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书不还,天打雷劈
张店初中 杨晓丽
课前准备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帮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设计了如下预习作业:
1.自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阅读时遇到的生字生词。 2.查找关于作家柏杨的资料及写作本文的写作背景。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评价任务
1.在反复朗读课文中,体会本文诙谐幽默的语言特色。
2.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过程。
3.体会作者在文章中似乎夸张失实、不合常理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学习目标
1.感知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
2.反复朗读课文 ,体会本文诙谐幽默的语言特色。 3.能够对读书生活中的人和事发表见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我来导入
师:同学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心爱的书被借走一去不还,或者你想从朋友那里借书,但朋友却不肯借。(学生回答有)那谁起来谈一下你当时的感受或对这种现象的看法?(学生自由交流) 其实很多爱书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你瞧,就连台湾学者柏杨先生都发出了“借书不还,天打雷劈”的“诅咒”。柏杨先生对这一问题到底有何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柏杨的这篇文章。(老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1.感知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
2.反复朗读课文 ,体会本文诙谐幽默的语言特色。 3.能够对读书生活中的人和事发表见解。 预测平台——我来展现 学生展示预习成果
1.走近作者——我来熟悉他
柏杨,原名郭衣洞,笔名柏杨,台湾作家。他的杂文集主要有《玉雕集》、《倚梦闲话》。
2.我能读准音
歃( )血 戋戋( ) 诅( )咒 恐吓( ) 迄( )今 干没( ) 榔( )头 杜暹( ) 3.我能解释清
点拨:潸然泪下 摇尾乞怜 潸然泪下 对牛弹琴
三、感知平台——我能读懂
1.朗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老师朗读时语调变化、读音轻重,
从中理解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意义与情感。
⑴.根据示范,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读出语调变化、读音轻重。 ⑵.点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听读,然后师生共同评议。 2.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师引导:文章开始先列举一种现象,“书香世家”变为“酒香世家”——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分析主要原因就是:有些“恶客”借书不还,不仅不还,还要恶言相告——怎么办?建议组织“借书必还大联盟”。) 学生自学并讨论后明确:
第一部分( 1—— 4段):指出文化气息淡漠的现状。 第二部分( 5—— 9段):批判借书不还的不良社会现象。 第三部分(10——13段):呼吁“借书必还”。
3.理解文章主旨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
⑴.文章是在批评一种什么现象?(生明确:借书不还的现象。)
⑵.文章大部分是在写借书不还的人呢,还是写被借者的狼狈和倒霉呢?
(生明确:主要写被借者的狼狈和倒霉。)
四、合作平台---我会交流
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分小组讨论交流一下问题: ⑴.作者用谴责的态度分析了借书不还的原因,从文中找找主要有哪几点原因,并用自己的话简要慨括。(提示:结合第5段思考)
生明确:①朋友家发现一本好书,不愿归还。②有的是绝版珍本,宁愿举家潜逃,坚决不还。③书不还也不会吃官司。④认为书主只是摆放着不读不会发挥书的作用。
⑵.作者主要分析了书主不愿意外借书的哪几点原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提示:结合第6段思考)
生明确:书主还愿外借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因为书是自己省吃俭用买来的;二是因为借与不借都会伤感情;三是因为书外借后大多收回不了。在分析中作者表达了充分的理解和深深的同情。
⑶.有的书主采取了哪些阻借(拒绝外借书)和乞还(讨书)的措施,结果如何?(提示:结合第7—9段思考)
生明确:有的书主在书后题字,阻止子孙外借,作者称之为“磨刀阻吓法”,结果是恶客泰山压顶不能阻止书箱外借;有的书主在书上印文,婉转陈词,恳求借者主动归还,结果是求情的话也不能打动借者不还的铁石心肠。
五、探究平台——我会品味
师:我们在朗读课文时,有时会为文中精彩的语句而会心的发笑,甚至会感受到一种独特的语言魅力!请同学们讨论交流下面的问题:
⑴.你能从文中找出似乎夸张失实,不合常理却引人会心而笑的词语吗?谈一谈你的体会?(学生研讨后,全班交流。)
师明确:例如,大家努力崇洋、中华民族还有蓬勃的生机、恶客、暗起杀机、悲剧、伟大的景观、举家潜逃、救国救民等。
实际通篇的基调都是似乎夸张失实、不合常理,却引人会心一笑的。文章真正要讲的就是一件事,
即倒数第二段说的,书被人借去不还,到自己要用时却只能干着急,心情窝火。这对读书人而言其实是有点要紧的,是值得认真一说的。因为天下读书人向来容忍了这一坏习惯,认为是很正常的一件无可奈何的事;也同时宽容自己这方面的坏习惯,未设身处地替书主人想一想。作者采取另一种幽默风趣的写法,不仅同样给人深刻的印象,而且在开怀大笑的轻松阅读中可能更易让读者接受;同时,一些在严肃正经的文字中不便表达的愤激之词借此说出,借此引起读者的“严重”关注。
⑵.庄重的文言文和通俗的口语交错运用又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找一找,品一品。(学生研讨后,全班交流。)
师明确:谐趣、新异、洒脱自如、率性而为的表达效果。
时而穿插使用庄重的文言,时而又使用通俗的口语,本文中这种有意为之的新颖怪异的表达,产生
的是一种谐趣的和陌生新鲜的感觉。首先是谐趣,这是幽默手法中常用的不伦不类法。其次是陌生新鲜感,读者习惯了现代书面语,突然夹杂了许多不常人文的文言词语和口语,特别是一连串的文言虚词,其新异的表达使读者耳目一新。所用文言、口语词汇不仅是妥帖的,许多处还显得更为精粹传神,比如第七段的“是为??法”,第五段的“一场悲剧于焉上场”、“至于借而不还,理就比天都大(这是口语)”等等。以及谚语等通俗口语,读来像脱口而出,有韵有味,因此这还表现了文章语言的丰富和作者驾驭语言的纯熟能力。全文中,文言词语、句式比较多,如盖??也者、于是乎,也等。口语如“哎呀,老哥,给俺瞧瞧”、“还不如捅我一刀”等等。
⑶.师总结:柏杨式幽默
柏杨的幽默感,和其他幽默作家比较起来,有任情率性、无所顾忌、不怕“丑”的特点。柏杨散文的幽默,散发出一种辛辣的味道。在写作风格分析中,形成了“柏杨式幽默”。
⑷.美读比赛:看谁读得最好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细心体会作者心态,然后读出作者的情感。
六、收获平台——我学到了??
通过学习了本文,你或许在读书、做人等方面明白了许多道理,仔细思考一
下,你学到了什么?(提示:可用“我认为??”或“我觉得??”的句式。)
七、创新作业——我有故事
每个同学都有借书阅读的经历,或有借而不给的尴尬,借而得之的欣喜,也
或有被借不还的无奈,讨书不给的愤懑,书回却坏的痛心??
请同学们运用幽默调侃的笔法写写自己的故事,让大家分享。
八、板书设计
借书不还,天打雷劈 柏杨
书香 → 酒香 书橱 → 酒柜
书香世家 → 酒香世家
借书不还,振振有词 书去无回,痛彻心肺
联盟立誓: 借书不还,恶言相告
柏杨式幽默
教学反思
亮点:柏杨先生的《借书不还,天打雷劈》一文,语言风格幽默风趣,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本文诙谐幽默的语言特色。 首先学生都能明确这种语言风格的特点,并且能够找出相应的语句。积极踊跃的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我想让大家明白幽默感的造成都有哪些因素,以便于能够有效的运用于自己的写作。结合课后题的提示大部分都能归类,知道怎么用的,下面就是学生们自己运用的问题了,我制定了一个好写的题目——用幽默的笔法写写你身边的故事,完成较好。
不足:在引导学生朗读、赏析方面不足,对文本内涵的体验过于浮躁,不能深入,流于表层;特别是美读比赛这一环节,因为时间关系,了了草草,没到有达成语感和情感的共鸣,课堂效果不够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