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趣味数学蜘蛛的启示
爸爸出差前,留给小华一道题:
图1是某地区的交通网。其中小圈代表城镇,小圈间的连线代表道路,连线旁的
表示该段道路的千米数,请你选择一条从A到B的最短线路。
爸爸还特意交给小华一个锦襄,嘱咐他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要拆开。小华是个要强的孩子,题目未解出来,他才不会去看什么锦襄妙计呢! 图1
可说说容易,做起来还真难。小华绞尽脑汁,想了一天还是没有眉目。吃过晚饭,他信步走进小树林,树林里比家里可有趣多了!他东瞅瞅、西瞧瞧,一眼落到一张硕大的蜘蛛网上。这张蜘蛛网,多象那张交通图呀!突然,一只小虫撞到网上,蜘蛛象触电一样,迅速出击,抓住了小虫。蜘蛛那美滋滋的样子,似乎在嘲笑小华。对了,蜘蛛一定是凭着它的本能沿着最短线路抓住小虫的,可蜘蛛是怎样选择最短线路的呢?正巧,又一只小虫撞到了网上。小华睁大了眼睛,这一下他看清楚了:原来,当小虫被网缠住后,奋力挣扎,于是便不断地拉紧连到网中心的蜘蛛的最短的那根丝,把被俘获的信息传给了蜘蛛,蜘蛛便立即沿着不断被拉紧的那根丝扑向小虫。小华不断地捶着自己的脑袋,口里直嚷嚷:有了!有了!
第1页/共3页
他想,只要用一种伸缩性很小的细线按交通网形状和各条道路的长短比例,编织一副真正的交通网,要求A、B两地的最短线路。只须把网上相当于A、B两地的网结各自向外拉,则由A到B的最短路线所通过的道路一定位于被拉紧的细线上。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小华高兴地打开锦囊,妙极了,他和爸爸的解法完全一样。爸爸的解法后面还有几行字: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
第2页/共3页
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这种解法叫做模拟法,它是研究科学的一种重要方法,自然界中简单的现象往往孕育着深刻的道理,放开你的眼界打破学科的界限,努力去探索吧!
第3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