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林植物病虫害
1, 两性生殖是昆虫中最普遍的生殖方式,即雌雄两性交配后,精子与卵子结合,由雌虫把受精卵产出体外,每粒卵发育成一个子代个体,这种繁殖方式又称为两性卵生。 2, 孤雌生殖也称单性生殖,是指卵不经受精就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
3, 昆虫从卵到成虫的个体发育过程中,不仅随着虫体的长大而发生着量的变化,而且在外
部形态、内部器官和生活习性等方面也发生着周期性的质的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变态。 4, 不完全变态昆虫的末龄若虫和完全变态昆虫的蛹蜕去最后一次皮变为成虫的过程称为
羽化。
5, 一年发生多代的昆虫,往往因发生期参差不齐,成虫羽化期和产卵期时间长,而造成上
下世代间界限不清,前后几代混合发生,不同虫态相互并存的现象,称为世代重叠。 6, 也有的昆虫在一年中的若干世代间,存在着生殖方式或生活习性的明显差异,通常总是
两性世代和若干代孤雌生殖世代相交替,称之为世代交替。
7, 种群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活着彼此联系的同种昆虫个体的集合,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
8,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所有生命的物种种群组成的集合体。 9, 有效积温法则是指昆虫为了完成一定的发育阶段需要一定的热量积累。,并且完成这个
阶段所需的温度累计值是一个常数。 10, 起主导作用、引起植物生病的直接原因称病原。 11, 症状是指植物得病后其本身所表现的不正常状态,如变色、坏死、畸形、腐烂和枯
萎等。 12, 病症是指引起植物发病的病原物在病部的表现,如霉层、小黑点、粉状物等。 13, 无性繁殖产生的孢子称为无性孢子。 14, 真菌的生活史是指从一种孢子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
子的整个循环过程。 15, 寄生性是一种生物依附于其他生物而生存的能力。 16, 病原物的致病性是指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组织的破坏和毒害,从而使寄主植物发生病
害的能力。 17, 病害循环是指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有
人称作侵染过程。 18, 经过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开始生长后第一次侵染寄主,称为初次侵染。 19, 初次侵染后形成的孢子或其他繁殖体经过传播又引起的侵染,称为再次侵染。 20, 单循环病害是指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或者虽有在侵染但作用很
小的病害。 21, 多循环病害是指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原物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在侵染
的病害。
1, 昆虫的特征:头胸腹+六足四翅,头生角,骨包肉。 头部是昆虫感觉和取食中心;腹部是昆虫新陈代谢和生殖的中心;胸部是昆虫的运动中心;触角的主要功能是嗅觉和触觉。 2, 昆虫的头式:下口式(蝗虫、天牛)前口式(步甲、草蛉幼虫)后口式(蚱蝉、蚜虫、蝽
类)。
3, 胸足的构造:基节、转节、胫节、腿节、跗节和前跗节。触角的构造:柄节、梗节、鞭
节。
4, 昆虫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内激素有脑激素、 .
.
脱皮激素和保幼激素)。
5, 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只经过卵、若虫、成虫3个阶段。 6, 完全变态的昆虫,在其个体发育的过程中,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 7, 常见蛹的形态有离蛹、被蛹、和围蛹三种类型。
8, 昆虫的主要习性:假死性、趋性、群集性和迁移性。 9, 昆虫的主要目:等翅目(家白蚁、黑胸散白蚁)、直翅目(蝗虫、蝼蛄、蟋蟀)、半翅目
(蝽、盲蝽、网蝽、缘蝽、猎蝽)、同翅目(蝉、叶蝉、蜡蝉、木虱、粉虱蚜虫)、缨翅目(烟蓟马、花蓟马、横纹蓟马)、鞘翅目(步甲、中华虎甲、细胸金针虫、七星瓢虫)、鳞翅目(槐小卷蛾、黄刺蛾、扁刺蛾、菜粉蝶)、膜翅目(叶蜂、蔷薇三节叶蜂、广大腿小蜂)、双翅目(柳瘿蚊、毛笋泉蝇、大灰食蚜蝇)、脉翅目(大草蛉)。 10, 按照食物的性质和来源可将昆虫分为植食性、肉食性和杂食性;按取食范围广窄,
又可分为单食性、寡食性和多食性。 11, 昆虫的天敌分为: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和致病微生物三大类。 12, 影响植物病害发生的基本因素是病原、寄主植物和环境条件,即植物病害发生的三
要素,也称植物病害的三角关系。 13, 真菌营养生长的结构叫营养体;繁殖的结构称为繁殖体。 14, 菌丝的变态:吸气、假根、菌环(菌网) 15, 菌丝的组织体:菌核、子座、菌所。 16, 无性孢子的类型:芽孢子、粉孢子(节孢子)、厚垣孢子(厚壁孢子)、游动孢子、
孢囊孢子、粉生孢子。 17, 有性孢子的类型:接合子、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18, 按病原物寄生性的强弱,病原物可分为活体营养生物、半活体营养生物、死体营养
生物。 19, 植物抗病性的表现类型:感病、抗病、免疫、耐病。 20,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包括4个阶段,即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 21, 侵入期中的侵入途径:直接侵入、自然孔口侵入、伤口侵入。 22, 病害循环主要涉及4个问题: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病原物的传播;侵染过程;初
次侵染和再次侵然。 23, 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田间病株;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土壤及粪肥;病株
残体;昆虫介体;温室或储藏窖内。 24, 病原物的传播:自身传播;气流和风力传播;雨水和流水传播;生物介体传播;土
壤和肥料传播;人为传播。 25, 病害流行的基本条件:感病寄主植物的大量存在;致病力强的病原物的大量存在;
发病的环境适时出现。 26,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方法归纳起来有植物检疫、园林技术措施、物理机械防
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等措施。 27, 园林技术措施:选育抗病虫品种、选用健壮无病的繁殖材料、清洁田园、园林植物
的合理布局、园林植物的合理轮作、加强植物栽培管理。 28, 农药按作用方式和进入虫体的途径可分为:胃毒剂、触杀剂、熏蒸剂、内吸剂。 29, 杀菌剂按作用方式可分为:保护剂(波尔多液、代森锌)、治疗剂(多菌灵、三唑
酮)、免疫剂(硫氰苯胺)。 30, 农药的施用方法:喷粉法、喷雾法、土壤处理法、种苗处理法、熏蒸与熏烟法、毒
谷与毒饵、涂抹毒笔和根区撒施、注射法和打孔法。 .
.
1, 昆虫触角的主要功能是嗅觉和触觉,在觅食、求偶和产卵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触角
上分布有许多感觉器,其中以嗅觉器最发达,对外界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具有十分敏锐的感觉能力,因此在一些昆虫中常具有明显的趋化性,两性间也具有强烈的性引诱能力。例如糖醋液对小地老虎的成虫、雌性的小卷蛾在未交配时对雄蛾有明显的引诱能力。防治上常用糖醋液和性诱剂诱杀就是根据昆虫趋化性的原理。 2, 鳞翅目分为蝶亚目和蛾亚目,两个亚目的主要区别:蝶亚目昆虫白天活动,触角球杆状,
体色艳丽,休息时双翅竖立于体背,前后翅与翅抱型连接。蛾亚目昆虫夜间活动,触角多种多样,但非球杆状,体色灰暗,休息时双翅平复于体背,前后翅以翅缰型或翅轭型连接。
3,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的关系:植物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的关系十分密
切。非侵染性病害可降低植物对病原生物的抵抗力,更有利于侵染性病原的侵入和发病。同样,侵染性病害有时也会削弱植物对非侵染性病害的抵抗力。非侵染性病害在田间的主要发生特点:无病害;均匀分布性;无传染性;可恢复性;关联性。
4, 食叶害虫的防治措施:做好虫情预报,重视卵及卵化初期的化学防治,控制使用广谱农
药,推广使用生物农药。
5, 吸汁害虫的防治措施:加强培育管理与预测预报,加强生物防治,选择内吸性农药,注
意交替用药。
6, 叶斑病类病害防治措施:加强栽培管理;清除侵染来源;药剂防治;选用抗病品种。 7, 白粉病类病害防治措施:消灭越冬病菌;早春防治;加强栽培管理,改善环境条件;化
学防治;生物制剂;种植抗病品种。
8, 锈病类病害防治措施:在园林设计及定值时,避免海棠、苹果、梨等与桧柏、龙柏混栽;
清除侵染来源;3—4月份冬孢子角胶化在桧柏上喷洒1:2:100倍的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或50%硫悬浮液400倍液,抑制冬孢子堆遇雨膨裂产生担孢子;药剂防治。
9, 炭疽病类病害防治措施:加强养护管理,增强植株抗病能力;选用无病株植株栽培;合
理施肥与轮作,种植密度要适宜,以利通风透光,降低湿度;注意浇水方式,避免漫灌;盆土要及时更新或消毒。清除病原。发病期间药剂防治,特别是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施杀菌剂。选用或使用抗病品种。 10, 真菌病害的防治措施:正确识别病害种类,控制好温湿度,注意生态防治,搞好预
测预报,使用保护剂和治疗剂,推广使用生物农药。 11, 原核生物病害的防治措施:加强栽培管理;注意检疫,选择针对性农药,应注意使
用方法和时间。 12, 病毒病害的防治措施:加强栽培管理;采用无病的繁殖材料,注意防治蚜虫等传毒
介体,合理使用物理防控措施。 13, 线虫病害等的防治措施:加强检疫,处理土壤,消灭媒介昆虫,药剂防治等,对寄
生性种子植物可人工防除或生物防治。 名称 蝗虫 触角 丝状 口器 咀嚼式 足 翅 跳跃式 覆翅 蝴蝶 球杆状 虹吸式 步行足 鳞翅 苍蝇 具芒状 舔吸式 步行足 前:平衡棒 后:膜翅 蝉 刚毛状 刺吸式 步行足 膜翅 天牛 刚毛状 咀嚼式 步行足 鞘翅 .
.
真菌门各亚门主要特征 亚门 鞭毛菌 接合菌 子囊菌 担子菌 半知菌 营养体 无隔菌丝体 单细胞或有隔菌丝体 有隔菌丝体 单细胞或有隔菌丝体 无性繁殖 孢囊孢子 分生孢子 罕见 分生孢子 有性生殖 休眠孢子或卵孢子 接合孢子 子囊孢子 单孢子 无或暂未发现 原生质团或无隔菌丝体 游动孢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