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伤仲永》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写作特点: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①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1)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2.局部突破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理解:文章以褒扬之笔描写方仲永是“受之天”的天才.异在不学而能书.这是罕见的天赋之才.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理解:这句话写出了其父为了图利,并不考虑儿子的前途,每天带着儿子到处炫耀牟利.“不使学”三字是全文的关键,为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了方仲永命运变化的根本原因.

(3)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理解:这句话在前面充分叙述方仲永由神童变为庸人的基础上,进入议论.点出了方仲永天资出众,而后来又“泯然”为众人的原因,既总结了前面的故事,又是揭示道理的前奏. (4)“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理解:“金溪民方仲永”交代了他的籍贯、身世、姓名、家世.“世隶耕”为下文作铺垫,既衬托出他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5)第②段开头“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中有什么作用?

理解:起过渡作用.此句中的“之”字承前,指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闻”“久”二字则表明作者长期不在家乡,仅从传闻中得知,尚未见到仲永──这最后一点是暗含在全句话中的.如果把这一点意思明说出来,则全句应是“余闻之也久而未见其人”.这样,下文再说

1 / 4

“见”就十分自然了.由此可见,“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是用一明一暗的两层意思来实现上下文的过渡的.

(6)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理解:本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 这篇文章,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题目中的“伤”字,就已经透露这一点.“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伤”仲永?因为方仲永天资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但这不是仲永自身造成的,不能怪仲永,因为他毕竟是个孩子,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他贪财短视的父亲造成的.文章在首段叙事中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有两条线索:一条从叙述方仲永才能的突然显露到声誉日隆;另一条叙述仲永父亲从发现儿子才能到以儿子才能为谋利手段.这样写的用意: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说明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衰退以至丧失殆尽,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当然不必多说.叙事部分已经蕴含了所要说明的道理,因此议论部分也不必多说了. (7)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理解:结尾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这里要注意,“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方仲永因其父“不使学”而根本无从学习,无从努力),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后者并不在本文的议题之内.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对我们认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的关系不无裨益.

积累运用 拓展演练

一、同步练习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

①未尝识书具( )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④从先人还家( ) 2.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日扳( )仲永环谒( )于邑人 ②不能称( )前时之闻 ③泯( )然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所指代的内容.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④稍稍宾客其父( ) ⑤父利其然也( ) 4.用原文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5.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余闻之也/久 B.借旁近/与之

2 / 4

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D.父利其然/也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题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6.指出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父异焉________ ②其诗以……为意________ ③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 ④令作诗________

7.选文中有一个通假字,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

8.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政治家、文学家.作者通过方仲永的故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翻译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泯然众人矣.

10.“父异焉”、“邑人奇之”皆因仲永本身的“异”.仲永自身的“异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略加分析.

11.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作法又是怎样的?

12.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13.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______ _______ _. 参考答案 一、同步练习

1.①曾经 ②和同一族的人搞好关系 ③文采和道理 ④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2.①pān yè ②chèn ③mǐn

3.①自己的 ②他的 ③他的 ④他的 ⑤这种

4.①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②父利其然也……不使学 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 5.C

一、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6.①对……感到诧异 ②内容 ③把……当作宾客 ④让

7.“扳”通“攀” 牵,引 8.《伤仲永》;王安石;宋朝;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3.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余闻之也|久

9.①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②他的才华已经消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

3 / 4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伤仲永》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写作特点: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oog94gnqv9acj39qpyw5s23r4b08q00emz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