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海洋生物灾害及防控管理对策
摘要:随着各领域的不断进步,人们不可避免的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的70%以上,海洋孕育了大量的生物,是生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速,许多工业污染和原油污染等对海洋环境造成不可恢复的伤害,因此需要有效分析海洋污染灾害对生物的影响。 关键词:渤海海洋;生物灾害;防控管理对策 引言
渤海海域生态环境污染和富营养化等问题由来已久,海洋生物灾害较为严重,对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构成严重威胁。 1渤海海洋生物灾害频发的原因分析
陆源污染物大量排放入海,导致渤海近岸富营养化严重,是赤潮、褐潮灾害发生的物质基础。陆源污染物占渤海污染物总量的80%以上,其中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渤海的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三大海湾,污染物主要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由于海湾中海水交换能力差,营养物质不易稀释扩散,海水中的这些氮、磷等营养盐类、有机化合物和一些金属元素含量的增加,促成了赤潮、褐潮藻类快速大量繁殖,导致渤海成为我国赤潮、褐潮多发区域。渤海大规模围填海工程,占用了大面积的海域空间资源,使海洋生物产卵、索饵生境遭到破坏。海洋捕捞强度加大,导致渤海大型海洋生物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明显降低,食物链顶层生物濒临绝迹,生态系统结构发生改变,为海洋生物灾害的发生创造了条件。据统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渤海海域围填海总面积已近400km2,海岸带资源和生态环境都遭到严重破坏。渤海渔业资源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75种下降到目前的30多种,主要以小型鱼类为主,使灾害生物失去了天敌。渤海港口众多,海洋运输业日益繁忙,外来生物通过船舶携带入渤海,是物种入侵的主要途径,此外,养殖品种的引进也是渤海海洋物种入侵的一个重要途径。如入侵我国的沙筛贝,以及赤潮优势种链状亚历山大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利马原甲藻等,均是通过船底携带和压舱水携带进入我国海域。大米草、互花米草、狐米草、美国红鱼、虾夷马粪海胆等物种的入侵,则是通过养殖品种的引进而引起。
2渤海海洋生物灾害的防治措施
2.1加大对陆源污染物排放入海的管理,降低赤潮、绿潮及褐潮的爆发风险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环渤海陆源污染排放入海的监管,特别是2024年以来,国家环保督察部门对环渤海陆源污染排放口进行了多次详细排查,查处了大批违规违法排放单位,对其进行了关闭、整改,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了责任追究,这有力的打击了陆源污染物非法排放的行为。
为了进一步加大环境渤海环境整治,要在国家严格督查的基础上,一是开展港口环境综合整治,对于码头、船舶全方位配备污染防治设备设施,加强含油污水、洗舱水、生活污水和垃圾、渔业垃圾等清理整治;二是在生态敏感脆弱区、赤潮灾害高发区、严重污染区等海域依法禁止投饵式海水养殖;三是引导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消化存量资源,对合法合规围填海限制用地进行科学规划,优先支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环保产业、循环经济产业和海洋特色产;四是优化海洋捕捞作业结构,全面取缔对渔业资源和环境破坏性大的渔具,压缩捕捞船只,控制捕捞强度,优选养殖品种,加大渔业增殖放流。在此基础上,加强赤潮、绿潮及褐潮易发海域的监视监测预警工作,强化政府职能,加强对赤潮、绿
潮及褐潮减灾和防灾工作的重视,加大资金投入。五是要加强对渤海石油企业的监管。只有政府重视,各部门协作,加大监管力度,才能从根本上减少陆源污染物的入海排放,控制富营养化物质入海负荷量,遏制赤潮、绿潮及褐潮的爆发,降低渤海海洋生物灾害。 2.2生物入侵风险管理
加快健全法制建设。应尽快制订一套系统、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海洋外来物种的法律、法规,涵盖早期预判、监测及防控等每一个环节。建立和加强对外来物种引种的风险性评估制度,避免盲目引种。完善检疫体系,加强检疫,拒外来生物于国门之外。加强公众生物安全意识,不携带、引进、种养外来入侵物种,不随便放生外来动物,对于预防有害物种入侵将起到积极作用。 3污损生物防除方法发展趋势
3.1全面系统地研究污损生物的生态学基础,加强生物学防治
渤海海洋结构物的生物污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学问题,因此其防除研究应当首先从生物学基础研究开始。首先要针对生物污损现状及渤海海洋开发的需求,对重点海域特别是大部分近海区域的污损生物群落结构、组成、种群数量、生态规律等进行充分地调查研究。目前污损生物生态学研究基本上仍处于静态定性描述阶段,尚未能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其动态变化过程,而此过程也正是当前污损生物生态学研究领域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因此,下一阶段工作应开展污损生物生态数学模型的研究,为准确地预测其群落发展趋势、有效地进行污损防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在对重点海域的生物进行大规模普查的基础上,要加强对主要污损物种、优势种(主要是藤壶、牡蛎、贻贝等危害性较大的污损生物种类)的研究,深入探究其附着条件及影响其生存繁殖的因素,明确其生存史中易清除的阶段。在污损生物群落的形成过程中,细菌和硅藻为主的生物膜的产生是大型污损生物附着的基础,其生态意义不言而喻。甲壳类、苔藓类及水螅类动物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细菌类生物的附着,深入研究了解细菌、硅藻等微型污损生物的特性及其与大型污损生物之间的关系,对于研究大型污损生物的附着机理和有针对性地开发防除技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2深入探索污损生物附着机理
许多大型污损生物如藤壶、牡蛎和贻贝等在附着时,都会分泌一种特殊的生物胶质来将其牢固地黏附在附着基体表面上.这种生物胶质黏结强度较高,黏合速度快,可在水下迅速聚合固化,且极难降解。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详细的研究,彻底查清其黏附特点和交联聚合作用机制.若能弄清其结构组成及聚合固化机理,便可针对这种生物胶质的黏结过程和固化机理,通过人为因素来干扰其形成或交联聚合过程.目前已经对渤海海洋生物分泌的生物胶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工作,但是对于组成胶质的蛋白质结构及黏附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没有彻底了解清楚。因此,今后的工作重点应放在进一步探讨渤海海洋生物胶粘物的结构、组成及黏附机理上,寻找干扰或抑制液态胶交联聚合过程的方法和技术,阻止从液态到固态这一转变过程的发生.除生物胶质以外,影响渤海海洋生物附着的因素还有很多.水温、盐度、pH值、离子浓度、海水溶氧浓度等都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研究表明,蔓足类生物的附着不仅受水温、盐度的影响,还与光、附着基颜色、水深和水流等因素密切相关。 结语
随着国家的发展,环渤海经济和海洋产业的迅速发展,大量的污水、废水排泄入海。本文以渤海海洋生物灾害频发的原因分析和渤海海洋生物灾害的防治措
施以及污损生物防除方法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宋伦,毕相东.渤海海洋生态灾害及应急处置[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2]赵冬至.中国典型海域赤潮灾害发生规律[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8.
[3]王东哲.褐潮暴发对海湾扇贝养殖的影响及对策[D].上海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4]国家海洋局.2019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R].北京:国家海洋局,2019.
[5]宋伦,吴景,刘卫东,等.渤海长兴岛海域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多样性[J].环境科学研究,2019,29(11):1635-1642. [6]郑凤英,陈四清,倪佳.海洋水母的生物学特征及其爆发[J].海洋科学进展,2019,28(1):126-130.
[7]宋伦,宋广军,姜冰.辽宁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灾害及分布现状[J].水产科学.2019,36(1):118-124.
[8]黄德铭,刘晓收,林明仙,等.污水排海对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24,25(10):3023-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