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雄市下洞水流域综合治理与效益分析
摘要:南雄市下洞水两岸现状基本不设防,从上游至下游整条河的行洪河道或被淤泥淤积抬高,或被竹林丛生占据河道,严重影响河道行洪能力。下游河段地势平缓,河床弯曲,主要受浈江干流洪水顶托倒灌,使两岸遭受不同程度洪涝灾害,河道淤积较为严重,同时河道两岸竹林灌木茂盛,更使下洞水排洪不畅,两岸地势较低范围均受洪水淹没。流域内人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大量泥沙入河,易诱发流域内局部区域山地涵养水源功能下降,使流域的土地承载能力和抗灾能力降低,干旱、洪水、地质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加大,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加上流域河道管理力度不够,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直接入河,使河道两岸卫生条件和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对流域的生态环境和水质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与和谐社会建设不相适应。通过对下洞水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可以大大改善流域内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免遭洪水侵袭,工程的建设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下洞水综合治理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水源和水质,对保障当地供水安全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和重要的意义。可以使流域全面实现“安全、生态、发展、和谐”的目标。
关键词:流域;综合治理;经济效益分析
一、基本情况
南雄市下洞水属浈江一级支流,发源于珠玑镇上嵩,流经中洞、下洞、叟里元、洋湖、珠玑、古田、午田、拱桥、哈乐、观新、黎口桥,在水口桥村南与浈水交汇,全长 34km,流域内集雨面积 80.8km2下洞水流域内现主要有 3 宗水库,总集水面积 7.04km2,总库容 300.9 万m3。流域内主要的小型排灌站约有 25 宗;拦河陂头数十座,其中塘村陂以上 6330m的河段就分布了 11座,均为农业灌溉引水陂。下洞水流域大部分面积为紫红色砂页岩,侵蚀类型基本上均为面蚀,其侵蚀强度大、面积较广。据调查下洞水流域水土流失总面积为
10.011km2,其中因自然侵蚀引起的水土流失面积为 3.556km2,人为侵蚀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为 6.455km2。 二、流域区现状
1、灾害频繁,防洪安全问题突出
影响小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洪涝灾害。由于河床比降较大,汇流时间短,洪水洪峰流量大,且河道两岸基本处于天然状态,现有河道弯曲,林木密集,杂草丛生,淤积严重,大大降低了河道的行洪过流能力,使得河道泄洪标准低,遇到强度大且集中的暴雨时,不可避免的造成洪涝灾害。房屋、农作物受浸,交通、通讯、供电、供水受到严重影响,给工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2、水土流失严重,治理率低
流域内存在一定的水土流失现象,重度水土流失区分布在人口稠密、耕垦率高的紫色砂页岩盆地中,主要以火烧迹地、公路建设等人为水土流失为主。大量的裸露地表遇暴雨冲刷时造成水土流失,流失情况及危害程度均较为严重,且流域内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自然水土流失,对整个流域的防洪安全、生态环境及水质保护均有较大影响。如流域内韶赣铁路建设,该铁路紧邻下洞水,路基挖填边坡完全裸露,流失量较大且直接入河,不仅淤积河道,抬高河床、毁坏水利设施,影响防洪安全和农田水利设施效益的发挥,而且对下洞水质及流域内生态环境均造成一定的破坏和影响,对浈江水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3、水环境局部污染严重、对河流水质造成危协
下洞水流域属是浈江的一级支流,其水质直接影响浈江的供水安全。流域区现状整体上环境优美,水质优良,但由于流域内生活污染控制设施建设滞后以及局部区域禽畜养殖业污染与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等问题,造成在人口集中区存在一定的水质污染现象,如污水未加处理直接排入河道、村容村貌脏乱差、没有垃圾集中收集点等等,均严重影响了小流域区
水质,对浈江水质也造成一定的影响,也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有较大差距。
4、水利设施缺少科学规划,影响当地农业生产安全
小洞水流域水利投入较少,沿岸的水利基础设施缺少统一的科学规划和管理,或规划后难以实施。例如,流域区采用陂头抬高水位的方式,存在灌溉与防洪的矛盾,现有的水陂仅仅从满足农业灌溉的需要出发,遇洪水时,又成为河道的主要阻水设施,陂头雍水,引发两岸洪涝灾害。
5、地质灾害严重
流域地质灾害类型以崩塌、滑坡为主,致灾体的规模以小型为主,绝大多数致灾体稳定性较差,灾情、险情以小型为主,灾情发生的时间集中在雨季,具有突发性强,预测难度高,季节性强的特点。由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缺乏技术支撑,部分危害严重且急需治理的隐患点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理,专业监测工作无法展开,群测群防监测手段、预警手段落后,预警办法落实不足,严重影响抢险救灾、应急调查、评价、监测、治理、宣传培训等一系列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流域内防治治理措施 1、流域区防洪治理措施
根据下洞水洪水在各河段的洪水特点和两岸地面高程情况,在防护对象河段两岸进行修筑堤防以提高两岸防洪能力,对人为因素引起的局部河段淤积进行清理,对阻水建筑物如桥梁等进行扩建,增加行洪断面。拦水陂头改建为可在洪水期减低挡水高度的翻板闸坝。 2、流域区水土保持治理措施
⒈人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一是坡耕地治理共将 169.4hm2坡耕地改造为梯地,实施保水保土耕作的面积为 395.4hm2。二是修路造成的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为 6.9hm2。三是火烧迹地治理,营造生态林5.8hm2。四是陡坡开荒地治理,在陡坡开荒地营造水土保持生态林 33.8hm2。
⒉自然水土流失治理;一是崩岗的治理措施为“上截、中削、下堵、内外绿化”。二是面蚀、溶蚀防治,考虑对侵蚀强度为中度以上的面蚀、溶蚀地区进行补植及封禁措施并配套截排水沟;对侵蚀强度为轻度的面蚀、溶蚀地区进行封禁措施。
⒊生态措施;下洞水流域综合治理,考虑对古田存等进行绿化,以绿化、美化和生态安全为切入点,与村庄规划、环境整治、道路交通和经济发展等有机结合,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的,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村庄的沟、渠、路旁以及房前屋后零星隙地不少,而且其水肥条件较好,充分利用这些隙地进行植树造林,生产潜力相当可观,对解决农村用材和薪炭有很大作用,并具有改善农区生态环境,保护农作物和美化的作用,在四旁植树时应注意树种的选择和造林密度。农户房前屋后及村庄道路旁绿地稀少,与流域的森林覆盖率相比,村庄绿化依然是农村绿化的薄弱环节。为了绿化、美化新农村,重点对各村中的公共场所、主要出入口、房前屋后、主要道路两侧、环境卫生死角及沿河沿沟等地块实施基本绿化。
3、流域区地质灾害严重防治措施
崩塌灾害防治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以非工程措施为主,与工程措施结合”的基本思路,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建设监测点,构筑以村庄为重点,以河流为主线,“点、线、面”结合的灾害监测系统,建立流域全方位的自动防灾体系,及时掌握滑坡及崩塌可能发生的地点和时间,提高灾害的预警预报技术水平,使地处危险区的居民及时得到预警信息,并提前采取预防措施,以避免或减轻灾害的危害。一是在灾害隐患点密集的村庄要把群众组织起来,开展汛期险情排查活动,落实监测措施,及时掌握险情动态变化,发现临灾征兆,立即发出警报,组织群众转移。分散的隐患点要督促监测人(屋主)密切注意险情情况,做好自保工作。大暴雨期间,稳定性差或已出现临灾征兆的灾害隐患点要坚决采取避让措施,情况危急时可采取强制避让措施。二是积极开展工程治理,对致灾体稳定性差、危害程度较为严重的隐患点专门安排布设工程措施,如排水、减重反压、削坡、抗滑挡墙、抗滑桩、锚固、拦挡工程、稳坡工程和生物工程等进行治理;对崩滑体规模较大、难于工程治理的,尽早实施搬迁措施;对崩滑体规模较小、治理费用较低的隐患点,可以考虑动员群众采取削方减载、坡面防护、支挡、地表排水等工程治理措施,以增加边坡稳定性,消除安全隐患。
4、投入资金、招募流域管理人才
加强下洞水流域基础没施建设的同时,投入资金与招募流域管理人才对流域科学管理进行研发。建立流域科学管理模式,围绕水利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研究各种治理措施的相互关系,科学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管理、环境管理紧密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 效益的协调统一。应坚决执行《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做好各项工程及设施正常运行和充分发挥效益,须建立健全工程管理规章制度,使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建立综合治理工程管护责任制。
四、流域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建议 1、依据自然条件促进立体农业开发
流域内地形主要以低山丘陵为主,山体受海拔高度、地形部位、坡向和坡度等因素影响,引起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地区差异明显。因此,对山区开发利用,必须根据各地自然条件,进行分层次的立体开发,因地制宜配置不同林木和各种经济作物,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流域内长期以来农业生产都比较单一,山地以林为主,树种以松树为多,其次为杉树,河谷平原地区则多种植水稻和竹子,丰富的自然资源生产潜力没有很好发挥,农业商品生产不发达,仍然处于自给生产为主的经济状态,农民收入低,要改变山区贫穷落后的状况,必须发挥山区优势,进行立体农业建设。要把山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因地制宜种植水源林、防护林,同时发展竹、果、药等经济林,对山区土地实行综合开发,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2、依靠科技发展现代农业
⒈稳步推进当地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建设。依托市、区、镇的农、林、畜牧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优势,组建农业技术队伍,从事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技术支持服务,发挥他们对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的帮扶作用。
⒉注重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地方优势品种,推广种植优质高产、无公害、发展潜力大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同时,重点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并根据市场的情况,有计划地开发、更新改造这些品种,增加其科技含量,尽快形成优势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⒊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式农业生产经营的新模式,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在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中的带动作用,并对示范农户进行扶持,带着农民干,由点到面,形成对周围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农业产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⒋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如果品加工、笋竹制品加工等,并建立农产品质量跟踪管理制度,积极打造优势产品。
3、走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道路
要逐步改变下洞水流域内农村单一的纯农业经济,走产业结构多元化的道路,生态保护先行,实行多种经营、综合发展。首先,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广具有地区特色的主导产品,逐步形成特色农业产业带;其次,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计划,发展绿色食品,打造优质烟、优质稻、地膜花生、玉米等特色农业品牌,扩大特色农业经济规模;再次,有条件的村庄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山水风光,以及山珍、野菜、土特农产品,进行生态农业园区、风景区、古村落等文化名胜区的开发和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从本地实际出发,引进旅游投资,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五、效益分析 1、社会效益
⒈通过实施防洪安全工程,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提高防洪标准,可以有效避免自然灾害或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同时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流域内群众生产生活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更好地保障流域内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⒉通过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流域内人为水土流失和自然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可以有效改善流域内局部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对下洞水水质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⒊通过项目实施,调整流域内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进入良性循环,促进流域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2、生态效益
通过实施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流域内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基本配套,构成完善的
防护体系,减少土壤侵蚀,发挥林草植被等水土保持设施控制和降解面源污染的作用;通过对河道和人居环境的综合整治,控制和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防治污水和垃圾直接入河,改善了水环境状况,保护了水质;保水保土,保护了项目区生态环境,减少向下洞水输出泥沙,减轻了河道淤积;有效改善项目区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改善贴地层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植被恢复和野生动物繁殖。 3、经济效益
对下洞水流域实施综合治理,可取得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包括防洪减灾效益,灌溉效益,水土保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