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19年高考地理选择题专项训练: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附解析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高考一轮复习选择题创新演练: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经典题

古湖泊是历史上曾经存在,现在已经消亡的湖泊。莱州湾南岸平原的古湖泊形成于距今6000年左右的黄骅海侵时期,最初是由处于滨海洼地内的古老河口海湾在河口三角洲和海岸沙堤不断发展扩大的条件下演变成澙湖,此后随着气候的变化及大规模的海退,使得澙湖与海洋隔离,退居内陆,并经入注河流水体的不断淡化最终演变成淡水湖。下图示意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的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在古湖泊形成过程中,莱州湾南部海岸线总体变化趋势是

A.向北推进 B.向南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2.导致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消失的根本原因是

A.人为垦殖 B.河流改道 C.泥沙淤积 D.气候变化

1.A【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海岸线变化趋势。

【解题思路】从古湖泊形成过程可以看出,莱州湾南部海岸线总体向北推进。 2.D【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湖泊演变的原因分析。

【解题思路】由题干信息可知,导致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消失的根本原因是气候变化。 下表表示意某河口三角洲经济区各类用地比重(%)变化情况,读表完成3~4题。

3.1991—2008年,该三角洲经济区各类用地的变化情况是 A.各类农业用地比重均有减少 B.水田用地减少幅度大于旱地 C.湿地面积大大增加

D.增加的城镇用地一部分来自未利用地

4.该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自然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是

①温室气体排放多,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②改变大气组成,水汽含量增大 ③城市建筑物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减少 ④城市地面汇流速度减慢,内涝加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3.D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河口三角洲经济区各类用地的变化。

【解题思路】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水田、旱地、林地、草地、园地比重下降,但滩涂比重上升,各类农业用地比重并不是都有减少;水田减少6.21%,减少幅度约为12.92%,旱地减少4.58%,减少幅度约为31.65%,水田用地减少幅度小于旱地;陆地水域等湿地比重减少,虽然滩涂比重增加,但并不能说明湿地面积大大增加;城镇用地比重增加,而未利用地比重减少,说明增加的城镇用地一部分来自未利用地。

4.C【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解题思路】由上题分析可知,城镇面积增大,则排放的温室气体增多,城市热岛效应会增强;城市建筑物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会减少;大气组成没有改变,水汽含量可能减小;城市由于地面硬化,汇流速度加快,内涝可能会加剧。

美国东北部大城市带(亦称波士华城市带)是世界上形成最早,发育最为成熟的大城市带。下图为“1970-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完成5~6题。

5.关于波士华城市带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Ⅰ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 B.Ⅲ阶段与Ⅱ阶段相比,波士顿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增多 C.Ⅳ阶段后,各中心城区人口负增长状况得到有效地抑制

D.Ⅳ到Ⅴ阶段,巴尔的摩市的人口逐渐向中心城区集聚

6.影响Ⅳ-Ⅴ阶段波士华城市带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状况 B.产业结构 C.人口政策 D.自然环境

5.A【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进程。

【解题思路】从图中可以看出I阶段五个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均出现负增长,由此判读该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以外迁为主,出现逆城市化现象;II阶段波士顿中心城区人口为正增长,II阶段为负增长;IV阶段费城中心城区人口仍然为负增长;IV到V阶段,巴尔的摩市中心城区人口负增长趋势减弱,而“人口逐渐向新中心城区集聚会使这一趋势增强。

6. B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人口变化的主导因素。

【解题思路】逆城市化现象出现在城市化的成熟阶段,造成该阶段中心城区人口变化的主导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而不是自然环境因素;该阶段各地交通状况都比较好,相差不大;在美国市场经济下,人口政策对人口变化影响不大;所以最大的可能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老工业区经济重新崛起,从而使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又开始不断增多。

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是我国第三大岛,也是一个不断增长的沙岛。读“崇明岛东滩成陆线和大堤随时间变化图”,回答7~8题。

7.根据多条大堤的变化,推测1964~1976年期间

A.长江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长江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长江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长江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8.自1998年的新大堤建成后就几乎没有再进行造堤工程,没有再建新大堤的主要原因是 A. 长江的沉积作用增强 B.长江的沉积作用减弱 C.海水对崇明岛的侵蚀增强 D. 海水对崇明岛的侵蚀减弱

7.B【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海岸线的变迁。

【解题思路】由图可知,1964~1976年期间堤岸线相对密集,说明泥沙堆积减弱,而泥沙是长江从中上游地区携带来的,泥沙减少说明了长江入海年径流量减少,搬运能力减弱。

8.B【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海岸线的变迁。

【解题思路】1998年的新大堤建成后没有再进行造堤工程主要是由于长江中上游地区防护林的建设,导致入河泥沙逐渐减少;以及长江三峡工程建设,拦截上游河流的泥沙,泥沙淤积在库区,下游泥沙含量减少,长江的沉积作用减弱。 创新题

有“中国鞋都”之称的晋江市地处福建东南沿海,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晋江市现有各类鞋业企业3000多家,从业人数30多万人,晋江市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旅游运动鞋生产基地和世界运动鞋的重要生产基地。据此回答1~2题。

1.晋江市大量制鞋企业集聚有利于

A.加强技术协作,取得规模效益 B.降低生产成本,竞相降价 C.增强集聚优势,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D.减少工人工资开支 2.下列因素对晋江市制鞋业产业集群迅速发展影响较小的是

A.消费市场广阔 B.大量廉价劳动力 C.侨乡优势 D.矿产资源丰富

1.A【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集聚的好处。

【解题思路】大量制鞋企业集聚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

2.D【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工业集聚的因素。

【解题思路】制鞋业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同时也需要广阔的消费市场,便于产品销售。晋江市又是著名的侨乡,能够获取海外侨胞的支持。矿产资源对制鞋业产业集群迅速发展影响较小。

中国是全球第三大糖料主产国、第二大食糖消费国。糖料作物是继棉花、油料之后涉及国计民生的大宗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商品化程度远高于粮食。1990年代我国开始对糖料生产区域布局实施政策性西迁。近年来,从糖料作物布局来看,我国糖料生产出现了新的格局。甘蔗生产已由传统种蔗大省闽、粤向西南桂、滇转移,甜菜生产则由包括黑、吉在内的东北和华北产区转向以新疆为代表的西北产区。下图为我国1978年—2013年糖料作物生产基本情况图。结合图文材料,回答3~4题。

3.下列表述与1978年以来我国糖料作物生产情况不相符的是 A. 1978年—1982年糖料增产总体上得益于甜菜和甘蔗种植面积扩大 B.我国甘蔗播种面积与糖料作物总播种面积始终呈正相关

C.从作物构成来看,甘蔗产量的波动上升是糖料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D. 1983—1987年糖料增产主要取决于甘蔗面积扩大

4.除了1990年代国家对糖料生产区域布局实施政策性西迁诱因之外,造成我国糖料作物生产重心“西移”的主要原因为

A.自然因素对糖料生产影响日渐强于社会经济因素 B.西部产区人口增长迅速,对食糖的市场需求量大增

2019年高考地理选择题专项训练: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附解析

高考一轮复习选择题创新演练: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经典题古湖泊是历史上曾经存在,现在已经消亡的湖泊。莱州湾南岸平原的古湖泊形成于距今6000年左右的黄骅海侵时期,最初是由处于滨海洼地内的古老河口海湾在河口三角洲和海岸沙堤不断发展扩大的条件下演变成澙湖,此后随着气候的变化及大规模的海退,使得澙湖与海洋隔离,退居内陆,并经入注河流水体的不断淡化最终演变成淡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ost7996rq7dd7d92wae4uc568cqjj01a7r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