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47鱼鳔中的奥秘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009年继续 教育终结性 考核—作业 鱼鳔中的奥秘

池州市青阳县杜村初中 熊 泽

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程序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协作,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着重了两个体现、四个突出。

1.两个体现:

①.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②.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四个突出:

①.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②.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 ③.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④.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探究,能灵活应用气体的收集方法,并加深对其原理的理解; ②能懂得如何应用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来验证它们的存在; ③学会正确使用相关仪器的技能,安全、准确地完成实验操作。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鱼鳔中气体成分的探究过程,体会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质疑校正、获得科学结论的探究方法和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激发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问题意识,增强对化学的兴趣;

②体会学习过程中的曲折,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探究中,学以致用,学会应用问题解决策略去解释和揭开大自然中更多的奥秘;

③通过课堂亲历,感受生命和智慧,增强自我效能感。 学法指导

在该课题探究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并且大胆猜测,并根据自己的

第 1 页 共 5 页

猜测设计方案去证明自己的想法。在探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应大胆质疑,相互合作想办法解决问题,从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和感受快乐。 教学重点

应用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探究鱼鳔中气体的成分。 教学难点

实验验证混合气体中氧气存在的方法。 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真实、易激发兴趣和探究欲的学习情境,运用问题解决策略。具体为:设疑——边实验边讨论——得出结论、引导、多媒体课件(PPT、实验录像)

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教师活动1—1】 (多媒体展示)

视频——“鱼在水中上下自由浮沉”。

大家知道鱼为什么在水中能上下自由浮沉吗? 【学生活动1—1】 回答:鱼鳔的调节作用 【教师活动1—2】

大家的生物知识掌握的真好!

(展示鱼鳔)那么如何证明鱼鳔中充满了气体呢? 【学生活动1—2】

生甲:将一鱼鳔放在桌上,用手一拍,结果听到“啪”的一声。答:说明其中有气体;

生乙:将一鱼鳔放入水中,用针将它戳破,结果看到有气泡放出。答:说明其中是气体;

生丙:………… 【设计意图1】

创设情境、激趣设疑。通过课前导入,创设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贴近生活,容易引起学生探究兴趣。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感知鱼鳔里确实有气体的同时产生疑惑,为后面教学环节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提出问题,大胆猜想:

第 2 页 共 5 页

【教师活动2—1】

提出问题1:那么鱼鳔里可能是什么气体呢? 【学生活动2—1】 学生思考后提出猜想

可能作答:可能是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稀有气体等等。 【教师活动2—2】

在同学们众多的猜想中,大家比较熟悉的气体是什么?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们选取两种大家最熟悉的气体进行探究。

【学生活动2—2】

根据学生此时的认知水平,大部分学生会提到氧气和二氧化碳。 三、分析归纳,设计方案:

【教师活动3—1】

提出问题2:大家能否回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并且讨论根据它们的什么性质能够证明它们的存在呢?

【学生活动3—1】

讨论回忆它们的性质,并且得出最好的证明氧气和二氧化碳存在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习了氧气的证明是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其中,看是否复燃的方法。但学生忽略了这是证明纯氧或浓度较高氧气存在的方法,而我们并不知道鱼鳔中氧气含量是否达到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程度。这时可以进行

【教师活动3—2】

矫正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在空气中展示一个带火星的木条,请问它有没有复燃?那么它没有复燃就证明空气中没有氧气吗?

【学生活动3—2】

学生会恍然大悟,然后对比出应该用燃着的木条来证明氧气的存在。 【设计意图2】

问题确认、解析矫正、巩固旧知。了解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复习旧知,并将该知识进行应用,促进该知识的内化,并且针对所遇到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断的矫正,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教师活动3—3】

那么根据同学们分析的实验原理,请大家讨论如何从取气到证明该气体的存在。时间关系,1、2组同学探究氧气的存在,3、4组同学探究二氧化碳的存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设计。

【学生活动3—3】 讨论完整的实验方案。 四、表达交流,分析评价:

【师生共同活动】

表达自己小组的实验方案,进行交流。包括老师对同学实验方案的分析和学生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与分析,最后比较出几种比较好的方案。 五、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学生活动】

各小组根据自己小组的统一方案进行操作,并记录实验现象及结果分析。

第 3 页 共 5 页

【教师活动】

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实验的不规范或错误操作 【设计意图3】

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以学生活动为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充分挖掘每个小组中每位成员的智慧和潜能;并在实验中体会到合作的快乐,通过多角度、多形式评价起到激励作用。 六、分享成果,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6—1】

问题3:大家得到什么结论?引导学生总结出我们今天的实验证明鱼鳔里有什么气体?

【学生活动6—1】

根据刚才小组交流的结果,鱼鳔里含有氧气和二氧化碳。 【教师活动6—2】

问题4:那么这种气体是不是就是空气呢?你如何解释? 【学生活动6—2】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同体积的空气,但不能使澄清石灰水明显变浑浊,得出二氧化碳含量不同,从而得出它与空气不同。

也可以仿照课本上“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设计实验证明鱼鳔里气体的氧气含量是否与空气中氧气含量是否一样。

(引导学生从定性分析上升到定量分析) 七、实验反思,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7—1】

引导学生总结这节课的知识。

再引导学生讨论这节课在知识以外的收获,如能力的提高,方法的体验,情感价值观的感受等等。

【学生活动7—1】

讨论所学的知识、获得的方法、情感的体验 【教师活动7—2】

拓展:对于鱼鳔,大家有没有其它想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课下进行探究)

【设计意图4】

问题解决,体验交流,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得出正确结论,并且通过学生自己对本节课的总结归纳和彼此间的交流,学到正确的知识、掌握科学的方法、体验丰富的情感。

☆ 教学反思 ☆

1. 本课情景源于安徽省2005年中考题,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我设计了创新的教学方案,运用新课程理念从课程标准的角度统整了教材、创新了教材。

第 4 页 共 5 页

2. 问题源于生活――从鱼鳔气体产生;问题源于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经验――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与检验。体现了化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来自生活、回到生活的新课程理念。这种源于生活、与学生学习实际密切相关的真实问题对于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持久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用化学的视野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着积极的作用。

3. 本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给学生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实践。我始终关注每位学生,参与探索的全过程,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成为了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咨询者与合作者,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实践能力。

4. 本课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形成学习化学的亲身体验,进而内化为化学思维方式及化学观念,尽力做到使学生感悟到、体验到、经历到和收获到,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5.不足之处:学生讨论问题、设计方案、评价方案等没有完全进行,学生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也没有得到充分展示。

2009.8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第 5 页 共 5 页

47鱼鳔中的奥秘

2009年继续教育终结性考核—作业鱼鳔中的奥秘池州市青阳县杜村初中熊泽设计思路本课的教学程序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协作,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着重了两个体现、四个突出。1.两个体现:①.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②.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2.四个突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okt39wlu085bn78arf2570pk9t82300b5w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