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优化数学教学方法
摘要: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充分而恰当地利用课程资源构建“四环节”数学课堂教学法,有利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平等交往,有利于学生自己建构新的认知结构,从而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四环节”数学课堂教学法;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现代教育理念;
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对转变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利用课程资源构建“四环节”数学课堂教学法
(1)感知材料:
这里的“材料”就是课程资源。把课前准备好的材料展示给学生,旨在让学生初读材料,激发学生兴趣。
(2)分析问题:
根据感知的材料,精心设计若干问题供学生思考分析。提出问题要注意以下两点:其一,问题直接从材料中来,简单而有趣,其二,问题的实质内容紧扣教材的重点或难点。这样,与学生生动活泼地谈论有趣问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让学生掌握重点,弄清难点的过程。例如:《平行线与相交线》中“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可以是这样的:
1)材料演示
取出三根木条a、b、c,用钉子将木条a、b分别与木条c相交,并固定木条a在木条c上。转动木条b。让学生观察。
2)提出问题
当木条a、b与木条c的夹角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时,木条a与木条b平行?
3)分析讨论
经师生对话,在学生自由讨论中得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结论。同样,组织师生教学对话,并得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的结论。
至于其它理论问题,同样可运用上述方法全面系统地分析,这样教学,把抽
象化作具体,同学易于理解,印象深刻。
(3)阅读教材
教材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浅显易懂的内容只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自学即可,如《平行线与相交线》中的“对顶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通俗易懂,可由学生阅读课文自学。可见,阅读教材可视为重点学习的必要补充。
(4)指导运用
这里实际上是课程资源的运用,其目的是运用刚学的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学以致用。例如,在学习了《平行线与相交线》中的有关内容后,可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你见到的平行线有哪些?为什么?组织这样的讨论,实际上是把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引进课堂。同时,这不仅巩固了“直线平行的条件”这一内容,而且也为“平行线的特征”作了铺垫。
可见,上述“分析问题”和“指导运用”直接关系到知、行统一,是两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2.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的标准是“充分而恰当”
上述“四环节”数学课堂教学法的关键是课程资源的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很多,其本身也没有优劣之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利用课程资源。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的标准是“充分”与“恰当”,即课程资源不仅要充分运用,而且要恰到好处。
首先,课程资源各种各样,除教材外,生活中也随处可见,从具体形式看,有实物、图片、案例、资料等。
其次,使用的课程资源要求具体典型、鲜明生动,既能说明问题,又有趣味。
再次,利用课程资源要精当,尽量运用少而精的材料说明更多的问题,否则,如果材料用得过多,则本末倒置。
最后“四环节”数学课堂教学法中的第一、第四环节区别明显。其中,第一个教学环节“感知材料”,直接为“分析问题”这一教学环节服务,其目的是帮助理解知识,由此,材料可广泛浅显些。但第四教学环节运用课程资源是建立在第一次运用的基础之上,其目的是学以致用,所以,材料应尽量反映现实生活,同时,更主要的是要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或疑点。
3.“四环节”数学课堂教学法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教育理念
在“四环节”数学课堂教学法中蕴含着生活教育观、建构主义学习观、交往互动教学观等现代教育理念。
(1)课程资源有利于教育回归生活。
教育源于生活,又要回到生活。教育过程与生活过程密切相联,生活为教育增添活力,因此,课程、教学应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路线就是从实践生活中来到实践生活中去。人的认识是一个由“实践—认识—实践”的无止境过程,显然,数学知识来源于日常生活,也应该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数学教学必须遵循这一认识规律,否则,不可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联的数学知识应该是活生生的,但是,理论知识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独立性,显得多骨架而少血肉,教学易枯燥。为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尽可能地联系实际,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从而更好地体现从学生生活中来到学生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
(2)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
首先,利用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学习知识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感知、理解、巩固、运用,这四个阶段与“四环节”数学课堂教学法相吻合。这四个环节其实是以学生自己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把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旧知识建立一种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过程。课程资源就是搭建新旧知识之间非人为联系的媒介,通过对课程资源的感知、分析和运用,学生把新知识内容与自己认知结构中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
其次,利用课程资源帮助学生把新知识成体系地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在把学生新旧知识点建构起新的联系的同时,还要把新的知识体系化,并纳入到学生的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一门学科总有内在的逻辑主线,它是重要知识点之间的连接线,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细小问题,这正如一棵大树的主干附着许多枝叶一样。在课堂上利用课程资源重点分析的往往是“主干”问题而不是“枝叶”问题,这样不仅能一例多用,增大课堂密度,而且易于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否则,主次不分,必然浪费时间和精力。当“主干”问题解决后,剩下的“枝叶”问题便迎刃而解,所以,可在第三教学环节“阅读教材”时自学解决,完全由学生自己建构。例如,在《平行线与相交线》中“直线平行的条件”属于重中之重,运用“四环节”数学课堂教学法解决这一重点问题后,关于“平行线的特征”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呼之欲出了。至于一些“角”的基本概念,则由学生自学完成。可见,《平行线与相交线》的逻辑体系可围绕“直线平行的条件”而构建。可见,利用课程资源须以知识内在逻辑联系作为处理教材的依据,可不受教材编排的限制。这样,学生建构的是有联系的知识结构而不是孤立的“豆腐块”式的知识,如此,更利于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建立联系。
(3)课程资源有利于教学中师生交往互动
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交往是教学活动的本质。[2]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属于平等主体,二者之间的交往无时不在。要实现师生之间的教学交往,关键是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民主氛围,只有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才能达到精神上的相遇相通。在“四环节”数学课堂教学法中,课程资源能激发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