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16山香教师招聘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创造性特征: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环境、智力(必要但不充分条件)、个性。

高创造性者个性特征: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常用方法:头脑风暴法、直觉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 8.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态度的认知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态度的行为成分: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是社会道德准则在个人思想与行动中的体现,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成分。

品德的特征:1)以某种道德意识或道德观念为基础; 2)与道德行为密切联系,离开了道德行为就无法表现和判断个人的道德;3)具有稳定的倾向和特征。

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

道德认知是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道德上的表现,是品德的核心。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时,就形成了有关的道德观念。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疑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信念。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即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 当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就成为道德动机。道德情感包括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伦理的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品质的主要标志。

品德的三因素构成说认为,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成分。 83. 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1)道德是意志社会现象;品德则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

2)道德的发生和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社会性的影响,还受个体生理、心理等内部因素的影响。 3)社会道德内容是一定社会或阶段伦理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个体品德内容只是社会道德准则或规范的部分表现。 4)道德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认为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

他律道德:10岁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 自律道德: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大多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

16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最典型:“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 前习俗水平 幼儿园及小学中低年级 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习俗水平 小学中年级,一直到青年 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 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小学生品德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形象性、过渡性和协调性。 1.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小学品德的发展中占据显著地位;

①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处于从无到有、从依附到独立的阶段,可塑性极大。 ②从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看,小学阶段最容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人的习惯形成阶段:模仿阶段——依附阶段——遵从阶段——服从阶段——习惯阶段 ③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其品德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形象性;

①在道德观念、道德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上,小学生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准确的、本质的理解,但具体性极明显,概括性较差;

②在道德品质的判断上,小学生从只注意行为的效果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但常常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③在道德原则的掌握上,儿童道德判断从简单依附于社会的、他人的规则,逐步过渡到受内心道德原则所制约,但在很多情况下,判断道德行为还不能以道德原则为依据,缺乏道德信念,常常受到外部的、具体的情境所制约;

④道德情感的形式,以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和与形象相联系的道德情感体验为主要形式,抽象的、与道德信念相联系的情感体验有所发展,但道德体验的发生离不开具体的道德情境,离不开具有道德意义的人或事物的形象,情境制约性和形象感染性特别突出; ⑤道德动机由具体、浅近、不稳定的动机向抽象、远景、稳定的冬季发展,但自觉的、以社会需要为基础的道德动机,一般只在高年级出现,小学生的道德动机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

⑥小学生的品德行为主要属于依从传统惯例行为,依从社会风尚,服从集体的决定,顺从成人的要求,独立性、自觉性有一定发展,但离不开具体的要求和外界的监督,其行为方式带有明显的生活经验色彩。 3.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过渡性;

由简单、低级向复杂、高级过渡,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概括过渡,由生活适应性水平向伦理性水平过渡,由依附性向独立性过渡,由他律向自律过渡,由服从向习惯过渡。 4.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

①品德心理各种成分之间的协调; ②主观愿望与外部要求、约束的协调。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依从(从众、服从)、认同、内化。

依从: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行动,但对规范的必要性或根据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它是规范内化的初级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依从具有盲目性、被动型、不稳定性,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规范,从而试图与之保持一致。认同阶段具有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内化:在思想观念上与社会规范及其价值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内化解读具有自觉性、主动性和坚定性。

17

学生的不良行为分为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的失范行为表现为越轨行为与违法行为。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过程:醒悟阶段、转变阶段和自新阶段。

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心理策略:①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②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③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知;④锻炼与诱因做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⑤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

第五章 教学心理

1.新增考点

马杰认为陈述良好的教学目标应具备三要素:具体目标、产生条件和行为标准。

人际吸引:①个人魅力吸引;②相似性吸引;③互补性吸引;④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规律。 2.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指在实施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

18

教学目标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

教学目标的作用:①教学目标规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进程和预期结果,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②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依据;

③教学目标是学习者自我激励、自我评估、自我调控的重要手段,具有指引学生学习的作用。 认知领域: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 情感领域: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 动作技能: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教学目标设计的前提是教学目标的明确化。陈述方法:行为目标陈述法、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 行为目标的陈述具备三个要素:可观察的行为、行为发生的条件和可接受的行为标准。

教学策略是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

教学策略的特征:指向性、可操作性、整体综合性、调控性、灵活性和层次性。

发现学习的四个阶段: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引出结论。 发现学习的四个原则:①教师要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 ②要配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

③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适当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 ④确保材料的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①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②小组成员人数以5人左右为宜。

合作学习的五个特征: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各自尽力;社会互动;团体过程。 程序教学的五条基本原则:小步子、积极反应、及时强化、自定步调、低错误率。 掌握学习适用范围:①掌握学习更适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19

②掌握学习更适合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以及有各种特殊需要的学生。 教学媒体呈现的原则:①文字以语言叙述的方式呈现;

②课程以学生可控的片段呈现,在信息组块之间留出时间; ③预先训练学生对内容的命名和特征; ④清除有趣但无关的材料;

⑤提供线索引导学生处理材料以减少对无关材料的处理;

⑥当文字以言语叙述的方式呈现后,避免以完全一致的书面文字重复呈现; ⑦在播放动画的同事呈现相应的叙述,以便学生在记忆中保持表象。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使计算机作为一个辅导者,呈现信息,给学生提供练习机会,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及提供额外的教学。 CAI的优越性:交互性;即时反馈;以生动形象的手段呈现信息;自定步调。 教学评价类型:①按对评价的处理方式不同,分为常模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 ②按评价中使用测验的来源,分为标准化学业成就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

常模参照评价是以学生团体测验的平均成绩即常摸为参照点,比较分析某一学生的学业成绩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主要用于选拔、编组等。标准参照评价是以教学目标所确定的作业标准为依据,根据学生在试卷上答对题目的多少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就。学校教学评价一般使用标准参照评价。

标准化学业成就测验是指由学科专家和测验编制专家按照一定标准和程序编制的测验。 学校教学评价中使用最多的是教师自编测验。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信度、效度、区分度。 质化教学评价的方法:观察评价和档案袋评价。

观察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行为进行自然观察,并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客观、详细的几率,然后根据这些观察和记录对教学效果作出评价。观察评价方式:行为检查单、轶事记录、等级评价量表。 档案袋评价过程:组织计划、资料收集和成果展示。

班级学生评价:成果型档案袋、过程型档案袋和评价型档案袋 档案袋评价类型 内容的结构性:结构型档案袋、半结构型档案袋和无结构型档案袋

目的: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最佳行为评价、典型行为或个人独特评价 教学评价结果处理:评分和报告。评分有相对评分和绝对评分。 3.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指教师为有效利用时间、创造愉快的和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少问题行为,而采取的组织教学、设计学习环境、处理课堂行为等一系列活动与措施。

课堂管理的功能:维持(基本功能)、促进和发展。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规模;班级的性质;对教师的期望。

群体的特征:群体成员有共同的活动目标;群体具有一定的结构;成员在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 群体对个体的作用: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去个性化、群体的决策行为、从众与服从、模仿与暗示、流行。

社会助长是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使个体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称作社会干扰,也叫社会抑制。

社会惰化主要是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人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 去个性化特征:成员的匿名性、责任分散、相互感染。感染是群体的模仿。

群体决策的优点:信息的广泛性、观点的多样性、提高了决策的可接受性、增加合法性。 群体决策的缺点:浪费时间、从众压力、少数人控制、责任不清。

群体极化: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

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至于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这种一致倾向性思维方式叫群体思维。

从众: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社会现象。

20

2016山香教师招聘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

创造性特征: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影响创造性的因素:环境、智力(必要但不充分条件)、个性。高创造性者个性特征: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常用方法:头脑风暴法、直觉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8.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态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om8638i758mqaq1rxci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