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园林的成熟期(一)--宋代
2024年10月12日 星期五
上午11:07
1.艮岳的特点
?筑山:园林的筑山之摹拟凤凰城不过是一种象征性的做法,其重要在于它的独特构思和精心经营,万岁山为假山山系主位,寿山为宾位,隔着水体呼应,表现出宾主分明、远近呼应、余脉延展的山系。且假山用石考究,山上石景独特。?置石:经过优选的石料千姿百态,大量运用石的单块“特置”的手法。?理水:园内形成一套完整的水系,它几乎包罗了内陆天然水体的全部形态;河、湖、沼、沜、溪、涧、瀑、潭等的缩影。水系与山系配合而形成山嵌水抱的姿态。
?植物配置:植物品种丰富,植物配置方法有孤植、丛植、混交,大量的则是成片栽植。
?建筑:集宋朝建筑艺术之大成。建筑布局除少数满足特殊的功能要求,绝大部分均从造景的需要出发,充分发挥其“点景”和“观景”的作用。
2.成熟期(一)的特点:
a.在三大园林类型中,私家的造园活动最为突出。文人园林作为一种风格几乎涵盖了私家造园活动,并为它在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文人园林的风格特点,也就是中国风景式园林的四个主要特点在某些方面的外延。文人园林的兴盛,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达到成熟境地的一个重要标志。
b.皇家园林较多地受到文人园林的影响,出现了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私家园林的倾
向。这种倾向冲淡了园林的皇家气派,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两宋封建政治的一定程度的开明性,和文化政策的一定程度的宽容性。寺观园林由世俗化而更进一步文人化,文人园林的风格也涵盖了绝大多数寺观园林。公共园林虽不是造园活动的主流,但比之上代已更为活跃、普遍。某些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定期向社会开放,亦多少发挥其公共园林的职能。
c.叠石、置石均显示其高超技艺,理水已能够缩移摹拟大自然界全部的水体形象,与石山、土石山、土山的经营相配合而构成园林的地貌骨架。观赏植物由于园艺技术发达而具有丰富的品种,为成林、丛植、片植、孤植的植物造景提供了多样选择余地。园林建筑已经具备后世所见的几乎全部形象,它作为造园要素之一,对于园林的成景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建筑小品、建筑细部、室内家具陈设之精美,比之唐代又更胜一筹,这在宋人的诗词及绘画中屡屡见到。从宋画中所描绘的园林之总体、局部或者细部,也能够反映出园林设计精致细密程度之一斑。
d.唐代园林创作的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传统,到南宋时大体上已完成其向写意的转
化。这是由于禅宗哲理以及文人画写意画风的直接影响,如“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美学观念也起到了催化作用。文人画的画理介入造园艺术,从而使得园林呈现为“画化”的表述。景题、匾联的运用,又赋予园林以“诗化”的特征。它们不仅更具象地体现了园林的诗画情趣,同时也深化了园林意境的含蕴。而后者正是写意的创作方法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说,“写意山水园”的塑造,到宋代才得以最终完成。
分区 笔记 的第6 页
e.总之,以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为主体的两宋园林,其所显示的蓬勃进取
的艺术生命力和创造力,达到了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登峰造极的境地。元、明和清初虽然尚能秉承其余绪,但在发展的道路上就再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势头了。
分区 笔记 的第7 页
6、园林的成熟期(二)--元、明、清初
2024年10月12日 星期五
下午12:03
1.张南阳:豫园的黄石大假山,见石不露土,石壁深谷,幽壑磴道,山麓并缀以小岩洞。从现
存的段看来,能把大小黄石块组合成为一个浑然整体,磅礴郁结,颇具真山水的气势。虽高不过12米,却予人以万山重叠的感受。其堆叠手法,乃是传统的缩移摹拟真山整体形象的路数。
2.张南垣、张然~平冈小坂。张然~“万柳堂”、“怡园”、畅春园叠石、“尧峰山
庄”
3.《园冶》:作者计成,分为“相地”、“立基”、“屋宇”、“装折”、“栏
杆”、“掇山”、“选石”、“借景”。可概括为“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原则:“景到随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4.《一家言》又名《闲情偶寄》:作者李渔,作者反对“石多于土或全部用石的石山做
法”,支持“土石相间或土多于石的土石山的做法”。提倡“贵自然”、“重经济”。
5.《长物志》:作者文震亨,分为“室庐”、“花木”、“水石”、“禽鱼”。6.《花镜》又名《秘传花镜》:作者陈淏子,分为《花历新裁》、《课花十八
法》、《花木类考》、《花果类考》、《藤蔓类考》、《花草类考》
7.《园冶》、《一家言》、《长物志》的内容以论述私家园林的规划设计艺术、叠山、
理水、建筑、植物造景的艺术为主,也涉及到一些园林美学的范畴。它们是私家造园专著中的代表作,也是文人园林自两宋发展到明末清初时期的理论总结。8.时期特点:
a.士流园林的全面“文人化”,文人园林涵盖了民间的造园活动,导致私家园林达到了艺术成就的高峰。江南园林便是这个高峰的代表。由于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工商业繁荣,市民文化勃兴,市民园林亦随之而兴盛起来。它作为一种社会力量浸润于私家的园林艺术,又出现文人园林的多种变体,反映了创作上雅与俗的抗衡和交融。民间的造园活动广泛普及,结合于各地不同的人文条件和自然条件,而产生各种地方风格的乡土园林。这些,又导致私家园林呈现前所未有的百花争艳局面。
b.明末清初,在经济文化发达、民间造园活动频繁的江南地区,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
造园家,有的出身于文人阶层,有的出身于叠山工匠。而文人则更广泛地参与造园,个别的甚至成为专业的造园家。丰富的造园经验不断积累,再由文人或文人出身的造园家总结为理论著作刊行于世。这些情况在以前均未曾出现过,乃是人们的价值观念改变的结果,也是江南民间造园艺术成就达到高峰境地的另一个标志。
c.元、明文人画盛极一时,影响及于园林,而相应地巩固了写意创作的主导地位。同时,精湛的叠山技艺、造园普遍使用叠石假山,也为写意山水园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更有利的技术条件。明末清初,叠山流派纷呈,个人风格各臻其妙,既充实了造园艺术的内容,又带动了造园技巧的丰富多样。因而这个时期的园林创作普遍重视
分区 笔记 的第8 页
技巧——建筑技巧、叠山技巧、植物配置技巧,形成其积极的一面,但也难免为下一个时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埋下伏笔。
d.这个时期,由于经济繁荣,中小地主、商人、手工业主的数量大为增加,地方建筑有
了较大的发展,从而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地方特色,而园林建筑的地方特色便呈现为园林地方特色的重要标志。与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城市增多,在城镇和乡村中,公共建筑的类型相应地多了起来,居住建筑的质量也不断提高,装修装饰丰富,木雕、石雕、砖雕普遍应用于大、中型住宅中,家具、陈设作为室内装饰的主体亦大放异彩。这些,都影响及于园林建筑,较之宋代,它们的形象更丰富,群体的布局更为多样灵活,功能上则更多地适应于园主人园居生活的各种要求。
e.皇家园林的规模趋于宏大,皇家气派又见浓郁。这种倾向多少反映了明以后绝对君
权的集权政治日益发展。另一方面,吸收江南私家园林的养分,保持大自然生态的“林泉抱素之怀”,则无异于注入了新鲜血液,为下一个时期一成熟后期的皇家园林建设高潮之兴起打下了基础。
f.在某些发达地区,城市、农村聚落的公共园林已经比较普遍。人们多半利用水系而加以园林化的处理,或者利用旧园废址加以改造,或者依附于工程设施的艺术构思,或者为寺观外围的园林化环境的扩大等等都具备开放性的、多功能的绿化空间的性质。无论规模的大小,都是城市或乡村聚落总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说,公共园林虽然不是造园活动的主流,但作为一个园林类型,其所具备的功能和造园手法,所表现的开放性特点已是十分明显了。
分区 笔记 的第9 页
7、园林的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
2024年10月16日 星期二
下午12:01
1.乾隆时期的西北郊,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皇家园林集群。其中规模宏大的五座一圆明园、畅春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这就是后来著称的三山五园,最大的圆明园占地五百余公顷,最小的静明园也有65公顷。圆明园、畅春园为大型人工山水园,静明园、清漪园为天然山水园,静宜园为天然山地园。2.圆明园
圆明三园,在清代皇家诸园中是“园中有园”的集锦式规划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园林大多数又都以“景点”的形式出现。所以说,小园林乃是圆明三园的细胞。a.摹拟江南风景的意趣,有的甚至直接仿写某些著名的山水名胜。b.借用前人的诗、画意境。
c.移植江南的园林景观而加以变异,有些小园林甚至直接以江南某园为创作蓝本。d.再现道家传说中的仙山琼阁、佛经所描绘的梵天乐土的形象。
e.运用象征和寓意的方式来宣扬有利于帝王封建统治的意识形态,宣扬儒家的哲言、
伦理和道德观念。
f.以植物造景为主要内容,或者突出某种观赏植物的形象、寓意。
3.金山是靠如意湖东岸的一个小岛,地貌很像镇江的金山“江上浮玉”的缩影,因此而得名
岛上的建筑也模仿镇江金山“屋包山”的做法:临水曲廊周匝回抱如弯月,山坡上错落穿插殿宇亭榭与如意洲上的大建筑群隔水相望;岛的最高处建八方形三层高的“天宇咸畅”阁,又名上帝阁,即金山亭。这个景点在湖泊景区内发挥了重要的“点景”和“观景”作用:它是景区内主要的成景对象,许多风景画面的构图中心,又与山岳景区的“南山积雪”“北枕双峰”遥相呼应成对景。镇江的金山寺的建筑物密密层层地将山坡覆盖住,仿佛把整个岛屿裹住了,故云“屋包山”,七级宝塔“慈寿塔”耸立山顶,形成岛山和建筑群的构图中心。4.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的三大景区,湖泊景区具有浓郁的江南情调,平原景区宛若塞外景观,山岳景区象征北方名山。山庄的总体布局按“前宫后苑“的规制,官廷区设在南面,其后即为广大的苑林区。
5.万寿山中央建筑群的规划设计特点
五条轴线:以佛香阁为中心的中央建筑群,其中轴线是十分突出而明确的。在这条中轴线的两侧,分别由五方阁与清华轩、转轮藏与介寿堂的对位而构成两条次要轴线。它们的位置完全对称,建筑形象却略有不同。在次要轴线的外侧,又分别由寄澜亭与云松巢、秋水亭与写秋轩的对位而构成两条辅助轴线。它们虽然对称于中轴线但建筑形象则完全不一样,而且还出现云松巢与写秋轩的位置虚实相错的情况。这五条轴线的安排具有两个意图:一、中轴线两侧由近及远逐渐减少建筑物的密度和分量,同时运用“正变虚实”的手法逐渐减弱左右均齐的效果。二、以自中心而左右的“退晕式”的渐变过程来烘托中轴线的突出地位,强调建筑群体的严谨中寓变化的意趣,也控制住了整个前山建筑布局从严整到自由、从浓密到疏朗的过渡、衔接和展开,把散布在前山的所
分区 笔记 的第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