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后发优势:技术与制度
作者:冯庆元
来源:《商场现代化》2015年第19期
摘 要:正确辨清后发优势,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至关重要,这直接关系其能否通过技术创新持续提高经济增长和发展水平。本文对后发优势主要观点进行分析,认为在其他限制条件未改变情况下依靠技术模仿、创新,发展中国家初始阶段具备一定后发优势;但后发优势不是一成不变,在后期发展阶段,制度成本上升与效率丧失,很可能削弱后发优势,阻碍经济长期发展。最后,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关键词:后发优势;技术创新;制度变迁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格申克龙首次明确提出后发优势论,该理论主要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快于发达国家,国别差距逐渐缩小的经济现象。近年来随着国别差距问题日益突出,后发优势这一理论也成为国内外学界研究的焦点,形成了许多有意义的理论成果。新古典增长学者从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出发,指出人均资本存量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增长更快,随着时间推移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会逐渐向发达国家收敛。后来,内生增长理论在引入技术模仿、引进及人力资本等限制条件下,也得到相似结论。
林毅夫(2003)认为,后发国家由于收入、技术、产业结构水平与西方国家存在差距,可通过引进技术的方式来加速技术变迁,而获得后发优势①。但杨小凯(2003)则提出后发劣势这一概念②,后发国家更注重技术、管理模仿与学习,但本质的、制度层面的学习和探索却常常忽略。虽然凭此后发国家可暂时取得一定成效;但同时会强化制度变迁的惰性,以致经济长期发展趋于不可能。实际上,技术与制度并非天生矛盾对立,技术与制度共同影响着后发优势的存在,只是不同阶段侧重点不一样而已。 一、技术模仿、引进与后发优势
要谈发展中国家后发优势问题,就必须先弄清经济增长因素,即一国或地区靠什么推动经济增长。林毅夫(2003)③认为经济增长潜力取决三方面:生产要素、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其中,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及自然资源;在生产要素中,劳动力与自然资源比较固定,大多数国家主要依靠资本积累来推动经济增长。但资本具有边际报酬递减特性,所以不可能持续推动一国经济增长。唯有技术因具有非竞争、排他性,其存在边际递增,所以一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该国技术进步的潜力。
根据内生增长理论,技术进步来自两方面,一是自我创造(人力资本投入);二是技术扩散(模仿与引进)。在初始阶段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是采取后者实现技术进步。这是因为技术模仿、引进所花费的成本远小于自我创造的成本,而且发展中国家教育、人均资本存量水平较低,在发展初始阶段采取技术模仿、引进方式更容易实现技术快速变迁,发展经济。战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