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分析
一、对试题的认识
总体上看,这份试卷计算量较大,计算的形式多,内容较多,考查的知识面较广,类型比较多样灵活,同时紧扣课本、贴近生活。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把握的程度,又考查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计算、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顾及了各个层次学生的水平,又有所侧重。这份试题尤其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检测,以及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孩子的正确率达到100%有一定的困难。 二、考试概况分析
一(2)班应考人数46人 ,实考人数46人,及格率 91 .3%,优秀率 67.3%,平均分 87.1分,最高分100分,最低分 25分。
(一)填空,失分主要表现在 5题的 16角+4角=()元,有 一些 学生 写20元在里面, 把等于几元看成等于几角 , 总的来说部分学生粗心,不认真。
(二) 找规律,填数。 失分面较广,究其原因: 1、没有进行专门的训练,只是在课堂上说过,
2、从答题的另一个角度看,发现学生的审题情况还很欠缺。 (三) 比大小失分比较严重。主要表现 ” 究其原因: 1、课堂所学不扎实,
2、从答题的另一个角度看,发现学生的审题情况还很欠缺。
第1页/共4页
这一内容是难点,是应会的东西,可部分学生掌握不好,应引起重 视。
(四)、(六)题共 38道计算题,既考查了学生的计算速度,又考查了学生的认真、细心等会学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 下等的学生确实有困难。
(五)统计图, 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画图,填表,又是计算问题。
( 七)、(八)题解答问题 共 5个小题,错误的之处不尽相同。有计算错的,有看错数的,总的来说没有理解上的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教学的努力方向
1.个别学生的字迹较潦草,书写不认真,要培养小朋友认真书写的习惯。
2.学生的听读能力和审题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有些题目学生会做,但是没有听懂意思,有些学生对试卷的题目要求不明确,不理解题目意思。在以后的练习中我们会加强学生对题意理解的训练以及题型的多样性练习。
3.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加减法计算还要进一步加强训练,必须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保证百分之百的的正确率。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
第2页/共4页
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4.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还很不够,在以后的练习当中我们会多让学生自己探索和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能够把一个知识点运用到各种题型当中去的能力。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
第3页/共4页
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5、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把字写工整、清晰,做题时认真细致、静下心来做题目,学会理解题意,学会检查。
第4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