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第一节 分子动理论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运动论的内容。 2.知道扩散现象。
3.知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重点:分子运动论的内容。
难点: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扩散形象的判断和解释。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周围有空气、石头、水等,它们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二.新课教学 1.分子
(1)物质由分子组成。
(2)分子是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粒子。分子直径:10?10米=1埃。 2.分子运动
(1)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3)举例说明扩散现象:墨水滴入清水中、闻到香味、放煤的墙角变黑、腌(炒)菜变咸、糖放进水中水变甜等。
(4)如何判断是否扩散:可以这样认为:发生扩散后的两种物质不会自动分开,也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如果会自动分开或发生了化学反应的则不是扩散。如水变浊了、扫地时尘土飞扬、铁生锈了等。 3.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间存在间隙。
(2)分子间存在相互的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用弹簧连着两个乒乓球模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当r大于分子直径的十倍时,分子相互作用力可忽略不计) 4.练习 5.小结:
(1)、分了动理论的内容: ①.物质由分子组成。
②.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③.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2)、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还表明分子间有间隙。
第二节 内能和热量(3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2.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的内能是另一种形式的能。
3.知道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随这改变。
4.使学生知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事例; 5.知道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
6.能用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摩擦生热等常见的物理现象。 7.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事例;
8.知道热传递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常见的物理现象。 9.知道热量的初步概念及热量的单位——焦耳 10.知道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重点:内能的概念和其与温度有关。改变内能的方式:做功; 热传递和内能改变的关系。
难点:内能,物体的内能是另一种形式的能;
用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摩擦生热等常见的物理现象; 判定内能改变的方式。
教具:烧杯、清水、红墨水等。压缩空气引火器,机械能转化热能演示器,无色玻璃瓶,橡胶瓶塞,打气筒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
1.机械能分哪些? 2.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3.扩散现象表明了什么? 二.新课讲授。 1.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2.内能大小与温度有关。 (1)演示实验,
冷水 温水 热水 (2)实验表明什么(教师作适当启发)。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激烈,物体内能就越大。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称为热运动。内能也常称为热能。
3.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任何情况下都具有)。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让学生讨论,并归纳回答,教师作启发诱导) ——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运动所具有的能量,而机械能是与物体的机械运动有关,是整个物体的情况。 5小结和课后练习。 6五分钟测试和评析。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什么叫做物体的内能?(2)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 二.引入新课
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也就是说当物体的温度发生了变化时,它的内能就发生了变化。如何改变物体的温度,同学们能够从生活实际上举出许多的事例。今天我们先研究一种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
三.进行新课
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
(1)演示实验:压缩空气引火实验。出示压缩空气引火器,简单介绍它的构造。取绿豆粒大小的一块干燥硝化棉,用镊子把棉花拉得疏松一些,放入玻璃筒底。将活塞涂上少许蓖麻油(起润滑和密封作用),放入玻璃筒的上口。此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筒内的棉花。迅速地压下活塞,可看到硝化棉燃烧发出的火光。
(2)分析现象:组织学生议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从而得出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引起棉花燃烧。
(3)生活事例:实际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也遇到过。例如,在给自行车轮胎打气时,打气筒也会变热,这也是由于压缩空气的缘故。用其他的方法对物体做功,也能使物体内能增加,摩擦生热就是一个例子。让学生解释课本图2-9、图2-11的事例,并列举其他事例。
(4)归纳学生所举事例,得出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就会增大。
同学们所举的事例都是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加,做功能不能使物体的内能喊小呢?
2.物体对外做功时,本身的内能会减小。 (1)演示实验:气体膨胀温度降低的实验。
按照课本图2-12所示,事前组装好仪器。课前在瓶内装入少量的水。实验时告诉学生,由于水的蒸发,瓶内存在水蒸气。由于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所以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瓶塞跳起时容器中有什么现象。
(2)分析现象:瓶塞跳起是水蒸汽对瓶塞做功,那么水蒸气的内能就减小,温度就降低,水蒸气就液化成小水珠,就是我们看到有雾的产生。
3.内能的改变可用做功来量度。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实质是机械能与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4.小结: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小。 5.练习、布置做业。
第三课时
一. 复习引入新课:复习内能的概念,复习中强调物体的内能是能够改变的。
通常物体温度的升降,反映出内能的改变。那么一个物体温度的升高除了上节课讲的摩擦生热外还有其他方法吗? 二. 新课教学
1.热传递:列举事例说明热传递的现象。并引导学生概括热传递共同特点: ①物体间存在温度差——发生热传递的条件,直到物体的温度相同为止。②高温物体温度降低,低温物体温度升高。 ③归纳:热传递现象实质是:内能从高温的物体传到了低温的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的部分。(即是内能的转移)
2.热量: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由于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所以高温物体的内能减少,叫做放出了热量;低温物体的内能增加,叫做吸收了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总是存在着放热物体和
吸热物体,物体放出或吸收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的改变越大。
3.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例子:锯条温度上升了) 4.热量的单位:焦(j)
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时,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时,可用物体放出热量和吸收热量的多少来量度。热量和功都可以用来量度物体内能的改变,所用的单位也应该相同,都是焦耳。 5.小结:
(1)通过师生共同议论,总结热传递现象。
①热传递现象: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温度降低,低温物体温度升高,直到温度相同时,热传递停止。
②热传递的条件:物体间存在温度差异,或物体不同部分间存在温度差。
③热传递的实质:内能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是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之一。 ④热传递的方向:内能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不存在内能由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的现象。
(2)纠正学生错误认识:“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温度”
(3)强调: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才会体现出来。没有热传递就没有热量,不能说成“物体含有多少热量” 三.布置作业:
第三节 比热容(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容,知道比热的单位及其读法。 2.知道比热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会查物质的比热表。
3.会根据水的比热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 4.加深比热的概念的理解,学会根据比热容进行热量计算。 5.理解热量的计算公式。
6.知道各种形式的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7.知道能量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重点:理解比热的概念。理解热量的计算公式,掌握能量守恒定律。 难点:根据水的比热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热量计算公式的应用。 教具:烧杯,电加热器,空气温度计,水,煤油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
提问:热传递的实质是什么?什么叫做热量?为什么热量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 二.引入新课
大家都有这方面的经验: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需要的热量多,把一壶水烧开比烧成温水需要的热量多。可见,水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有关,和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别的物质也是这样的 。那么,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跟水一样多呢? 三.新课教学
1.演示实验:P20图2-14实验
实验结果:煤油温度升得快。这表明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水吸收的热量比煤油多。
2.比热容:换用其他物质,重复上述实验,得到的结果是类似的。就是说,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怎样来表示各种物质的这种物质上的不同呢?-----在物理学中就用比热容来表示。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是物理的一种性质,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物质的体积和质量等因素无关。
3.比热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放出的热量和它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相等。数值上也等于它的比热容。
4.查比热表:
3
(1)水的比热是4.2×10 J/(kg·℃)。它表示1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是4.2×103 焦。
(2)查铜、铅、铝等物质的比热,并与水的比热作比较。得出水的比热最大。水比热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分析课本图2-15,2-16,说明利用水取暖和冷却的原理)
(3)为什么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5.小结 通过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热的概念。 6.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比热?比热的单位是什么?怎样读? 2.水的比热是多少?它表示什么物理意义? 3.比较下列物质谁的比热大:一滴水和一桶水?一枚铁针和一支铁棒?0℃的水和100℃的水? 二.新课引入。
以水的比热为例,说明它的物理意义,使1千克的水温度升 高1℃,需要吸收4.2×103 焦的热量,完成下列表格
质量 升高温度 吸收热量 1kg 1℃ 4.2×103J 2kg 1℃ 2kg 2℃ 从填上表格引入热量的计算,并启发学生得出热量计算用比热×质量×升高的温度。
三.新课讲授。
1 吸热公式及理解。
(1)Q吸=cm(t-t0) 用Δt升=(t-t 0)表示升高的温度可写成Q吸=cmΔt升 式中的Q吸是吸收的热量,单位是J;c是物质的比热;m是物质的质量,单位是kg;t0初温,t是末温,单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