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洞,瓶中空气与下方液体可接触流通)
(1)求该样品中氮化镁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2)导致该样品中氮化镁含量测定结果偏低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
(3)经过精确测定,知道样品中氮化镁的质量分数为75%,请在图2画出生成的氨气质量的变化曲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62.5% 氨气未能全部被吸收等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题中信息知,生成氨气的质量是3.4g。 解∶设该样品中氮化镁的质量分数是x Mg3N2+6H2O=3Mg(OH)2↓+2NH3↑ 100 34 16g×x 3.4g
10034 = ,x= 62.5%。
16g?x?3.4g(2)导致该样品中氮化镁含量测定结果偏低的可能原因是氨气未能全部被吸收等。
(3)经精确测定,样品中氮化镁的质量分数为75%,在图2画出生成的氨气质量的变化曲线。
点睛∶氮化镁是浅黄色粉末,极易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氨气。用于制备高硬度、高热导、抗腐蚀、抗磨损和耐高温的其他元素的化合物,制备特殊的陶瓷材料等。
中考化学模拟试卷(解析版)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单选题
1.在这一年的化学学习中,同学们学习了如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在分子和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构成、性质及变化等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液态物质遇冷凝固为固态物质时分子会静止不动 B.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所以带电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改变,原子种类不变 D.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解析:C 【解析】 【详解】
A、液态物质遇冷凝固为固态物质时分子不断的运动,故错误;
B、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但是带电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例如电子带负电但不是离子,故错误; 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改变,原子种类不变,故正确; D、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故错误; 故选:C。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稀盐酸、稀硫酸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其溶液中都含有H+ B.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将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溶液温度会升高
D.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有害气体包括:SO2、NO2、 CO2、 CO等 解析:A
【解析】A、稀盐酸和稀硫酸在溶液中都能电离出氢离子,故二者的化学性质相似,正确;
B、中和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水,但是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比如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有盐和水生成,但是不是中和反应,错误; C、硝酸铵固体溶液水温度降低,错误;
D、二氧化碳气体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错误。故选A。 3.下列化学方程式中符合题意且书写正确的是( ) A.正常雨水偏弱酸性原因:SO2+H2O═H2SO4 B.生活中用天然气作燃料:C2H3OH+3O2
2CO2+3H2O
C.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症:NaHCO3+HCl═NaCl+CO2↑+H2O D.工业上用熟石灰制取烧碱:Ca(OH)2+2NaNO3═Ca(NO3)2+2NaOH 解析:C 【解析】
试题分析:A选项是错误的叙述,应该为二氧化碳溶于水造成的;B选项是错误的叙述,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C选项是正确的叙述;D选项是错误的叙述,烧碱的成分为氢氧化钠,应该用熟石灰与碳酸钠反应来制备;故答案选择C。 考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4.建立宏观和微观的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某固体中加入盐酸会产生气体,则证明该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根离子 B.分子、原子和离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C.电解水得到氧气是因为水分子中含有氧分子
D.氢气和甲烷都可以作燃料,是因为他们具有相同的分子,其化学性质相同 解析:B 【解析】
A.活泼的金属与盐酸反应可生成氢气,故说法错误; B. 分子、原子和离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正确;
C. 电解水得到氧气是因为水分子中含有氧元素,故错误; D. 氢气和甲烷都可以作燃料,是因为他们都具有可燃性,故错误。 故选B。
5.某同学根据铜锈的成分Cu2(OH)2CO3作出猜想:引起金属铜锈蚀的因素除有氧气和水外,还应该有二氧化碳。为证明“必须有二氧化碳”,需要进行下列实验中的( )
A.甲和乙 解析:B 【解析】 【详解】
B.甲和丁 C.乙和丁 D.丙和丁
甲试管的铜片与氧气、水和二氧化碳同时接触发生了锈蚀;
乙中的铜片与二氧化碳和水接触,没有锈蚀,说明铜的锈蚀与氧气有关; 丙中的铜片与二氧化碳和氧气接触,没有锈蚀,说明铜的锈蚀与水有关; 丁中的铜片与氧气和水接触没有锈蚀,说明了铜的锈蚀与二氧化碳有关。
由以上分析可知,通过实验甲与丁的对比得出:铜的锈蚀必须有二氧化碳参与。故选B。 6.下列实验现象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氨气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B.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C.加热“铜绿”时,绿色固体变成黑色固体,管壁出现小水珠 D.向氯化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解析:A 【解析】 【详解】
A、氨气溶于水得到氨水,显碱性,能使石蕊试液变蓝,故氨气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是错误的; B、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正确;
C、加热“铜绿”时,生成氧化铜,二氧化碳和水,故现象为:绿色固体变成黑色固体,管壁出现小水珠,正确;
D、向氯化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正确; 故选:A。
7.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用碳素墨水填写档案,是因为碳单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B.CO和CO2都有毒,都是大气污染物;
C.CO2能灭火是因为CO2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
D.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很大是因为它们的结构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解析:B
【解析】 【详解】
A、碳素墨水中含有碳,碳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书写的档案能保存很长时间,选项说法正确; B、一氧化碳有毒、二氧化碳没有毒性,一氧化碳是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碳不是大气污染物,选项说法错误;
C、二氧化碳能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选项说法正确;
D、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很大,是因为它们的结构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 【点睛】
掌握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8.下列各组物质的鉴别方法中,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A.烧碱与纯碱——加酚酞试剂 C.氮气与氧气——加澄清石灰水 解析:D 【解析】
A选项烧碱和纯碱的溶液均显碱性不能用酚酞试剂鉴别;B选项稀盐酸和稀硫酸均能与碳酸钠反应产生气体,无法鉴别;C选项氮气和氧气均不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无法鉴别;D显酸性生石灰和熟石灰采用加水的方法,生石灰溶于水放热而熟石灰无明显现象,能进行鉴别;故答案选择D
9.在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使之充分反应,反应前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反应后质量/g 甲 18 X 乙 1 26 丙 2 2 丁 32 12 B.稀硫酸与稀盐酸——加碳酸钠 D.生石灰与熟石灰——加水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为13g B.乙是反应物
C.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为5:4 D.物质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解析:B 【解析】 【分析】
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后乙的质量增加了26g-1g=25克,是生成物;丁的质量减少了32g-12g=20克,是反应物;丙的质量不变,可能做催化剂,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甲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25g-20g=5g,所以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18g-5g=13g,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