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概论期末复习
幼儿园课程概论 一、名词解释: 1. 五大领域: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可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各领域的内容之间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儿童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2. 隐性课程:
即教学方法、奖励制度、组织结构、学校环境的“副产品”。即非预期的影响。 3. 园本课程:
在幼儿园现实的根基上生长起来的,与幼儿园的资源、师资等条件相一致的课程。 4. 单元主题活动:
在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内,围绕事先选择的主题组织教育活动。 5. 五指活动课程:
课程内容由五方面组成,它犹如人的五个手指头,是活的、可以伸缩的,但却是整体的、连通的、互相联系的。分别为: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文活动。 6.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
儿童的任何一个行为都有两个水平,较低水平的行为是儿童的独立行为,即儿童能独自完成的或自己知道的事物;较高水平的行为是儿童在帮助之下能够达到的行为。这两个行为水平之间构成了一个区域,在这个区域之内的若干程度的行为水平称为最近发展区。 7. 维果斯基“心理工具”:
指的是认为创造的标记、符号、文字、公式、图像等。能帮助个人去掌握适应于自己所在文化的心理功能。 8. 有准备的环境:
一方面指充满爱与快乐的心理环境,另一方面指经过教师组织与安排的物质环境。 二、选择/判断:
1、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泰勒模式被公认为目标模式经典形态的标志) 泰勒原理(课程开发的四个基本问题) (1) 确定教育目标 (2) 选择学习经验 (3) 组织学习经验 (4) 评价教育计划
2.高瞻理论(High/Scope)的来源: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世纪60-70年代。以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为基础,注重如何发展儿童的认知与智力。《认知中心课程》的出版,标志着High/Scope课程模式的初步形成。
第二阶段,调整阶段:20世纪70-80年代。1979年,High/Scope课程模式的著作《活动中的儿童》诞生,它进一步发展了High/Scope课程,第一次把儿童的主动学习和强调知识建构作为课程的核心思想。奠定了High/Scope课程模式的基本框架。
第三阶段,推进、完善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课程设计者将儿童看成是主动学习者,强调教师与儿童的互动,关键经验从过去的5大类49条发展成为10大类58条,High/Scope课程开始走向综合化。
3. High/Scope一日常规(计划时间表的三个特点): 计划-工作-回顾。
计划时间:儿童自己决定工作时间干什么,教师充实其计划,记录并帮助其开始执行计划。10-15分钟。
工作时间:儿童完成他们计划的项目和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其充实工作内容。完
幼儿园课程概论期末复习
成计划者可重新开始另一计划。45-60分钟。
整理和回顾时间:儿童把他们未完成的作品收起来,并把他们在工作时间用过的材料分类、整理和放回原处。回忆并表述工作时间的活动,重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10-15分钟。 4.多元智能(加德纳提出)→光谱方案→运用孩子的长势智能弥补弱势智能。 5.两种课程开发模式的比较:
过程模式围绕“问题”展开,细分为七个步骤:诊断需要-形成具体目标-选择内容-组织内容-选择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活动-评价。
目标模式分为四个部分:目标、内容、组织、评价。这种模式的代表为“泰勒模式”。 二者比较之后,进行如下分类:
(1)过程模式注重教学过程及儿童的满足;目标模式注重目标的达成和结果。 (2)过程模式中课程与教学是紧密结合的;目标模式中二者是互相分离的关系。
(3)过程模式中教师是课程的参与者、讨论主持者;目标模式中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 (4)过程模式中要求教师的概念和能力高,需要教师长期的学习和积累;目标模式中要求教师技能性强,短期培训。
(5)过程模式中学生是积极的建构者、探索者;目标模式中学生是课程方案的接受者。 (6)过程模式认为知识是思维的载体,教育是使人更自由更有创造性;目标模式认为知识是固定的让人接受的信息,教育是实现既定目标。
(7)过程模式的课程效果是长远的、满足度高的,但不明显;目标模式的课程效果是快速的、满足度低的,但是明显。
综上所述,目标模式优点在于能控制课程的进度,追求课程的效率。这种模式的缺点在于对课程的目标进行层层分解,肢解了课程的整体性。而过程模式的优点在于教师能够及时的反馈课程与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二者相结合,可以优势互补, 使整个课程既注重目标的导向性,又兼顾课程的及时反馈。 6.陈鹤琴(理论特点及核心) (1)“活教育”理论 目的论(目的):“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课程论(观点):“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方法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2)五指课程:
目标:做人、身体、智力、情绪的全面发展。
五指活动: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文活动。 课程组织: 以儿童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为中心。 课程实施:整个教学法(单元教学法)
a. 计划性与灵活性
b. 注意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投放 c. 游戏教学、小组教学 d. 增加户外活动的机会 e. 师生平等
(3)1923年,开设中国第一个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
(4)在学前教育上最早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研究中国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的学者,是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开拓者和改革者,创办了多层次的幼儿师范教育。 7.张雪门(理论特点及核心) (1)创编幼稚园行为课程。 (2)课程:“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用最经济的手段,按有组织的调制,用各种方法,
幼儿园课程概论期末复习
以引起孩子的反应和活动”。 (3)行为课程:“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 9.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
“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及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0.1932幼稚园课程标准(最早)见图片 11.2001年刚要(新课程标准)见图片
12.全美幼教协会NAEYC:发展适宜性课程。 三.简答题:
1.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1)基础性与启蒙性
幼儿教育是向下扎根的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奠基石的位置。 (2)全面性与生活性
幼儿园课程是实验幼儿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中介;从生活中学习是幼儿学习的必然要求。
(3)活动性和直接经验性 对于幼儿而言,只有在活动中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只有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才是理解性的学习。 (4)整合性
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的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应该是高度整合的课程。 (5)潜在性
由于幼儿知识经验贫乏,自我辨别与自我控制的能力较低,模仿力强,幼儿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幼儿的发展。 2.中国实际运作的课程模式(五种以上)
(1)陈鹤琴五指活动课程:健康、社会、科学、艺术、语文活动。
(2)张雪门行为课程: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 (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4)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以幼儿的发展为中心,立足于领域的渗透,在形式上仍以主体呈现。
(5)园本课程:以幼儿园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各方人士共同参与幼儿园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等活动。
(6)综合课程:主张整合若干相关联的学科而成为一门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3.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课程目标缺失
第一,选择课程内容时,体智德美诸方面不完全,偏重智育;第二,选择各方面内容时又偏重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比重,较少情感、态度方面的内容。 (2)课程内容超载
课程内容在量与质上与幼儿发展特点、水平不相适宜。 (3)课程内容脱离、远离幼儿生活
表现为幼儿学习的内容偏离他们的生活经验,也不是他们的兴趣和需要所在。 (4)课程内容偏向本本
课程的选择局限于各种版本的教材内容,试图保证内容的正确与可靠。 (5) 课程内容缺乏提升
课程的内容还应该包括对内容条理性、逻辑性的调整,这种调整重在评价课程内容的全面性以及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