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包土地的出路在哪里?
2017年刚刚过去,在这以前,大家谈起农业,可能会找到非常之多的关键词:蓝海、希望、规模巨大、商机无限、遍地黄金等等。
但现在大家再谈起农业,关键词瞬间转变了方向:滞销、不知种什么、出路在哪等等。之前高涨的气氛历历在目,转眼世界已经轮回了,不经意之间,曾经的希望变成了迷茫。
今天的文章中,主人公从事果树种植有5年时间了,谨慎的他投入400多万,却还是发现难以为继,对此,他对自己以及整个农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值得一读!
投身农业有5年了,除了收获一身的疲累还有就是满满的一屁股债。每年都在投入,每年都在失望之后把希望寄托在下一年,然后每年的年底都在收获越来越多的债。
我相信很多农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投入了几十万几百万的农人更是如此。那么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农业未来的路又该怎么走呢?
1
你以为你是地主?其实不过是佃户!
很多从事农业的人,都是赶着黄金十年在城市里抛洒汗水无数,然后挣了些钱,抱着对农业的热爱,听着各种农业支持政策,怀着无限美好的憧憬,掏了自己的腰包,然后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实际上这部分人现在是最难的,也是最受伤的。
城市化是历史的潮流,也是最大的趋势。想在农业上搞出名堂简直就是逆流而行,逆流总是很费劲,有成功的人,但更多的是赴难的先驱。
我们的国情还没有发展到你能够逆城市化那一步,虽然它最终会到来,但十年、二十年内还不会出现,所以你得能承受这份孤独。
农业的转折点还没有出现,尤其是果农的。
现在的农业,主要还是一群60-80岁的老农民和各种机器相配合在支撑。
不可否认,这群人正在并且多半丧失照顾所有土地所需要的精力,但各种各样可租赁的农机和农业服务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所以想让农民彻底放弃土地,一二十年内还不太现实。
要流转土地还得要钱,给少了还不行。我不得不告诉你我们目前残酷的现实,我们才是实际上的佃户。
2
有人壮士断腕,更多的在苦等煎熬
很多人实际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进行过农业生产,尤其是种果树这一批人,在某些领域小有积蓄后看别人挣了钱头脑发热就一头扎了进来。
估计除了地租和道听途说的亩平均收入之外,完全没有考虑过农业还需要一些品种考虑,一些人力工资问题,一些社会关系,一点风土人情的了解,一点草会长、地会旱会涝的常识。
更不用说局部小气候,品种特性和地域性差异。
大家都计划着两年三年要挣钱,要回本,结果是干了好多年,最后发现,盈利的希望越来越遥远。
前期的资金已经投进去,产出还完全看不见,丢了不舍得,干下去又没钱,成了鸡肋。
有人壮士断腕了,可是能做壮士的又有几人?都是在熬,借钱也得熬。
再过两三年如果农业还没有产出,估计很多人连钱也借不来了。
这很残酷,但没办法,这就是现实。
3
整体消费水平下降,全行业产能过剩
现如今,不论媒体是怎么宣传经济如何如何增长,事实上是人们的整体消费能力是在下降的,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全行业的产能过剩。
在这一点上,工业方面反应是比较快的,农业的滞后性决定了它的表现期比较长,现在的过剩是过去5-8年积累的结果,以我从事的果业种植为例,一大批果树还没有进入挂果盛产期,这个产能过剩时间还能往后持续至少3-5年。
接下来我们很可能看到大批的地主跑路,我们这里200亩以上的地主已经跑完了,最早跑的是流转了1500亩地的家伙,两年时间被直接撂倒。
如果你的地里种了一些西瓜、香瓜、朝天椒之类可能还好些,但是如果是地瓜、山药蛋子之类就有些麻烦了,销售太费力。
这些东西收拾不干净,并且扎堆不好卖,价钱上不去,坏的还出奇的快,堆放会发热,摊开易冻坏,储存起来要么挖坑要么打窑,搬进搬出得要人工。
这种麻烦,你在租地的时候,根本不曾考虑进去。
这是我观察和经历过的事情,那么农业的出路又在哪里呢?
4
农业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欲知将来的路,看看过去的路。中国的农业最终应该和日本韩国或者欧洲比较像,但绝不是美国和俄罗斯,农业会是一种安稳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投资方式。
虽然中国幅员辽阔亦如美国和俄罗斯,但是从东北漠河到云南腾冲这条线划走了中国45%的面积和95%的人口,我们的农业生产活动基本聚集在这45%的国土之上,中国的人口密度为130人/平方公里,按照这种实际情况来说,其实是250人甚至更多些。
这样的情况只能与日本韩国和欧洲比较像。
中国目前的状态相当于这些国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某些领域我们国家有跨越,但整体上只相当于他们的这个时期。
滞胀一直在发生,各种荒唐的局面都会出现,最经典的表现就是把牛奶倒进河里,把成车的果子抛进海里。
出路在哪里?很简单也很难办:做精品。
长期坚持下去,不然没法活下去。
你想想看,连保险公司都不愿开农业项目的保险,你就知道农业的风险有多大。保险公司多精啊。
看看意大利法国的酒庄,想想日本的园艺,韩国的料理,量已经不能再作为战无不胜的法宝,质才是唯一的取胜之道。
看看身边挣钱的几位大佬,你就能明白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市场、技术、资金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