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料推荐…………………………………………………
1、解释下列名词:奥氏体化,过冷奥氏体,残余奥氏体;奥氏体的起始晶粒度、实际晶粒度、本质晶粒度。
答:奥氏体化:在临界点以上加热,目的是获得均匀的奥氏体组织,称为奥氏体化奥氏体化也是形核和长大的过程,分为四步:第一步 奥氏体晶核形成、第二步 奥氏体晶核长大、第三步 残余Fe3C溶解、第四步 奥氏体成分均匀化。
过冷奥氏体:处于临界点A1以下的奥氏体称过冷奥氏体。过冷奥氏体是非稳定组织,迟早要发生转变。随过冷度不同,过冷奥氏体将发生珠光体转变、贝氏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三种类型转变。
残余奥氏体:即使冷却到Mf 点,也不可能获得100%的马氏体,总有部分奥氏体未能转变而残留下来,称残余奥氏体,用A’ 或?’ 表示。
奥氏体的起始晶粒度:奥氏体化刚结束时的晶粒度称起始晶粒度,此时晶粒细小均匀。 实际晶粒度:在给定温度下奥氏体的晶粒度称实际晶粒度。 本质晶粒度:加热时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倾向称本质晶粒度。
2、过冷奥氏体转变时所形成的珠光体类、贝氏体类、马氏体类组织有哪几种 ? 它们在形成条件、组织形态和性能方面有何特点 ? 答:过冷奥氏体在 A1~ 550℃间将转变为珠光体类组织,为铁素体与渗碳体片层相间的机械混合物。根据片层厚薄不同,又细分为珠光体、索氏体和屈氏体。⑴ 珠光体:形成温度为A1-650℃,片层较厚,500倍光镜下可辨,用符号P表示。⑵ 索氏体:形成温度为650-600℃,片层较薄,800-1000倍光镜下可辨,用符号S 表示。⑶屈氏体:形成温度为600-550℃,片层极薄,电镜下可辨,用符号T 表示。珠光体、索氏体、屈氏体三种组织无本质区别,只是形态上的粗细之分,因此其界限也是相对的。片间距越小,钢的强度、硬度越高,而塑性和韧性略有改善。
过冷奥氏体在550℃- 230℃ (Ms)间将转变为贝氏体类型组织,贝氏体用符号B表示。根据其组织形态不同,贝氏体又分为上贝氏体(B上)和下贝氏体(B下)。⑴ 上贝氏体形成温度为550-350℃。在光镜下呈羽毛状.在电镜下为不连续棒状的渗碳体分布于自奥氏体晶界向晶内平行生长的铁素体条之间。⑵下贝氏体形成温度为350℃-Ms。在光镜下呈竹叶状。在电镜下为细片状碳化物分布于铁素体针内,并与铁素体针长轴方向呈55-60o角。上贝氏体强度与塑性都较低,无实用价值。下贝氏体除了强度、硬度较高外,塑性、韧性也较好,即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是生产上常用的强化组织之一。 当奥氏体过冷到Ms以下将转变为马氏体类型组织。马氏体的形态分板条和针状两类。⑴ 板条马氏体:立体形态为细长的扁棒状在光镜下板条马氏体为一束束的细条组织。每束内条与条之间尺寸大致相同并呈平行排列,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可形成几个取向不同的马氏体束。在电镜下,板条内的亚结构主要是高密度的位错,?=1012/cm2,又称位错马氏体。⑵ 针状马氏体立体形态为双凸透镜形的片状。显微组织为针状。在电镜下,亚结构主要是孪晶,又称孪晶马氏体。高硬度是马氏体性能的主要特点。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其含碳量。含碳量增加,其硬度增加。
3、作图并说明共析碳钢 C 曲线上各个区、各条线以及临界冷却速度 V k 的物理意义。 答:
……………………………………………………………最新资料推
荐…………………………………………………
温A 度1
过冷奥氏体A→P
A
转变开始点的连线称转变开始线。转变终了点的连线称转变终了线。
A1-Ms 间及转变开始线以左的区域为过冷奥氏体区。转变终了线以右及Mf以下为转变产物区。两转变线之间及Ms-Mf之间为转变区。
图中的Vk 为CCT曲线的临界冷却速度,即获得全部马氏体组织时的最小冷却速度。
4、将φ5mm 的 T8 钢(共析钢 )加热至 780 ℃并保温足够时间, 问采用什么样的冷却工艺可得到如下的组织: 珠光体、索氏体、下贝氏体、屈氏体 + 马氏体、马氏体 + 少量残余奥氏体;并在 C 曲线上画出工艺曲线示意图。 答:
P
转变终了线
B
A→B
转变开始线
MS
A→M
Mf
M
时间
……………………………………………………………最新资料推荐…………………………………………………
均匀A 细A A1 650℃ 600℃ 550℃ 退火 (炉冷) 正火 (空冷) 淬火 (油冷) 等温淬火 淬火 MS (水冷) Mf (盐浴) P S B下 时间
P M+A’ T+M+A’
5、甲、乙两厂生产同样零件,材料均选用 45 钢,硬度要求 HB220 ~ 250 。甲厂采用正火,乙厂采用调质,都达到硬度要求。试分析甲、乙两厂产品的组织和性能的差别。 答:正火是将亚共析钢加热到Ac3+30~ 50℃,共析钢加热到Ac1+30~50℃,过共析钢加热
到Accm+30~ 50℃保温后空冷的工艺。45 钢正火后的组织为F+S。对于低、中碳钢(≤0.6C%),正火的目的是:⑴调整硬度,便于切削加工。(适合切削加工的硬度通常为170~250HB)⑵消除内应力,防止加工中变形。⑶细化晶粒,为最终热处理作组织准备。故经甲厂正火处理过的45钢零件,晶粒得到细化、内应力被消除,得到的是层片状的索氏体。
调质处理指得是淬火加高温回火,调质处理得到的组织是回火索氏体。经乙厂调质处理过的45钢零件,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在保持较高强度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
6、试说明表面淬火、渗碳、氮化等热处理工艺及应用的异同。
答:一、表面淬火是指在不改变钢的化学成分及心部组织情况下,利用快速加热将表层奥氏
体化后进行淬火以强化零件表面的热处理方法。
1、表面淬火的目的:① 使表面具有高的硬度、耐磨性和疲劳极限;② 心部在保持一定的强度、硬度的条件下,具有足够的塑性和韧性。即表硬里韧。 适用于承受弯曲、扭转、摩擦和冲击的零件。 表面淬火用材料:通常是 0.4-0.5%C的中碳钢。
含碳量过高,心部韧性下降;含碳量过低,则表面硬度、耐磨性难以提高。 2、预备热处理 ⑴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