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辅导:心理辅导
本文介绍的心理辅导包括心理辅导及其目标,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一、心理辅导及其目标
在学校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条途径:第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第二,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第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第四,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第五,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第六,小组辅导。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使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协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自己、理解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合。
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是一致的。但心理辅导毕竟仅仅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其目标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综合多数学者意见,能够把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合;二是寻求发展。这两个目标中,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发展性辅导。简言之,这两个目标也就是要引导学生达到基础层次的心理健康与高层次的心理健康。 二、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 (一)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学校心理辅导的功能在于通过对学生的引导、指导、协助和服务,来促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实践证明,从小抓起,展开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辅导,防患于未然的方法是有效的。 (二)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教师要用发展的、变化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要相信学生具有成长和发展的潜力,对学生的未来持乐观的态度,对学生身上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不必大惊小怪。 (三)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尊重,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价值,承认他是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立的个体,承认他与教师在人格上具有平等的地位。理解,则要求教师以平等的态度,按学生的所作所为、思考、感受的本来面目去了解学生,即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四)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
学生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心理辅导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辅导活动主体的作用。 (五)个别化对待原则
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有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学校教育和心理辅导的目的不是要消除学生个人身上的这种独特性,而是要使每个学生的独特性、独创性在积极的方向上得到最充分、最完美的体现。
(六)整体性发展原则
在心理辅导中必须树立系统观、整体观,考察学生成长的各种相关因素,充分考虑学生人格的整体性发展,分析学生成长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三、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在实行心理辅导时,不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须以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为前提。辅导教师与受辅导学生之间要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具有辅导与治疗功能的人际关系,其主要特点是:积极注重、尊重、真诚与同感。其中,同感是指辅导教师设身处地的去体会受辅导学生的内心感受,进入他的内心世界之中。
(一)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及自我控制法等。 1.强化法
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合行为。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例如,一个学生不敢同老师说话,学习上遇到了疑难问题也没有勇气向老师求教,当他一旦敢于主动向老师请教,老师就给予表扬,并耐心解答问题,这个学生就能学会主动向老师请教的行为方式。 2.代币奖励法
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当学生做出我们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我们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能够兑换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代币奖励的优点是: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合,代币不会像原始强化物那样产生“饱”现象而使强化失效。 3.行为塑造法
行为塑造是指通过持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有时候我们所期望的行为在某学生身上很少出现或很少完整地出现,此时我们能够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行为的出现。 4.示范法
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模仿学习的机制是替代强化。替代强化的含义是:当事人(学习者)因榜样受强化而使自己也间接受到强化。因为范例的不同,示范法有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