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语言文学教学理论研究的新思路
作者:谢嘉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7年第12期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汉语言文学教学进行了广泛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认知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与汉语言文学教育思想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笔者以汉语言教育实践为基础,结合对现代教育理念的理解,试图探讨在心理学理念下的对汉语言教学的研究。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认知心理学;诗歌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166-02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它的教学同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四个方面的教育理念: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准确把握教育核心;努力提倡协作、自主以及探究学习方法;构建开放而又充满活力课程体系。我们试图运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来分析学习者对汉语言文学的认知过程,按照认知规律来建立教学原则,制定教学方法和策略,从而在教学理论研究方面有所突破。 一、认知心理学与诗歌教学
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如何获取信息,其研究领域综合了心理学研究的诸多理论和技术等方面。外部世界信息通过感觉刺激进去大脑,经过加工后转化为有意义的整体。我们以诗人骆宾王《咏鹅》为例,通过学生阅读和教师讲解,让视觉神经或听觉神经感觉刺激把信息输入大脑。信息进入大脑后进行编码加工,汉字本身的形、音、义和诗歌本身的意义等因素及头脑中形成的图像,对编码产生影响。“鹅!鹅!鹅!”写出声响美,又通过“曲项”与“向天”、“白毛”与“绿水”、“红掌”与“清波”的对比写出鹅的线条美与色彩美。通过的对比加深学生的印象,编码后的诗歌必须贮存、记忆,再从记忆库中检索、提取。由此可见,认知心理与诗歌学习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四条教与学的原则:
(一)动机原则。认为内在动机的效应比外在动机持久而强有力,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二)结构原则。强调要教给学生各门学科最基本和最佳的知识结构。
(三)序列原则。从动作性表象模式经映象性表象模式到符号性表象模式三个阶段,这是一个人发展中的编码系统。
(四)反馈原则。教只是一种暫时状态,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自力更生。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发现所学对象的规则和原理,这是“发现学习”理论的实践。例如诗歌中的意象“柳树”,“柳”和“留”同音,古人送别时,往往折柳相送,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柳 【唐】裴说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通过诗歌意象的整理,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活动发现所学对象的规则和原理。
词语和意象的结合,在理解诗歌情感方面就有很大的帮助。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体系,人类学习语言主要是掌握语法规则。通过这些规则推导、转换、生成新的句子,从而理解新诗歌。教师的作用是给学生提供和创造条件,比如各种机会和情景,让学生在环境或者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实践。 二、理论运用与研究方法
运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来研究汉语言文学,我们从以下五方面进行了思考。 (一)教学的容量
一堂课能容纳多少信息量,是一个“度”的问题。“度”包括“刺激度”和“加工度”。大脑的感觉通道好像一个“阀门”,也就是心理学上说的阈限,反复强调新知识点刺激学生的神经活动,在阈限之上教学才会生效。
鉴赏诗文,我国古代有一种公认有效的方法,即“吟诵”,与今天的“朗读”相似,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在我们现在的教学理念中,却是将诗歌、古文进行分解式教学,字、词乃至句子一一进行解释。学生不但要能背诵古诗文,还要逐字逐句地背诵释义,这样一来,严重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吟诵”对于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至今仍有积极的作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些古语分别从深度和广度上强调了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在教学上,学生熟读诗歌的情况再理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教学的比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一个知识点经过教师的讲解,不断刺激学生的神经,在他们的大脑皮质上留下一些暂时的痕迹,形成初级记忆。对教和学的合理安排,讲和练的时间分配,就会自觉地、有意识地去注意和调整。每堂课最好留出一部分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尽量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教学中融入“对话”,以教学过程中的认识为出发点。教育学者美国罗蒂阐述“对话理论”,这种对话理论要求对话者平等、开放、富有创造性,具有多元价值观。日本学者佐藤学的论述是:“学习,可以比喻为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之旅。在这旅途中,我们同新世界相遇,同新的他人相遇,同新的自我相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同新的世界进行交流,同新的他人对话,同新的自我对话。所以,学习的实践是对话的实践。”[1]教学中重视对话的语言运用、达成理解、思想观点的融合,尊重人性及其个别差异、解释创新、平等关系的观念,体现教育人、民主平等、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三)教学的设计
汉语言文学教学要有总体设计,一堂课也得有局部设计。一系列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识记、编码,也有利于保持、贮存,这无疑是有效的设计。比如目标教学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导向性的教学活动,学生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多样化探究式的学习,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成效非常明显。例如学习诗歌中的起承转合写法,可以结合具体诗歌来讲解。
我们的教学如同帮助学生编织记忆网络,每一堂课都要往学生的记忆网络上增添几个结节。好的设计是紧紧抓住由结节延伸出来的各条线,让结节处在各条线的中心,而不是孤零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