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属于看似意志消沉之语;“从前错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等内容则属于催人感奋的。然后理解词句,逐一分析意思,整合答案即可。
10.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通过对人的动作描写来体现蜀道高峻的句子是“ , ”。 (2)《孟子·告子下》指出,出现“ , ”的情况,必然导致国家灭亡。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胸怀天下、不计个人得失的两句是“ , ”。
考点:名句默写
答案:(1)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试题解析:名句默写要突破生僻难写字,书写尽量工整,不能出现错别字,错一字则该空不得分,还要注意所选名句的出处,解答该题时应注意“扪”“胁”“膺”“拂”“兀”等字,一定要书写准确。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年关岁末 徐建英
摩托车灯刺破漆黑的村庄小道,留下一路突突的轰鸣声,吱地一声停在一个农家小院前。
摩托车刚停稳,“嗵嗵”的脚步声一路从小院里迎出来。小院的铁门“嘎吱”一声在娘手中拉开一条缝,不等何水清发问,娘就帮着他支下车脚垫,后退,又向前一着力,摩托车倏地滑进了小院。
爹坐在堂屋前叭嗒叭嗒地吸着旱烟,烟和过往一样,一袅一袅地绕着,打着转儿,旋成一道道细细的烟圈。何水清松了口气,爹好这口自家产的老烟叶,烟杆儿是爹的命。瞧这烟雾,节奏还是过往的那几出,看来爹好着呢。
看到何水清推摩托车进屋,爹连说:好!好!然后磕了磕手中的烟杆灰,食指头小心地伸向烟窝里戳了戳又说:自个儿骑车回,好! 何水清刚坐下,爹的话头就开始了。他还是习惯地把年头到年尾的事儿倒豆子般叙一遍。末了,爹说:我和你娘就是想你了,想和你唠唠话儿。知道年关来了,你审计局的工作会比平时忙,若不说我病了,兴许你还不见得回吧?
春种秋收,爹指不上他这独生儿帮上忙。逢年过节,他似做客般匆匆忙忙。想到此,何水清眼一热,眼角开始痒痒的。忙蹲下身抓了一撮烟丝,殷勤地从爹手上边接过烟杆边说:我一早计划过,忙完这阵就休年假回来好好陪陪你和娘。又掂了掂手中泛黄的新烟杆,问:爹,你换了新烟杆?
小伍昨儿一早捎来的,烟杆儿说是纯铜的哩……这小伍也真上心,你从小到大的同学论桌儿地数,谁也不及小伍识礼数,懂情义。都当上大主任的人了,还常来咱家帮这帮那的。上次来咱家送冬柴时,瞧见你爹的铜烟杆豁了口,特地请五金厂的师傅打的。娘在一旁接过嘴道。
何水清摸着烟杆沉吟半响,又默默地对着烟窝一撮一撮地捺烟丝,摁着摁着,烟丝儿纷纷飞了一地。到何水清醒悟过来时,发现爹在盯着他看,忙不迭地“噗”地一下帮爹点上火,看了看还在絮絮叨叨地说话的娘,又望了望叭嗒叭嗒地默默吸着旱烟的爹,他悄悄地退出了堂屋。
年终的审查工作刚开始,他就接到了举报,伍思源负责的城市中心花园项目财政资金收支有问题,施工上也有不少的疑点。这中心花园本是政府斥资打造的,是给老百姓提供休闲用的。这几日他正犹豫着要不要派人查勘此事,怎么样来查这事。娘突然来电话说爹病了。 院子里的柴垛高高地码着,足够娘和爹燃上两个冬的。自从他去外地上大学起,在本城上大学的高中同学伍思源就代他照顾着爹和娘,感激的话他在心眼儿里说了不下八百次。这次的事,只要他稍稍动点手脚,伍思源就会平安。只是,原本为百姓造福的城市公园,会遭人唾沫。而他的心中,从此会多了一处污印。想到此,他倚在柴垛上,重重地叹了口气。 不知几时起,爹捧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塑料袋走了过来。
爹说:唠也唠过了。你工作忙,就不留你,你还是趁黑地赶了回吧,明天还得继续上班呢。你娘呢,特备了些辣椒干,都是你爱吃的。这些个辣椒干啊,别看着土里土气的,冬天里佐上菜,吃了热乎,脑子跟着灵醒呢!
爹动手把鼓鼓囊囊的塑料袋绑在摩托车后座,边捆边自言自语地唠开了:这人啊,明眼看得到的,也不一定都是真的。那包着裹着的,谁包准就没人晓得?工作上的事儿,我们也不懂,也帮不上啥忙。这天黑了,路上小心!得空了,记得常回家看看我和你娘。 何水清轻轻地推过摩托车,车灯又一次刺破漆黑的村庄小道,向城里驶去。
坎坷的土路上,车身一颤一颤的,屁股被后座的塑料袋一下下戳得生痛。猛记起,他自幼就不爱吃辣椒干,这个,娘怎能就忘了?赶忙停了车,塑料袋被解开的那一瞬,他怔了——那把崭新的“铜”烟杆就放在辣椒干上,在车灯的照耀下,泛着刺目的金色光芒。
何水清摸了摸辣椒干,又一次掂了掂手中沉沉的“铜”烟杆。爹的话还在耳边回响,一股暖意涌上心头。他轻轻跨上摩托车,再一次庆幸没让自已的司机送。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鉴赏,最怡当的两项是( )
A.“看来爹好着呢”的心理活动,暗示何水清这次回来是因为得知父亲有病。下文他爹的话和“娘来电话说爹病了”,也都照应了这一内容。
B.“烟丝纷纷飞了一地”,暗示何水清在往烟锅里摁烟丝时不专心,听了母亲的话,对自己曾想要查伍思源感到惭愧,觉得有点对不起老同学。
C.小说在结尾处把铜烟杆的“铜”字加了引号,是因为它的材质并不是铜,而是金子的,“泛黄的新烟杆”“泛着刺目的金色光芒”等细节对此做了暗示。
D.何水清因为工作繁忙而无法在农忙时节帮父母的忙,这让何水清内心深处有愧疚之意,同时这样的内容又为介绍伍思源代替他照顾父母埋下了伏笔。
E.何水清离家回程之时,爹给了他一包辣椒干。其实他的父母并没有忘记他不爱吃辣椒,之所以给他辣椒,是要提醒他,在处理事情是应该像辣椒一样“辣”。 (2)“铜烟杆”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伍思源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你认为何水清最后会审查伍思源吗?请结合小说内容说明理由。
考点:文学类
答案:(1)A D C(2)“铜”烟杆的作用有二:①作为线索,串起了情节(推动情节发展)。小说的对话、人物的行为等基本都是围绕“铜”烟杆进行的。②表现人物性格,它暗示了伍思源的贪婪,写出了“爹”的深明大义,表现了何水清的不徇私情。(3)①重情义,讲交情。伍
思源替何水清照顾其爹娘,给他家帮忙。②贪婪不法。他在负责建设城市中心花园的过程中大发横财。③狡诈有心计。他不直接贿赂何水清,而是送“铜烟杆”给何水清的父亲,欲以孝道、旧情等打动何水清。(4)会审查伍思源。理由如下:①何水清是一个正直有责任感的人,他不愿意心中留下“污印”。②伍思源的问题已被举报,“爹”已经用“那包着裹着的,谁包准就没人晓得”的话提醒他纸里包不住火。③何水清得到了“爹”的支持,他“爹”最终没有要那支“铜”烟杆。④小说结尾处写他“一股暖意涌上心头。他轻轻跨上摩托车”,说明他已经放下了心理负担,下定了审查伍思源的决心。
试题解析:(1)B项错在对原因的分析不正确。何水清并非感到惭愧,而是在想,正当要查伍思源的时候,伍思源送了他父亲一个“铜”烟杆,他担心父亲会替伍思源说情,内心产生了忧虑。E项错在最后一句,给他辣椒,是希望他心明眼亮,头脑清醒。父亲的话“冬天里佐上菜,吃吃人热乎,脑子跟着灵醒呢”即是证明。C项分析有道理,但不全面。
(2)分析小说中的某项事物的作用,可以从线索角度考虑,然后考虑其与人物形象的关系、与主旨关系等等,最后整合答案即可。本文中,可以将铜烟杆看为线索,它贯穿了整篇小说;同时与三个人物有关,它是伍思源送的礼,表现了他的贪婪,“爹”接收了它,但又将它交给了儿子,表现了“爹”的深明大义;小说通过暗示手法,何水清最后如释重负,铜烟杆表现了他的不徇私情。意思对即可。
(3)本题应结合文中对人物描写的内容考虑,应抓住其中的“自从他去外地上大学起,在本城上大学的高中同学伍思源就代他照顾着爹和娘”“伍思源负责的城市中心花园项目财政资金收支有问题,施工上也有不少的疑点”“小伍昨儿一早捎来的,烟杆儿说是纯铜的哩……这小伍也真上心,你从小到大的同学论桌儿地数,谁也不及小伍识礼数,懂情义。都当上大主任的人了,还常来咱家帮这帮那的。上次来咱家送冬柴时,瞧见你爹的铜烟杆豁了口,特地请五金厂的师傅打的”等内容分析概括即可。
(4)解答该题,可以分析小说中的伏笔或暗示的内容,抓住其中的“接到了举报”“而他的心中,从此会多了一处污印”“明眼看得到的,也不一定都是真的。那包着裹着的,谁包准就没人晓得”“何水清摸了摸辣椒干,又一次掂了掂手中沉沉的?铜?烟杆。爹的话还在耳边回响,一股暖意涌上心头。他轻轻跨上摩托车,再一次庆幸没让自已的司机送”等内容考虑即可,本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
1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4)题。
裤腿沾满泥土的新闻人
——记安徽阜阳广播电视台记者高思杰
朱思雄 叶琦
每年发稿量近600条,在中央电视台和安徽电视台发稿200多条,同事为之叹服;69件电视新闻作品获得“安徽新闻奖”“安徽广播电视新闻奖”等省市级奖项……这个人,就是高思杰。
高思杰1973年出生于阜南县朱寨镇三河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阜南师专毕业后做过初
中语文老师。“1997年7月28日,我成为了一名新闻工作者。” 高思杰记忆犹新,“对于新闻来说,当时的我是一个实打实的门外汉,就算是一篇简单的消息都要写上特别长时间。”
2004年除夕夜,高思杰顶着大雪连续采访9个单位坚守岗位的值班人员,结束已是大年初一凌晨。路上积雪达半尺之深,他用雨伞紧紧护住摄像机走了数公里路,进家门时的第一个动作,是用冻僵的双手给家人递去怀中已然焐热的摄像机……18年记者生涯,高思杰已经连续17个大年夜值守。
2006年5月,承担采访任务的高思杰头天晚上右腿血管突然破裂,为不影响采访,他简单包扎后第二天如期出现。数天后,无法忍受剧烈疼痛,他只好接受双侧大隐静脉抽剥手术。医生要求休息3个月,他却只休息了28天,便又扛起摄像机深入农村采访。
在高思杰双腿上,一共留有10个这样的手术刀口——由于严重的静脉曲张,他双腿的大隐静脉都被抽掉了。医生说,假如一个人常年从事重体力劳动,到了五六十岁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而他做手术时还不到34岁。 在同事和同行眼中,高思杰就是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工作狂”,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是“拼命三郎”。他是一个追逐新闻的奔跑者。
“新闻工作者的成就有多大,关键在于深入基层面有多广、扎根基层根有多深。”这是高思杰多年来始终不变的信念与坚持,于是他的裤脚,总是沾满泥土。
2003年,阜阳成为非典疫情重灾区,在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不顾朋友、同事劝说,主动请缨,义无反顾走进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隔离病房。
“采访中,由于他个子高,必须使劲把头往后仰才能穿上防护服,可穿上之后,又行动不便,影响拍摄。由于防护服不透气,脸上全是汗,一趴在寻像器上,寻像器就起雾。”阜阳广播电视台记者高韪回忆道,为了保证拍摄效果,高思杰不顾医护人员劝阻,干脆拿掉手套,摘下口罩。
“说不害怕那是骗人的,那段时间每夜把体温计放在枕头底下量四五回,眼睛一闭上有时还会做噩梦,可是第二天一早,还是会拎起摄像机,直奔医院。”高思杰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坚守了40多天,全面系统地报道了阜阳从疫情发生到取得抗击非典胜利的全过程。何以如此?因为他是一个心系百姓的记录者。
谈起最近正在专心制作的一篇关于“农业田管”的稿子,高思杰眉飞色舞:“阜阳是农业大市,冬小麦进入关键的越冬期,这直接关系着父老乡亲来年的收成和生活,我们得深入田间地头,到老乡的土地上去看看。” 央视主持人张越曾如此解读高思杰:“我们搞电视的常常会发愁,没有选题,没得可拍。高思杰这么大的发稿量,天天好几条,他怎么就有的可拍?我觉得主要是对所拍摄的这片土地、这群人,他很在乎,他有兴趣,他关心他们,老百姓的苦乐问题他都放在心里,他就有话可说。”
“新闻工作能不能做深入、做扎实,在于心中有没有装着老百姓。”高思杰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干的。
2003年7月,淮河暴发特大洪水。刚到救灾一线的那个夜晚,高思杰决定到群众安置区看看。一排排临时搭建的帐篷之中,他发现一个小女孩侧身熟睡在凉席之上,大腿到膝盖的位置上,密密麻麻趴着数十只蚊子……
“心里瞬时就不是滋味,我当时刚刚有了一个女儿,同样是孩子,她怎么遭了这么大的罪?”高思杰说,就是在那个瞬间,他决定要结合自己亲身经历,将灾区群众的情、群众的难更细致地记录下来。坚守在灾区的17个日日夜夜中,他每天用镜头不辞辛苦地记录着。 《科学种田让0.48%等于1%》《抗击非典一线的特殊生日》……一篇篇鲜活的稿件,没有华丽惊艳的表白,却装着对群众苦与乐的真情;没有惊世骇俗的呐喊,却怀有对家乡百姓
关切深情的眷恋。(有删改) 相关链接
2015年2月14日,高思杰12岁的女儿高雨桐患脑瘤永远告别了这个世界。高思杰将雨桐的眼角膜捐献给枞阳、桐城的两名患者。两名患者重获光明;几天后,小雨桐捐献哦肾脏又移植给了省外两名患者——生命在大爱之中得以延续。
(《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5日第九版)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高思杰出生在阜南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97年阜南师专毕业后,就做了一名记者,他经常谦虚地说自己是一个新闻的门外汉。
B.高思杰没按医生的要求休息足够的天数,导致静脉曲张严重,双腿的大隐静脉都被抽掉,这比一般人出现这种情况早了二三十年。
C.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高思杰奔忙的身影,他的裤腿总是沾着泥土,这和他多年来始终不变的“深入基层、扎根基层”的信念和坚持有关。
D.高思杰认为只有心里装着老百姓,新闻工作才能做深入,做扎实。比如为了报道灾区老百姓的生活,他坚守在救灾一线17个日日夜夜。
E.非典时期,高思杰在抗击一线坚守了40多天,无所畏惧,在隔离病房不要防护,全面系统地报道了阜阳取得抗击非典胜利的全过程。
(2)为什么熟悉的人都称高思杰为“拼命三郎”?请具体说明。
(3)高思杰心中充满爱,而且是大爱。他的爱都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本文在写作上具有哪些显著特点?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考点:实用类
答案:(1)C D E (2)①工作量大: 每年发稿量近600条,在中央电视台和安徽电视台发稿200多条;②劳动强度高: 除夕夜,高思杰顶着雪连续采访9个单位的值班人员;非典一线坚持40多天;淮河抗洪一线坚持17个日日夜夜。③不顾伤病: 右腿血管突然爆裂,简单包扎后第二天如期出现在采访现场;做完手术,只休息了28天,便又投入工作。④甘冒危险:为了高质量完成工作,不惜冒险撤掉防护服。(3)①热爱工作/热爱新闻事业,对工作的狂热,拼命,不怕伤痛,不顾危险;②关爱百姓,心系百姓,把群众的情,群众的难时刻记挂在心底;③捐献病逝女儿的器官,挽救他人的生命。(4)①选材典型:用代表性的事迹和语言,精确的数字表现人物事迹。②正面侧面相结合:以高思杰本人的言行事迹为主,又用同行、同事、张越的评价从侧面来表现。③记叙议论相结合:在具体的记叙过程中,穿插了精当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人物的思想品质。④打乱时间顺序,以思想感情来组织材料:文章写了“工作上不怕苦不怕累”,“扎根基层”“心系百姓”三个方面。
试题解析:(1)A项“阜南师范学校毕业后做了一名新闻工作者”错,原文是“阜南师专学校毕业后做过语文老师”;“经常”也不准确,他说自己是门外汉,是刚当进入新闻行业时。B项“一个常年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到了五六十才会出现这种情况”错,原文是“可能出现这种情况”。E项“无所畏惧”不准确。
(2)解答该题,应当从原文提取相关信息,如“每年发稿量近600条,在中央电视台和安徽电视台发稿200多条,同事为之叹服”“高思杰顶着大雪连续采访9个单位坚守岗位的值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