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教案 罗贯中 教学目标
一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 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二 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 辩的才能。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
课文分析 一 结构与内容
这篇课文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 主和派进行的一次论辩。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 江东诸儒为了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在诸葛亮 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将其挑下马来。面对群儒的轮番进 攻,诸葛亮镇定自若,见机而变,运用多种证明或反驳的技法, 于嬉笑怒骂中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被传为千 古佳话。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东吴内部的情况。为了抗御曹军, 保全东吴,鲁肃向孙权提出联刘抗曹的主张。孙权遂派他去刘备 那里探听情况。早在隆中即洞察天下形势,建议刘备“外结好孙 权”的诸葛亮夙有联孙抗曹之意,所以,与鲁肃不谋而合。在得 到刘备的同意之后,便与鲁肃结伴到柴桑来劝说孙权。东吴内部 主战主降两派意见不一,以张昭为首的众多谋士极力主张投降, 而孙权面对这种情形也无可奈何,显得犹豫不决,这就给诸葛亮 的劝说设置了障碍,也给读者制造了悬念。
第二部分(第2段到结尾)写诸葛亮舌战群儒。在这次论辩 中,诸葛亮先后与东吴的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据此,这次 论辩可以分为七个小场次。
第一场是诸葛亮与张昭的论辩。论辩的焦点是诸葛亮自比管 乐是否“言行相违”。
这场论辩是由张昭挑起的。张昭等人认为孙、刘是无法抵抗 曹操的,诸葛亮此行的目的是要借东吴的力量抵抗曹操,保全自 己。要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办法之一就是找出诸葛亮的破绽, 抓住他的把柄,杀去他的锐气。所以,他首先提出了诸葛亮是否 真的自比管仲、乐毅的问题。管仲是春秋时齐恒公的大臣;曾辅 佐桓公为一代霸主,是历史上杰出的文臣;乐毅是春秋时燕昭王 的武将,曾统帅大军克齐70余城,是历史上着名的武将。自比 管仲、乐毅,也就是说自己文同管仲,武比乐毅,是文武双全的 杰出人才。张昭认为这是诸葛亮自吹自擂,故提出此问,为下面 的攻击张本。诸葛亮答得很爽快,不仅承认了这一说法,而且还 说这只是“小可之比”,口气颇为倨傲,似乎对张昭发问的目的 毫不经意。对此,张昭没有去纠缠,而是把握住论辩的方向,紧 接着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诸葛亮未能辅佐刘备取得荆襄“是何主
见”?这一问看似寻常,实际上却很尖锐,它与第一问紧密相连, 运用诱问法使诸葛亮的言论和行为之间出现了悖谬,完成了攻击 的准备。诸葛亮早已看破张昭的意图。所以,他先正面解释不取 荆襄是刘备不想取、不忍取——襄阳一带,取之甚易,所以未 取,是不想取,荆州之地则是刘备“躬行仁义”不忍取——从而 表明这与他诸葛亮没有干系,至于为曹操所占,那更与他诸葛亮 无关,全是因为刘琮投降了曹操。然后,又用避而不谈法轻轻撇 开了对方“是何主见”的问题。
然而,张昭并未因诸葛亮看破了他的意图而作罢,而是按他
的既定战术,径直指出诸葛亮“言行相违”,正面展开了进攻。 他先用欲抑先扬法蓄势,尔后用揭悖反驳法通过指出诸葛亮“自 比管乐”的言论和他的行动——“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 能辅孤子而据疆土”(荆州为操所占);“弃新野,走樊城”;“败 当阳,奔夏口”——之间的悖谬之处进行了驳斥。
听了张昭的驳斥,诸葛亮“哑然而笑”,进行了反驳。他先 用反问直诘法予以回击,以大鹏自比,而把对方比作群鸟,从气 势上镇住对方。接着以人患了重病应该如何调理治疗为喻,论证 刘备不能与曹操硬拼的道理,隐笑张昭是庸臣误国,犹庸医杀 人。然后用事例论证法针对张昭援为论据的荆州为操所占;“弃 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
第二场是诸葛亮和虞翻的论辩。争论的焦点是:说刘备方面 不惧曹军是否“大言欺人”。
虞翻首先问诸葛亮对曹军浩大声势的看法。诸葛亮表示曹军
乃“蚁聚之兵”,“乌合之众”,“不足惧也”。虞翻听了冷笑着用 揭悖法点出了诸葛亮言论和行为相悖谬,指斥诸葛亮是“大言欺 人”。于是,诸葛亮进行了回击。他先用反问直诘法抵住了对方 的话锋(这个反问实际上是以“寡不敌众”的公理作论据证明刘 备兵败当阳不足为奇,更与“惧”不相干)。然后表示退守夏口 是在等待时机,而不是所谓“计穷” (即退守夏口与“惧”无 关),这就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了对方,说明自己并非
“大言欺人
取得了第二场论辩的胜利。
第三场是诸葛亮与步骘的论辩。步骘首先问难。他是想用张 仪、苏秦来贬低诸葛亮,说诸葛亮游说东吴就像只会夸夸其谈的 苏秦、张仪一样。诸葛亮妙在避开自己不谈,而采用间接回答的 方法,以敌制敌,抓住步骘对张仪、苏秦的评价大做文章。他先 用事例论证法证明“苏秦、张仪亦豪杰也”,然后又拿步骘等人 听到曹操的威胁恫吓就准备投降的事实来与张仪、苏秦对比,指 出步骘根本没有嘲笑苏秦、张仪的资格。因为步骘是通过贬低苏 秦、张仪来贬低诸葛亮的,所以,诸葛亮为苏秦、张仪正名,实 际上也就为自己正了名,说步骘没资格笑苏张,就正是说步骘没 资格笑他诸葛亮。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第四场是诸葛亮与薛综的论辩。薛综先问诸葛亮对曹操的看 法。诸葛亮直截了当地指出,曹操乃汉贼。薛综立刻反驳说,汉 朝“天数将终”,曹操将取得天下是“天数”使然,刘备与之争 斗乃是“不识天时”。对此,诸葛亮抓住对方立论不符合封建道 统观念的要害,给予迎头痛击。他先厉声棒喝,呵斥对方“无父 无君”,亮出自己的观点,继而进行论证。用公理论证法证明对 方理应诛戮不臣之人,再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乃汉贼”(即 曹操是不臣之人),这就得出了一个暗含的结论:对方理应诛戮 曹操,可是现实却是对方“以天数归之”。这样,对方的立论与 封建道统观念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而证明对方真的是“无父 无君”,使之狼狈不堪。
第五场是诸葛亮与陆绩的论辩。陆绩的观点是刘备无法与曹 操抗衡。理由是:曹操出身名门,是“相国曹参之后”;刘备出 身低微,“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 之夫耳”。诸葛亮对此分三步进行了驳斥。第一步用反问句点出 陆绩幼年时“座间怀桔”的故事,意在回敬陆绩对刘备早年“织 席贩屦”的讥讽。第二步用釜底抽薪法通过否定对方的论据来反 驳对方的观点。先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名为“曹相国之后”, 实为“曹氏之贼子”,再用揭悖法指出“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