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曾子拒邑
原文: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 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 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
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⑤?”终不受。孔子
注释:
① 曾子,即曾参。
② 邑,城镇。致邑,封赠一座城镇。古代诸侯封给卿大夫的土地,称做 国君送给曾子一座城镇,不同一般馈赠,应视为 封赐。
采邑。鲁国
③ 修:修饰。
④ 奚:何,为什么。
⑤ 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 ?即使国君对我有了赏赐以后,不傲视我,但我能不畏 惧吗?
⑥ 使:命令,派遣。
⑦ 于:向。
⑧ 全:保全。
⑨ 敝:破旧
⑩ 受:接受
(11)反:同“返”,返回
译文:曾子穿着破旧的衣裳在 地里耕种。鲁国的国君派人到他那里去封赠他一座城 镇。说:“请用这座城镇的收入,修饰一下你的服装。”曾子没有接受,派来的使 臣便返回了,不久后又来了,可曾子仍然没有接受。派来的人说:“先生不是有求 于国君,完全是国君自己封赠给你的,为什么不肯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过, 接受了人家赠送的东西,就怕得罪人家;给人家东西的人免不了会骄横。纵然鲁君 赠送我采邑,没有对我表现出骄横,我能不怕他吗?”最后,还是没有接受。孔子 知道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足以保全他的气节。”
启示:要保持头脑清醒,千万不能随意接受别人的馈赠。
2 君不自诈
原文:有上书请去佞(ni ng)臣者,上问:“佞臣为谁?”对曰:“臣居 草泽,不 能的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佯怒以试之,彼 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 者,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
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至诚治天下,见前世帝王好以 臣下者,常窃耻之。卿策虽善,朕不取也。”
权谲小数接其
注释:
1. 草泽:边野荒地,泛指社会下层。
2. 的知:准确知道。
3. 权谲小数:权术和诡诈的小计谋。谲(ju ?):欺诈,玩弄手段。
4. 接:接触。
5. 上:指唐太宗。
6. 去:除掉。
7. 耻:以 ............ 为耻。
8. 执:坚持。
译文:有一个上书给唐太宗请求去除奸臣,太宗问上书的人:“奸佞小人是谁?” 上书的人回答说:“臣现在居住在边荒野地,不能准确地知道谁是奸臣,希望陛下 和大臣们说,或者佯装大怒来测试大臣们,那些坚持真理、不肯屈服的人,是正直 的大臣,那些害怕权威顺从旨意的大臣,是奸臣。”太宗说:“皇帝是朝政的源头; 臣子就像水流。源泉浑浊而要求水流清澈,是不可能得到的。皇帝自己都做 欺诈的 事,凭什么要求臣子们的行为正直呢?我用诚信(的品德)来治理天下,可看到以 前的帝王喜欢用 狡诈的伎俩来和大臣们接触,我私下常常认为这是可耻的。所以虽 然你的计策很好,但我是不会采纳你的计划的。”
问题:文中“上”为什么“不取”那位大臣的“善策”?
答:皇帝认为用欺诈的方法去试探大臣是否为“直臣”,这种做法是可耻的,也不 可能因此而得到直臣。
3. 害群之马
原文:黄帝将(1)见(2)大隗(3)乎具茨(4)之山,适(5)遇牧马童子,问涂
(6)焉,曰:“若(7)知具茨之山乎? ”曰:“然(8)。” “若知大隗之所存(9) 乎? ”曰:“然。”黄帝曰:“异哉(10)小童!非徒(11)知具茨之山,又知大 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12)。”小童辞(13)。黄帝又问。小童曰:“夫(14)
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15)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16)矣。”黄帝再拜 稽首(17),称天师而退。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