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本土特色资源提高地方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
自从“05方案”出台后,各地方高校纷纷探索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称“思政课”)的实效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思政课教学仍面临不少的挑战,尤其是地处经济落后地区的地方院校,诸如如何整合教学资源,解决师资、资金、场地等问题,仍是制约思政课教学的难题。贺州学院作为一个处于经济欠发达但自然、人文历史资源、族群资源和优秀传统德育资源丰富地区的地方性院校,更应该深入挖掘地方本土特色资源,整合、提炼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全面发挥本土特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
一、地方本土特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对地方本土特色资源的利用和关注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高校更深刻意识到地方本土特色资源对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作用。正如陈清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本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所指出的:“本土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因此,适时开发和整合本土资源,探索富有地方特色的教育方法,凸显本土特色资源在思政课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1.有利于贯彻“05”方案的“三贴近”原则
思政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随着社会日益复杂以及学生思想变化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模式和内容不再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为了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中宣部、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以下简称“05”方案),方案中明确提出了思政课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的要求。但如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是摆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现实问题。为此,贺州学院把重心放在了本土特色资源上,认为本土特色资源以其近距离的亲和力和就地取材的特点融入到思政课教学当中,本身就是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一大实际。近年来,通过挖掘本土特色资源,丰富了思政课教学内容,拓宽了实践教学途径,增强了学生学习和参与积极性,真正贯彻了“05方案”的“三贴近”原则。
1 / 5
2.有利于促进地方院校教学资源的整合
“教育资源是教育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源的统称。高校教育资源是高等学校拥有或者能够为其使用的,用于教育活动的组织、文化、信息以及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要素的总和”,〔2〕是教学活动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地方院校由于受到资金、师资及地方资源开发与利用意识不足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思政课教学普遍存在着资源短缺的状况,贺州学院思政课教学也面临类似的问题。因此,近年来贺州学院正致力于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地方本土特色资源,通过整合各方力量、共享社会教学资源,实现以较少的投入完成既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3.有利于打破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束缚
思政课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课堂上往往出现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理论灌输的“满堂灌”的现象。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发挥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利于大学生理论理论联系实际及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帮助大学生完成政治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化。为此,贺州学院不断探索思政课教学新模式,努力将本土特色资源融入到教学中,通过师生“走出去”和“引进来”方式,改变教师单一、机械的教学方式和相对固定的实践教学场所,逐渐摒弃了教师传统的从理论到理论的空洞、枯燥说教,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及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贺州本土特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本土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一直是近年来思政课教师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内容,成果也颇丰,但问题也较明显即基本上都是从宏观的角度去探讨,较少从微观、地方的角度去阐发和论证,缺乏一定的针对性。要提高针对性,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是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本土教学资源应取材于本土活生生的人和事以及本土的历史,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贺州地区具有丰富且别具特色的自然、人文历史、多族群及优秀传统德育资源。贺州学院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特色资源,增强学生对贺州本土资源的认识,拓展学生社会实践空间,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1.依托自然资源,开展生态xx教育
2 / 5
贺州地处广西、广东、湖南三省区交界处,处于香港――广州――桂林黄金旅游线中间站上,地理优势非常明显,自然资源丰富且别具特色。贺州有占地80平方公里的姑婆山森林公园,有大桂山森林公园和原始的昭平公园,还有奇观的地下溶洞,这些森林公园、溶洞有无尽的奇山、奇石、奇树和奇景,是思政课活生生的生态教材,也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教育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并将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为保护环境贡献力量。
2.挖掘本土历史文化与人文景观资源,拓展爱国主义教育阵地
历史文化与人文景观资源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带有其形成时期的历史环境、艺术思想和审美标准的烙印,是一种特殊的地方特色的资源,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贺州境内具有客家人为之骄傲的客家围屋以及让人流连忘返的千年历史黄姚古镇,有被誉为中国“宋、明、清民居博物馆”的秀水状元村,有拥有两千年历史的临贺故城,有玉印浮山、千年桂花井、回澜风雨桥等诸多名胜古迹。这些历史人文景观孕育着浓厚的乡村文化气息,彰显着桂东人民不尽的精神寄托和无限的劳动智慧。贺州学院不断挖掘和利用本土历史文化与人文景观资源,通过与各人文景点合作,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拓展爱国主义教育阵地。
3.依托贺州多族群资源,挖掘民族团结教育案例
贺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族群的聚居地,各族群在千百年交往形成了独特的族群文化。在贺州汉族族群里,就有本地人、客家人、铺门人、鸬鹚人等十余种;在瑶族中还有过山瑶、土瑶、平地瑶等瑶族支系族群,其中土瑶族群仅在贺州聚居,其他地方尚未发现土瑶这个瑶族支系。贺州族群众多,各族群操不同的语言,拥有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人情。各族群的服饰、饮食、医疗保健、宗法制度、生产方式和生活情趣各异。经过多年努力,贺州学院成立了岭南民族走廊研究院,建立了一个族群文化博物馆,为全校师生认识贺州多族群提供了保障,也为思政课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4.挖掘本土优秀传统德育资源,整合德育教育素材
3 / 5
贺州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族群的聚居地,拥有丰富的传统德育资源。它是千百年来各族群人民在特定的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中积淀凝聚成的一种独特文化,是贺州各族群文明的体现,也是各族群民族认同、精神支柱、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促进了贺州各族群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地方民族道德建设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德育素材。在贺州各族群丰富又深厚的传统的德育资源里,涵盖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传统家庭德育资源、传统学校德育资源和传统社会德育资源等,它们的优秀成分是贺州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贺州土壤上闪烁着璀璨的光芒,成为贺州各族群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养分。挖掘、整合和利用贺州优秀传统德育资源,成为思政课德育教育素材,可以让大学生直观地了解贺州多族群为人处世、开启心智的智慧结晶,有效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
三、立足于本土特色资源,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
近些年的教学实践中,贺州学院思政课教师在利用地方特色资源时,坚持本土性开放性、求真性等原则,致力于把本土特色资源融入到教学当中。
1.切实加强本土特色资源进课堂教学
05方案出台后,很多人误认为课堂教学逐渐减少,才能体现其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以至很多教师为了开展实践教学而实践,忽视了课堂教学的作用。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课堂教学仍然在思政课中占有主导作用。我们现在所提出的课堂教学,不是教师一味地去灌输课本的知识,而是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如专题讲座、讨论、演讲、视频展示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本土特色资源资源,补充和更新与时代相契合、与生活相贴近的教学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2.将本土特色资源融入到实践教学中
本土特色资源有哪些?本土特色资源的作用有多大?本土特色资源时代变化当中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其蕴含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大学生应当如何去保护和传承本土特色资源?这些问题只有让大学生亲身去参与、体验和感悟,才能真切地把握本土特色资源的精神内核,真切感受其精神力量。
3.借用媒介平台拓展教学空间
4 / 5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具有及时性、丰富性等特点,高校不能脱离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网络已经成为思政课教学的主要阵地,成为了越来越多学生学习的重要渠道。通过互联网、微信、贴文、论坛等方式,可以让学生深刻领略贺州美丽的自然风光、美妙的人文景观、多族群的风土人情,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强化科研实践开拓教学载体
贺州学院近几年来科研成果取得一定的成就,尤其是在研究南岭民族走廊文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也出了一些专门研究贺州资源的专家。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安排学生参与教师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提高学生对贺州的认识,提升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利用贺州本土特色资源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的努力和配合。学校需要在经费、人员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果,学生也要积极主动参与贺州本土资源的开发、利用,社会各界应认可教师和学生在这方面的努力,并在收集本土资源资料以及参与开发、利用本土资源时给予更大的支持。只有整合各方资源,才能把贺州本土资源更好地融入到思政课里,这样的教学效果才能进一步的凸显。
〔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