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 2024肥胖症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
肥胖症是指机体脂肪总含量过多和/或局部含量增多及分布异常,是由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1]。《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而6~17岁儿童和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2]。肥胖症病因复杂,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轻度肥胖症多无症状,较为严重的肥胖症患者可以有胸闷、气急、胃纳亢进、便秘腹胀、关节痛、肌肉酸痛、易疲劳、倦怠以及焦虑、抑郁等。限制热量的摄入及增加热量的消耗是预防及治疗肥胖症的首选方案。
一、分类
按发病机制及病因,肥胖症可分为单纯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单纯性肥胖症又可分为体质性肥胖症(幼年起病性肥胖症)和获得性肥胖症(成年起病性肥胖症)。而继发性肥胖症是指继发于神经-内分泌-代谢紊乱基础上的肥胖症。本指南主要阐述单纯性肥胖症。此外,依据脂肪积聚部位肥胖尚可分为中心型肥胖(腹型肥胖)和周围型肥胖(皮下脂肪型肥胖)。
二、诊断、鉴别诊断与转诊 (一)诊断 1.临床表现:
(1)轻度肥胖症多无症状,仅表现为体重增加、腰围增加、体脂率增加超过诊断标准。
(2)较为严重的肥胖症患者可以有胸闷、气急、胃纳亢进、便秘腹胀、关节痛、肌肉酸痛、易疲劳、倦怠以及焦虑、抑郁等。
(3)肥胖症患者常合并血脂异常、脂肪肝、高血压、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等疾病。
(4)肥胖症还可伴随或并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胆囊疾病、胃食管反流病、高尿酸血症和痛风、骨关节病、静脉血栓、生育功能受损(女性出现多囊卵巢综合征,男性多有阳痿不育、类无睾症)及社会和心理问题。
(5)肥胖症患者某些肿瘤(女性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男性前列腺癌、结肠和直肠癌等)发病率增高,且麻醉或手术并发症增多。
2.病史询问:
仔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对肥胖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1)肥胖发生的年龄,进展速度等。
(2)既往史:是否有继发性肥胖相关疾病病史等。
(3)药物应用史:抗精神病类药物、激素类药物如皮质激素或避孕药、胰岛素和磺脲类降糖药物、某些α和β受体阻滞药等降压药物。
(4)生活方式:进食量、进食行为、体力活动、吸烟和饮酒等情况。
(5)家族史:一级亲属是否有肥胖史。
3.诊断标准:
临床上采用体重指数(BMI)作为判断肥胖的常用简易指标(表1)。而中心型肥胖常用腰围衡量(表2)。
腰围测量方法:被测量者取立位,测量腋中线肋弓下缘和髂嵴连线中点的水平位置处体围的周径。
(二)鉴别诊断
肥胖症诊断确定后需结合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排除继发性肥胖症[5]。
1.皮质醇增多症:
主要临床表现有向心性肥胖、满月脸、多血质、紫纹、痤疮、糖代谢异常、高血压、骨质疏松等。需要测定血、尿皮质醇,根据血尿皮质醇水平、皮质醇节律及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结果等加以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