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教师招考 育萃培训·2016
3.调节策略
元认知调节是根据对认识活动结果的检查,调节策略能帮助学生矫正他们的学习行为,使他们补救理解上的不足。
(六)三种策略的相互联系
元认知策略的这三个方面总是相互联系在一起而工作的。学习者学习一般先认识自己的当前任务,然后使用一些标准来评价自己的理解、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学习或解决问题,然后.监视自己的进展情况,并根据监视的结果采取补救措施。
三、资源管理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学习时间管理策略 1.统筹安排学习时间 2.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3.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二)学习环境的设置策略
学习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之一。环境分为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我们这里所说的主要是物理环境。
首先,要注意调节自然条件,如流通的空气、适宜的温度、明亮的光线以及和谐的色彩等。其次,要设计好学习的空间,如空间范围、室内布置、用具摆放等因素。
(三)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策略
主要应做到:激发内在动机;树立为了掌握而学习的信念;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调节成败的标准;正确认识成败的原因;自我奖励。
(四)学习工具的利用策略
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学生要善于利用参考资料、工具书、图书馆、广播电视以及电脑与网络等。
(五)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策略
学生善于利用老师的帮助以及同学间的合作与讨论。
—26—
云南教师招考 育萃培训·2016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
一、记忆系统及特点
人的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 (一)瞬时记忆
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0. 25秒到2秒。
(二)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 (三)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这是一种永久性贮存。它的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
二、知识的遗忘及原因 (一)遗忘及其进程 1.遗忘的含义
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就是遗忘。遗忘有不完全遗忘(能再认不能回忆)、完全遗忘(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暂时性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永久性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回忆)等。
2.遗忘的进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进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经典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二)遗忘的理论解释 l.痕迹衰退说
痕迹衰退说是一种对遗忘原因的最古老的解释。它最早由亚里土多德提出,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消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从这个角度来说,为避免遗忘就应该多加练习。
2.干扰说
—27—
云南教师招考 育萃培训·2016
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所谓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一般而言,时间上接近、内容上相似、要求上相同的学习之间容易产生干扰,所以学校的课程、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相互间发生干扰。
3.同化说
奥苏伯尔根据他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提出,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遗忘有积极的遗忘和消极的遗忘,前者指高级观念代替低级观念,从而简化了认识并减轻了记忆负担。后者指或者由于原有知识结构不巩固,或者由于新旧知识辨析不清楚,也有可能以原有的观念来代替表面相同而实质不同的新观念,从而出现记忆错误。
4.动机说
这一理论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认为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该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至意识之外。
三、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一)深度加工材料 (二)有效运用记忆术 (三)进行组块化编码 1.组块的含义
所谓组块,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
2.组块的对象
组块可以是一个字母、一个数字、一个单词、一个词组,甚至是一个句子。 3.组决的方式
组块的方式主要依赖于人过去的知识经验。 (四)适当过度学习
所谓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当然,过度学习并不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研究表明,学刁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五)合理进行复习
①及时复习;②分散复习;③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28—
云南教师招考 育萃培训·2016
第八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二节 创造性及其培养
一、创造性及其特征 (一)创造性 1.创造性的含义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创造性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
2.创造性的类型
根据“新”的程度不同,创造分为真正的创造和类似的创造。真正的创造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类似的创造产生的成品并非首创,只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类创造是手段,真创造才是目的。
(二)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①流畅性;②变通性;③独创性。 二、影响创造牲的因素 (一)环境 (二)智力
研究表明,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其基本关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这说明,高智力只是创造力的必要祭件,而不是充分条件;高创造力是高智力的充分条件。
—29—
云南教师招考 育萃培训·2016
(三)个性
一般而言.创造性与个性二者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综合有关研究,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
1.具有幽默感。 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4.喜欢幻想。
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6.具有独立性。 三、创造性的培养
要想培养人的创造力,就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想不想创新的问题,即解决创新意识的问题。二是能不能创新的问题,解决的是创新的能力问题。一般而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惶的榜样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发散思维训练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头脑风暴训练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