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13202438 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基础 学 分:1 学 时:16 开课学期:4 一、课程概述
1 .课程性质与作用
《中医护理基础》是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助产方向)的一门专业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中 医学基础知识、中医护
理程序与方法、中医临床护理三部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护理(助产方向)工作所必需的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 能,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为有效合理使用中医传统护理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适应职业变化和继 续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
2 .课程与前修后续课程的关系
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有:前修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 、《健康评估》。
3 .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遵循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 综合素质提升为核心、行动导向为主要模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教学内容参照全国护 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与实际临床助产工作等紧密结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
4 .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为以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遵循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则,以突出 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完成任务为目的。教师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分析、决策、制定计划并实施,最终组织学生进行过程评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知识、 技能、态度转化为职业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目标,创新性的采用教学做一 体教学模式。以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能力为宗旨,创立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体系。
本课程标准用于指导《中医护理基础》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
二、课程目标
1.课程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助产专业的学生能全面、系统地学习与掌握中医的基本知识,
培养和提高病情的观察力,并具备开展传统医学诊疗技术的能力,满足助产岗位及岗位(群)任职 需求。
2.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 (1)知识目标
① 掌握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
② 掌握望、闻、问、切四诊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八纲、脏腑等辨证的基本内容及辨证统一体系。 ③ 熟悉中医的精气及防治原则。
(2 )能力目标
① 专业能力
具有中医护理理念,传统护理的思维习惯;能够应用中医护理基础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单独在社 区、家庭、科室开展传统护理的能力。
② 方法能力
具有对临床常见病病人的病情变化、治疗反应的观察、分析与判断能力,能够初步提出病人现 存或潜在的主要护理问题。
③ 社会能力
具有运用中医护理预防保健知识和护理沟通技巧,向患者、家庭及社区人群提供健康、促进服 务的能力,并具有传统护理的宣教能力,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终身学习能力。
(3)素质目标
具备良好的质量意识和工作责任感;具备认真、严谨的学习和工作态度;具备自觉维护工具和 工作环境清洁的良好习惯,能遵守操作规范和安全文明生产规程;具备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具备人际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三、课程学习内容与学时分配
1 .课程教学总体设计 模块 项目 理论 学 时 合计 实践 模块一:绪论 模块二:中医护理基础 知识 中医药学、中医护理学的发展简史;中医学的基本特 点 阴阳五行 脏腑 1 1 4 经络、气血津液 1 病因病机 2 诊法 模块二:诊法与辨证 八纲辨证 2 1 1 1 模块四:中药 模块五:中医护理方法 中药基本知识 1 中医防治原则 1 合计 理论与实践比 14 2 1:0.14 16 2 .教学单元设计
模块一: 绪论
模块二:
中医护 理基础 知识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中医药 学、中 医护理 学的发 展简 史;中 医学的 基本特
知识目标: 掌握中医学的特点; 解中医学发展史 能力目标: 能学会怎样学好中医 护理基础。
素质目标: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和行为规范。
、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简史 医药的起源 早
期的医药卫生活动 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医药学的全面发展 医药学术的发展和争鸣 中医学在实践和理论上(四的新发展
) (五)
、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 (六) (一) 整体观念
讲授法; 讨论教 学;PBL 教学
1.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2. 人与环境的有机联系
① 人和自然界息息相关 ② 人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二) 辨证论治
阴
阳、 五行学
知识目标:
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 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内 容; 掌握五行学说的基本 概念和相生、相克次 序; 熟悉五行学说的内容; 了解阴阳和五行学说 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能力目标: 能熟练运用对立、互 根、消长、转化分析事
一、阴阳学说
(一) 阴阳的基本概念
讲授法; 讨论教 学; PBL 教学
1. 阴阳的含义 2. 阴阳的特性
(二)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 .对立制约 2. 互根互用 3. 阴阳消长 4. 阴阳转化二、五行学说
(一)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二) 五行学说的内容
1.五行各自的特性
脏腑
经
络、 气血津 液
病因病 机
物、现象;
能学会运用五行学说 认识和解释中医药。 素质目标: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和行为规范。 知识目标:
掌握五脏、六腑的概念 和共同生理功能; 掌握五脏六腑的生理 功能;
熟悉五脏与形、窍、志、 液的关系; 能力目标:
能运用藏象学说的理 论对人体五脏六腑的 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 进行简要分析。 知识目标:
掌握经络的概念;气、 血、津液的基本含义和 气的分
类;
掌握气、血、津液的功 能; 熟悉气、血之间的相互 关系; 能力目标:
熟练应用气血津液的 基本知识,能分析气 血津液发生疾病时的 病理表现。
知识目标:
掌握六淫、七情等病因 概念及致病特点; 熟悉饮食失宜、劳逸损 伤病因的概念及致病 特点; 能力目标: 熟练应用外感病因、 伤病因等基本知识,
2.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和分类
(三)五行的相互关系
1. 相生相克 2. 相乘相侮
一、 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一) 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 藏象学说的特点 二、 五脏
(一) 五脏的生理功能
(二) 五脏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三、六腑
六腑的生理功能
一、 经络的概念 二、 气、血、津液 (一) 气
1. 气的基本概念 2. 气的生成 3. 气的运动 4. 气的功能 5. 气的分类
(二) 血
1. 血的基本概念 2. 血的生成 3. 血的功能 (三)
津液
1. 津液的基本概念
2.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3. 津液的功能
(四) 气、血、津液白勺相互
关系
一、外感病因(一)六淫
1. 六淫的基本概念 2.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3.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六淫各 自的
性质和致病特点 (二)疠气
1.疠气的基本概念
讲授法; 讨论教 学; PBL 教学
讲授法; 讨论教 学;现场 教学;PBL 教学
讲授法; 讨论教 学; PBL 教学;
CBL教学
模块三:
诊法与 辨证
模块四:
诊法
八纲辨
中药基临床护理中与患者进 行沟通交流;能够分析 外感病的病因,并为患 者防治疾病提出合理 化的建议和帮助。
知识目标:
掌握望诊、问诊的基本 知识;
熟悉闻诊、切诊 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
熟练应用四诊的基本
知识,在临床护理过 程中能够与患者进行 沟通,增强患者治愈 疾病的信心;学会中 医四诊的基本技能。
知识目标:
掌握八纲辨证的基本 知识; 能力目标:
熟练应用八纲辨证的 基本知识,在临床护理 过程中能够与患者进 行沟通,为患者简要分 析病情,依据患者的具 体情况为患者实施护 理措施,增强患者治愈 疾病的信心。
知识目标:
掌握中药的四气、五味
2.疠气的致病特点
二、内伤病因 (一)七情内伤 (一)饮食因素 (三)劳逸失度
一、 望诊 (一) 望神色
1.望神 2望色(主要是面色)(二) 望形态 (三) 望舌
1. 望舌质 2. 望舌苔
二、 闻诊
1. 听声音 2. 嗅气味
三、 问诊
(一) 问诊的概念(二) 问寒热 (三) 问汗 (四) 问疼痛 四、 切诊 (一) 切脉
1. 脉诊的原理 2. 诊脉部位 3. 诊脉方法 4. 病脉
(二) 切肌肤
一、 表里辨证
(一) 表证
(二) 里证 (三) 半表半里证二、 寒热辨证 (一) 寒证
(二) 热证 (三) 寒热真假 三、 虚实辨证 (一) 虚证 (二) 实证 四、 阴阳辨证 (一) 阴证
(二) 阳证 一、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
讲授法; 现场教 学;讨论 教学;PBL 教学;
CBL教学
讲授法; 现场教 学;讨论 教学;PBL 教学;
CBL教学
讲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