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作业
第一章 头部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髓突:大脑半球的髓质除在其中央部形成集中区域外,还向外周延伸出一些条索状的突起;其末端伸向表面的皮质,根部相连,是辨认脑回的标志。 2.外囊:屏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薄层髓质区。
3.半卵圆中心:横断层面上大脑半球内呈半卵圆形的白质区,主要由胼胝体的辐射纤维和经内囊的投射纤维等组成。
4.禽距:位于侧脑室后角内侧壁的腹侧,由距状沟前部皮质陷入侧脑室后角内所形成的隆起结构。
5.辐射冠:大部分投射纤维呈辐射状投射至大脑皮质,此部分投射纤维在冠、矢状层面上所形成的宽阔白质区。
6.侧副隆起:位于侧脑室下角底壁的外侧部,由侧副沟皮质陷入侧脑室下角内所形成的隆起结构。
7.Meckel腔:又称为三叉神经腔,位于颞骨岩部尖端,是颅后窝伸向颅中窝后内侧部的一个硬脑膜隐窝,其开口处恰位于小脑幕游离缘的下方、内耳门和鞍背的中点处。
8.匙突:位于前庭窗前上方的弯曲的骨性突起,由鼓膜张肌半管骨壁向后外延伸而形成,鼓膜张肌经此处呈直角向外弯曲而达锤骨。
二、问答题:
1.颅脑部横断层的常用基线及临床意义。 答:(1)眶耳线或眦耳线,即眼外眦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颅脑部横断层多以此线为基线,亦即临床影像头部轴位扫描的基线。
(2)Reid基线,即眶下缘中点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是头部横断层标本制作的常用基线,冠状断层标本的制作也常以该线的垂线为基线。
(3)上眶耳线,即眶上缘中点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经该线的横断层面与颅底平面相一致,有利于显示颅后窝的结构和减少颅骨伪影。
(4)连合间线,为前连合后缘中点与后连合前缘中点的连线,又称为AC-PC线,脑立体定位手术和Y刀等多以此线为基线。
2.鞍上池的位置、形态、组成、交通及毗邻结构。
答:鞍上池位于蝶鞍上方,是交叉池、脚间池或桥池在轴位扫描时的共同显影,CT图像上可呈六角形、五角形或四角形等。
(1)六角形鞍上池由交叉池和脚间池组成,前角伸向两侧额叶之间,并延续为大脑纵裂池;前外侧角伸向额叶与颞叶之间,延续为大脑外侧窝池;后外侧角伸
第 1 页 共 8 页
向大脑与中脑之间,延续为环池;后角是脚间池。鞍上池的前界是额叶直回,后界是大脑脚底,两侧界为海马旁回钩,池内主要有视交叉、视束、颈内动脉、漏斗或垂体柄、乳头体、动眼神经和大脑后动脉水平段等。
(2)五角形鞍上池由交叉池和桥池组成,后界是脑桥基底部,池内有视交叉、颈内动脉、垂体柄、鞍背和基底动脉末端等。
(3)四角形鞍上池的扫描层面较高,由交叉池和脚间池组成,环池不显影,池内有视束、视交叉、漏斗和乳头体等。
3.半卵圆中心的位置、形成及影像上的表现。
答:半卵圆中心为横断层面上大脑半球内呈半卵圆形的白质区,主要由胼胝体的辐射纤维和经内囊的投射纤维等组成。因半卵圆中心的纤维主要是有髓纤维,故CT图像上呈低密度影,MRI T,加权像上呈高信号。
4.外侧沟在横断层面上的识别方法。 答:(1)岛叶皮质,颅脑部横断层面上出现岛叶皮质后,与岛叶皮质呈垂直位的脑沟即为外侧沟。
(2)蝶骨大翼,在颅前、中窝交界处的颅侧壁上,伸向颅腔内的突起为蝶骨大翼的断面,与该突起相对应的脑沟则为外侧沟。
5.中央沟在横断层面上的识别方法。 答:(1)沟的深度,中央沟较深,自外侧向内侧延伸,可有1条(中央后沟)或2条沟(中央前、后沟)与之相伴行。
(2)中央前、后回的厚度,中央前回较中央后回宽厚,两者之间的沟即为中央沟。
(3)沟的位置,以眶耳线(眦耳线)为基线的横断层面上,中央沟均位于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前2/5与后3/5交界处。
6.小脑幕的横断层解剖特点。 答:(1)在经窦汇以上的横断层面上,小脑幕与大脑镰后端连成Y形,由于大脑镰与小脑幕的连接处是自前上斜向后下,因此当层面偏高时小脑幕被切得少,而大脑镰被切得多,两者连接成长Y形;当层面偏低时则呈宽Y形。
(2)在经窦汇的横断层面上,大脑镰已消失,小脑幕直接与后方的窦汇相
连接成V形;V形和Y形杯口内的脑实质为幕下结构,主要是小脑上蚓;杯口之外是幕上结构,主要为大脑枕叶。
(3)在经窦汇以下的横断层面上,小脑幕呈M(双峰)形,随层面下移则呈八形;双峰形好似一对并列的山峰,两峰之间的脑组织为幕下结构,两峰以外为幕上结构;八形以前的脑组织为幕上的端脑枕叶,八形以后的结构是幕下的小脑。
7.中央沟在矢状层面上的识别方法。 答:(1)中央沟位于大脑半球上缘的中份稍偏后。
第 2 页 共 8 页
(2)沟内常有壁间回。
(3)有伴行的中央前、后沟。
(4)中央前回的髓突较中央后回粗大。
(5)一般情况下,中央前回髓突与下方的内囊后肢呈上下垂直关系。
8.面部的横断层解剖特点。
答:在横断层面上的面部结构可分为面前区和面侧区。面前区自上而下依次为眶、鼻腔和口腔及其周围结构;面侧区以茎突及其周围肌分为内、外侧部,内侧部位于咽旁,富含神经、血管,外侧部有腮腺等结构。面侧区的翼外肌和颞下间隙在横断层面上最先出现,然后出现翼内肌、翼下颌间隙和咬肌间隙。面部的筋膜间隙以下颌支为中心,其内侧的上份有颞下间隙及其深面的翼腭间隙,下份有翼下颌间隙及其内侧的咽旁间隙;外侧是咬肌及咬肌间隙。下颌体内侧有舌下间隙和下颌下间隙,二者经下颌舌骨肌后缘相连通。
9.腮腺的形态、分部、穿行结构、腮腺床及CT、MRI影像表现。
答:腮腺呈不规则的楔形,底朝外、尖伸向咽旁,以下颌支后缘或面神经为界分为浅、深部,内有神经、血管穿行,其中纵行结构有颈外动脉、下颌后静脉、耳颞神经和颞浅动、静脉,横行结构有上颌动、静脉和面神经的分支等。腮腺深面由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等共同构成“腮腺床”。腮腺是脂肪性的腺体组织,CT图像呈低密度影,低于周围的骨骼肌,但高于颞下窝和咽旁间隙内的脂肪组织。在MRI影像上,T.WI和T:WI均呈高信号,而周围骨骼肌的信号要相对低,下颌后静脉在腮腺内呈圆点状无信号区,面神经呈相对低信号。
10.头部结构在CT影像上的表现。
答:头部结构在CT影像上,颅骨呈高密度影,其内的含气空腔如上颌窦、蝶窦呈低密度影;脑实质的髓质密度略低于皮质,基底核的密度类似于皮质并略高于邻近的内囊,增强扫描中的脑实质可轻度强化,脑皮质较脑髓质稍明显;脑室和脑池内的脑脊液呈水样低密度影;松果体和钙化的脉络丛等非病理性钙化呈高密度影,出现率较X线平片高;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呈低密度影,低于其周围的骨骼肌,但高于颞下间隙和咽旁间隙内的脂肪组织。
11.头部结构在MRI影像上的表现。
答:在头部结构的MRI影像上,脑髓质信号在T1WI上稍高于脑皮质,在T2WI上则稍低;脑脊液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脂肪组织在T1WI和T2WI上均呈高信号,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因富含脂肪组织在T1WI和T2WI上均呈高信号,较周围骨骼肌的信号高;脑神经呈等信号,以T1WI显示最佳;骨皮质、钙化灶和硬脑膜在T1WI、T2WI上均呈低信号,乳突小房和鼻旁窦等均呈无信号或低信号;流动的血液因其“流空效应”则在T1WI和T2WI上均呈低信号,血流缓慢或异常时则信号增高且不均匀;增强后MRI的脑实质信号略有增高,皮质较髓质略明显。
第 3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