大脑功能的单侧化 3.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1)反映 (2)感受性
(3)心理 (4)意识
二、感知与注意
[要求]
1.了解感觉的含义与种类、知觉的含义与种类、注意的品质。
2. 理解知觉的基本特征及其组织原则、注意的特点与功能、注意的种类及其影响因素。
3.根据知觉规律,灵活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正确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一)感觉 1.什么是感觉
2.感觉的种类
(二)知觉及其特点 1.什么是知觉 2.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 3.知觉的基本特征 (1)选择性 (2)整体性 (3)理解性 (4)恒常性
4.知觉的组织原则
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 (三)注意
1.注意概述 (1)什么是注意
(2)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3)注意的功能(选择,整合,维持,调节) 2.注意的种类 (1)无意注意
①什么是无意注意;②无意注意的影响因素。 (2)有意注意
①什么是有意注意;②有意注意的影响因素。 (3)有意后注意
①什么是有意后注意;②有意后注意的条件。 3.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
17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分配 (4)注意转移
(四)感知规律与直观性教学 1.直观性教学的基本形式
①实物直观;②模象直观;③言语直观。 2.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性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五)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3.引导学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式,保持学习活动
三、记忆
[要求]
1.了解记忆的基本过程与主要类型。
2.理解记忆表象的特点、记忆系统的编码方式与存贮特点、遗忘的基本规律及其主要原因。
3.灵活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巩固。 (一)记忆及其类型 1.什么是记忆 2.记忆的基本过程
识记、保持、再现;编码、存储、提取。 3.记忆的主要类型 (1)记忆对象分类
①形象记忆;②逻辑记忆;③情绪记忆;④动作记忆。 (2)记忆阶段分类
①瞬时记忆;②短时记忆;③长时记忆。 4.记忆表象 (1)什么是表象
(2)表象与后象的关系 (3)记忆表象的特点
①直观形象性;②形象概括性;③模糊片断性;④个别差异性。 (二)记忆系统
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 (1)瞬时记忆的特点
(2)瞬时记忆的编码(编码方式,影响因素) (3)瞬时记忆的存储(存贮容量,存贮时间) 2.短时记忆(工作记忆) (1)短时记忆的特点
(2)短时记忆的编码(编码方式,影响因素) (3)短时记忆的存储(存贮容量,存贮时间)
18
3.长时记忆
(1)长时记忆的特点
(2)长时记忆的编码(编码方式,影响因素)
(3)长时记忆的存储(存贮方式,存贮容量,存贮时间) (三)遗忘 1.什么是遗忘 2.遗忘的种类
①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②主动遗忘与被动遗忘。 3.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4.遗忘的原因
①消退说;②干扰说;③压抑(动机)说;④提取失败说。 (四)提高记忆能力,促进知识巩固 1.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
敏感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2.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 (6)注意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四、思维
[要求]
1.了解思维的特点、类型、基本过程和主要形式。
2.理解问题解决的特点、阶段、策略,良好思维品质的特点及其培养措施。 3.能联系实际,促进概念掌握,促进问题解决,培养创造性思维。 (一)思维及其类型 1.什么是思维
2.思维的特点(间接性、概括性) 3.思维的类型
(1)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析性思维、直觉思维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集中(求同)思维、发散(求异)思维 (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二)思维的过程和基本形式 1.思维的过程 (1)分析和综合 (2)比较
(3)抽象与概括 (4)系统化与具体化 2.思维的基本形式 (1)概念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