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与写作》知识体系
1.新闻的定义
(1)作为故事的新闻:人物、情节、时代
(2)作为话语的新闻:建构、社会知识、态度、价值、利益、权力关系、意识形态 (3)作为产品的新闻:包装、流通、交换(转发)、买点
(1)作为故事的新闻
最小的故事形式=状态1+事件1+状态2 故事的内容结构=人物渴望+障碍+行动+结局
叙事学的主要内容:故事的基本框架:人物的渴望+障碍+行为+结局。时间的连续性:时间点+时间段。行为者的凸显性。叙事角度(谁来说故事?)。时间倒错。时间距离。
新闻叙事要素:高情感场景。感性化细节。聚焦人物。把握时代的脉搏。渗透着出于正义的激情。结尾的最后一句:用一句简短精彩并且能反映文章主题精神的直接引语来结束全文。
人类需要永恒的故事
记者的职业尊严来自记者采写的具有普遍人性价值的永恒故事,一种超越现实政治偏见、超越现实政治斗争、超越个人的意识形态,超越国家界限、跨越时空的关于英雄的故事、母亲的故事、父子情、兄弟情、朋友情的故事,关于男女伟大爱情的故事。(李希光:人类更需要永恒的故事) 永恒的故事不是关注名人和高管,而是挖掘有关普通人、底层社会的感人故事。 在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永恒的故事对每一个人都有人格重新塑造的意义。
罗生门:每个人都是个不可靠的叙事者
叙事学理论有一个术语:不可靠的叙述者。这种“不可靠”是作者故意设置的叙事圈套,他的目的不是把读者引向故事背后的真相,因为真相并不重要,作者试图通过不同的讲述者采取的立场、姿态、心理的不同,提醒读者注意在讲述的过程中渗透的社会文化信息,这些信息远远大于真相带给我们的震撼。
(2)作为话语的新闻
新闻在传递信息讲故事的同时,在建构一种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观念。 新闻导向:新闻是在记录时代还是建构人们对现在的认识,对未来的期待? 语言的建构功能:语言建构权力体系(资本主义是丑恶的,资本主义终将灭亡)。语言强化了性别差异(男人说话要豪壮有力,女人说话要柔风细雨)。语言构建了人际关系。语言创造了制度存在。
卡西尔的语言建构理论
一、语言是人类历史经验织成的符号之网,人就生活在这个符号世界中,“以致除非凭借这些人为媒介物的中介,他就不可能看见或认识任何东西”。
二、语言对世界的建构主要是通过为事物命名和赋予世界以秩序的方式实现的。
三、人凭借语言的这两种功能,不仅可以实现对外在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更能建构起内在的心理世界,“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
四、语言是具有民族性的,语言对世界的建构塑造了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是形成民族文化传统特色的内在根源。
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 1)通过对“客观世界”(外在实体的综合)中的某物的言说(真实性陈述),与作为自然的外部世界发生关系;
2)通过对“社会世界”(合法调节的人际间关系的总体)中的某一情态的言说(正确性言说),与别的行为者发生关系;
3)通过对“主观世界”(个人内心情感或体验)中的事态的言说(真诚性言说),与自我发生关系。 哈贝马斯论“世界”与“语言”的关系
下图所表示的是话语行为、所指涉的世界和有效性要求之间的相互关系: 世界 客观世界 社会世界 内心世界 有效性要求 真实性 正确性 真诚性 话语行为 断言式 调节式 表达式
(3)作为产品的新闻
产品是指能够提供给市场,被人们使用和消费,并能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任何东西,包括有形的物品、无形的服务、组织、观念或它们的组合。
核心产品是指整体产品提供给购买者的直接利益和效用;形式产品是指产品在市场上出现的物质实体外形,包括产品的品质、特征、造型、商标和包装等;延伸产品是指整体产品提供给顾客的一系列附加利益,包括运送、安装、维修、保证等在消费领域给予消费者的好处。
2.新闻价值标准
如何衡量新闻的重要性?
①改变现状的程度;②受事件影响的人数;③事件的及时程度;④事件结果的意义; ⑤事件中新闻价值的多样性
新闻价值标准一
①重要性;②显著性;③时效性:各种媒体的时效性【杂志(周刊、月刊)、报纸(每天)、电视、广播(时段)、网络(实时)】;④接近性(关联性);⑤趣味性(冲突性) 新闻价值标准二
①进步;②冲突与灾难:战争、谋杀、袭击、伤害等暴力事件;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没有暴力色彩的冲突);③显著性:姓名能产生新闻,显赫的姓名能产生重大新闻。 ④新奇性;⑤及时性;⑥人情味;⑦性
如何选择新闻?
新闻是经过媒体报道的对不同人有不同兴趣的最新的信息。 媒体的立场 编辑的好恶 记者自己的偏见
媒体所处地区的政治文化氛围、受众对新闻接纳和理解水平、幕后商业运作程度、编辑部的意识形态、记者的知识结构等都会影响新闻的“选择”。
你同意哪种说法?
最反常的事实就是最好的新闻,只有罕见的、失范的并令人惊奇的事件,才是最有价值的事件。 与性相关尤其是不正当性爱的事件,就是好新闻; 政治需要的,就是好新闻;
好新闻就是正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加强党和群众的关系;
新闻就是人民群众关注的,需要知道的,都应该原原本本地告诉人民。
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应该是相对社会公众具有重要性、新鲜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的事实。
怎么采访? 收集、选择、观察、记录 3.1采访中最重要的东西
3.1.1准备 3.1.2倾听 3.1.3观察 3.1.4记录
3.1.1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第一,对事实相关背景的了解:
被采访单位制作的宣传稿、公关稿、会议材料、工作总结、可行性报告等; 与被采访行业相关的一些知识性的资料; 某些相关报道的材料,进行采访前的调查; 第二,对报道思想、报道主题的设定
采访是一个目的性很强的活动。在采访之前就要对目标事实作更为细化的报道思想和报道主题的策划。只有报道思想先确定下来,记者才知道采访时的目标是什么。如果记者采访的目的很模糊,到了现场就不知道该问什么,该看什么,该听什么,该记什么。
所以,采访前的策划和准备工作最中心的任务就是明确报道思想,从而明确采访目的。 第三,对采访对象的了解:大致经历、主要成就、性格爱好、当时情绪、亲友关系 第四,提问的准备
事件的新闻要素;事实的背景:历史与环境背景;事实的原因:浅层的原因——深层的原因;
对事实的评价、观点;事实中行为人的动机、情感和精神境界;具有表现力的事例:故事、引语、场景、细节。 第五, 预测答案:大部分问题的答案可能都是能够预测的,但我们要找到我们预测不到的答案。 第六,制定具体的采访计划 3.1.2 成为合格的倾听者
(1)做好倾听的准备:摈弃干扰倾听的情绪因素,比如对方的胖、丑、结巴。一些词语可能也会干扰我们倾听:“裸体、艾滋、堕胎……”
(2)倾听要点:论点、事例、奇闻轶事。(3)倾听反面观点。(4)评价对方发言 (5)倾听没说出的话或者说出一半的话。(6)鼓励并指明方向。(7)显示你正在认真倾听 3.1.3 观察的四要素
①场景和背景(先记录全景,然后再记录一些单独的场景,声音和气味很值得记录。)
②人物:人物能赋予景物描写活力。对某些符号应保持高度重视,举止,衣着,身体语言、发型、戏剧化场景,通过这些场景来表现人物性格和遭遇、历史。
③行动:不管什么时候听到笑声,都要去想想是什么使对方发笑,然后把这一幕再现在你的报道中,让你的读者也笑一笑。
④意义:前面三者产生意义——你的新闻主题,什么样的主题需要什么样的支撑事实、材料。 3.1.4 记录
录音是不够的。记下最精彩的句子,可以作标题的句子。大标题和小标题。记下你的观察:衣着、表情、环境、动作
采访应当记录的内容:采访对象叙述出来的事实信息;记者在现场观察中捕捉到的事实信息;记者访问和观察中产生的感想和写作灵感;
3.2 撰写采访提纲 3.2.1采访目的 3.2.2采访要求 3.2.3采访步骤 3.2.4采访方法:专访、随机 3.2.5采访时间 3.2.6采访对象 3.2.7采访问题 3.2.8 相关背景收集 3.2.1 采访目的 设定行为的意图:
事实真相——事实性采访。民情民意——评价性采访。原因探究——分析性采访。 3.2.2 采访要求
针对不同的目的,明确不同的要求 采访着装、设备、礼仪
确保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表现出谦虚的样子,而不是一副全知全能、目空一切的架势。 设想可能的障碍
3.2.3 采访步骤 行动。先采访谁,再采访谁。 3.2.4 采访方法
现场采访:约访、随机访问、随行采访。非现场采访:电话、网络、书信 即时、非即时
单独采访、群体采访 公开采访、暗访
3.2.5 采访时间 约定时间。能体现受访者不同状态的时间 3.2.6 采访对象 按照不同的采访目的,选定不同的采访对象:
事实性采访 一级信源:当事人、目击者。二级信源:调查者、调查报告、权威机构、政府组织、官员 评论性采访 一级信源:官员。二级信源:专家、学者。三级信源:普通人 分析性采访 信源:专家、学者、媒体界人士 3.2.7 采访问题(最重要的部分) 提问本身就包含创造性的成分,
目的是使你的知识从已知向未知延伸,
孕育问题的温床是求知的欲望和知识的无限。
准备得越充分,就越能扩展我们的知识 提问是为了获得以下信息:
事件的新闻要素;事实的背景:历史与环境背景;事实的原因:浅层的原因——深层的原因;对事实的评价、观点;事实中行为人的动机、情感和精神境界;具有表现力的事例:故事、引语、场景、细节。 记者提问的三个目标
要设法弄清楚事实真相。这包括已经发生的显性事实和事实背后的隐性原因。
要设法对事实的价值作出准确的评判,也就是在提问过程中,不仅要弄清楚事实本身的要素,还要弄清楚事实的相关的历史背景和环境背景,才能够进行准确的评价。
根据报道的主题收集可以作为报道素材的事实材料。这时候记者的提问就不仅仅是弄清真相,而是通过提问捕捉和挖掘典型素材。
现象——现状——原因——理由
“是什么”问题——描述性论题:对过去、现在、未来是什么样的各种描述。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人,过程、方法、细节、表达;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说到什么。概念是什么?(现实)
“应不应该”问题——规定性问题: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说?应该相信什么?(道义)
“所以呢”问题——探究性问题:怎么会这样?这些规定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这么说?人们怎么会相信这些话?
(理性) 问题的分类
1.1封闭性问题 1.2开放性问题 2.1有疑而问 2.2 无疑而问
3.1事实探究性问题 3.2原因探究性问题 3.3评价探究性问题 4.1面向过去的提问 4.2面向未来的提问 4.3面向现在的提问 3.2.8 相关背景收集
(1)历史(2)范围(3)原因(4)影响(5)作用(6)未来
练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题目要写明选题,选题的新闻价值不高
《……》采访提纲,人物采访、事件采访、评价原因探究采访 二、采访目的设置太单一
不仅要有信息性目的,还要有建构性目的。 大家都只是“了解……”,缺少“促进……”“帮助……”“增加……”等建构意图,展现新闻价值。 三、采访方法单一
四、采访对象的选择不够丰富
五、采访问题设置与采访目的之间的关联性不强
新闻写作
新闻篇章——主观性、易读性。新闻叙事故事。新闻评论 4.1 新闻篇章:有态度——倾向性 4.2 篇章分类的语义轴和语用轴
如何保证新闻的客观性?尽可能多用报道,尽可能消除推论和判断,有意识地避免偏向。 五种偏向:类属偏见、形容词偏见、副词偏见、上下文偏见、照片偏见
易读性readability
由写作方式导致的理解上的难易程度。
易读性公式:估量一位读者在阅读和理解一段文字时的一种测量方式。 1926年莱夫利和普雷西(Lively & Pressey,1923)设计第一个公式;
格雷和利里(Gray & Leary ,1935)出版了What Makes a Book Readable,提出5个因素影响人们的阅读。
中文易读性公式(陈世敏,1971) 易读性分数=0.8X1+X2 X1:每句平均字数 X2:难字百分比
人情味公式(human interest form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