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武侠小说影视传播的变迁
【摘要】 中国武侠小说的传播方式伴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从口语传播到文字传播,再到画语传播。21世纪可视为中国武侠小说影视传播的黄金期,一方面,武侠小说为影视剧提供丰富的养料,另一方面,由于影视传播的巨大影响力带动了武侠文化的热潮。新世纪以来,武侠小说与影视剧之间的互通渠道却趋于凝滞,主要表现在“大陆新武侠”的传播瓶颈、武侠电视剧的片面繁荣、电影市场对武侠题材的逐年冷淡三个方面。本文将由表及里,着力分析这三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并试图指出在数字媒介蓬勃发展的当下,中国武侠小说影视传播的未来趋势。
【关键词】 武侠小说;影视传播;变迁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武侠小说作为通俗文学的重要类型之一,自诞生之初就面临着向大众传播的重要任务。武侠小说的情节结构暗合一般读者的心理逻辑,精神内核反映普通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它的亲民性决定了:它必然选择同时代最通俗化的传播载体完成消遣娱乐的内在功能,及普世价值的教化目的。在中国古代,武侠小说与评书、戏曲这些民间文艺形式的结合,大大加快了它在普通民众之中的传播速度,《水浒》、《隋唐》、
《七侠五义》等经典武侠小说文本,通过明末以来柳敬亭、双厚坪等著名说书艺人的评讲,成为街知巷闻的侠义故事。《武松打虎》、《十字坡》、《三岔口》等京剧名段的长期演绎,使武松、孙二娘、焦赞等武侠人物形象真正深入人心。近现代以来,随着报业、出版业的蓬勃发展,武侠小说开始成为出版物的宠儿。大众传播进入电子媒介阶段之后,声光影结合的影视奇观大大刺激了观众的感官,武侠小说的传播也自然经历了“从口语传播到文字传播,再到画语传播”[1]的三大阶段,从此与画面语言为主的影视工业紧密结合。在数字媒介传播风头正劲的今天,武侠小说的影视传播也开始呈现许多新的趋势。
一、20世纪:如火如荼的文影联姻 (一)缘起:武侠小说与影视的结缘
电影与武侠文化之间的亲缘可以追溯到中国电影萌芽期的最初影像。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由京剧演员谭鑫培出演的京剧《定军山》,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贾磊磊在专著《中国武侠电影史》中指出,这一小段戏曲镜头,“对中国武侠电影的历史发展,乃至中国电影的美学形式,特别是对中国武侠电影的动作场面设计和表演产生了重大影响”[2]。这可以视为中国武侠文化与电影的第一次结缘。 1928年,第一部武侠电影《火烧红莲寺》上映,它取材于近代武侠作家平江不肖生的小说《江湖奇侠传》,这部集
剑仙、法术、侠客为一体的电影曾引起万人空巷的观影热潮,沈雁冰曾这样评价当时的盛况:“每逢影片中剑侠放飞剑互相斗争的时候,看客们的狂呼就同作战一般。”[3]上海明星影业公司见此商机,在1928―1931年三年内连拍了同名电影18集。其它电影公司也不甘落后,纷纷到武侠小说中寻找拍摄题材,随着友联电影公司《儿女英雄》、《荒江女侠》等电影上映,中国武侠小说与电影迎来了第一次真正意义的合作热潮。“电影文化的介入直接影响了通俗小说的发展走向”[4],当时的通俗小说界,也呈现“武侠小说热浪滚滚,侦探小说蹒跚起步” [4]的同步局面。从此,武侠小说与影视剧双向互通渠道开始正式运转。
(二)兴盛:武侠小说为影视剧提供丰富的养料 翻开武侠影视史,众多精彩纷呈的影视画面都离不开武侠小说,乃至整个武侠文化的哺育。一方面,武侠小说为武侠影视贡献了丰富的题材,其名篇佳作无一例外地受到影视编创人员的青睐。中国古典武侠小说代表作《水浒传》曾被改编成电视剧4次,分别为1973年日本版、20世纪80年代山东版、1998央视版和2011鞠觉亮版,此外还有电影版本2个、动画片2部,以及一个电视剧网游作品。明清武侠小说最受宠爱的题材是以《包公案》为基础改编的《七侠五义》,以及熔侠义与言情为一体的《儿女英雄传》,其中“十三妹”俨然成为女侠形象代表。民国初年可被视为武侠小说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