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二十六)
时间 / 40分钟
第26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选择题
1.冯友兰先生说,在一个社会从一种社会制度转向另一种社会制度的过渡时期……旧的统治思想已失去了统治的地位,新的统治思想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中的各个阶级或代表他们的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地有机会提出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并在一定程度上系统化、理论化。下列现象(或思想)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 ) A.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
B.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C.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D.宋明理学
2.孔子指出,人应该以道为志向,以德为依据,以仁为凭借,学习六艺等知识。孔子强调的是 A.治国的策略 B.对生活的热忱 C.个人的修养 D.为人处世原则
3.《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该书以语录体的形式,汇辑了孔子关于政治、文化、历史、人生哲学、宗教等问题的观点。《论语》的问世表明 ( ) A.儒学形成哲理化、思辨化的理论体系 B.儒家思想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C.儒家思想已成为中央集权的理论基础 D.儒学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
4.孟子认为“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而这一权力属于天,否定了由天子个人的意志决定帝位传承方式的观点,并认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由此可见,孟子主张 ( ) A.君权神授 B.以民为本 C.天命有常 D.天人感应
( )
1
5.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只表明它对现实社会深怀绝望,而并不意味着真的就希望人类社会横遭毁灭。这反映了道家 ( ) A.对国家统一安定的强烈渴望 B.对“无为而治”政治的向往 C.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悲观态度 D.对“小国寡民”社会的追求
6.先秦某思想家曾说:“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该思想家是 ( ) A.庄子 B.孟子 C.墨子 D.老子
7.韩非子在实践基础上将其理论加以完善,提出要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大一统集权国家。下列主张与该思想理论相符的是 ( ) A.“一家二贵,事乃无功” B.“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C.“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D.“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8.战国时期,针对当时的社会动荡,某学派提出:“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又认为“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该思想属于 A.墨家 B.儒家 C.法家 D.道家
9.董仲舒在君人方面之术上主张“天高其位而下其施”,“天高其位,所以为尊”是道家的术,“下其施,所以为仁”是儒家的道理。由材料可推出董仲舒的新儒学 A.把天道观念和人文主义结合 B.兼采道家驭人术与儒家行政术 C.主张君主把修身与治国相结合 D.是道教与儒学相融合的产物
10.西汉前中期两个对立的社会集团——儒生和“文法吏”,在后期渐趋合流,形成了一个全新而有持久生命力的社会阶层——士大夫。西汉后期“士大夫”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统制经济”的实施 B.诸侯势力的削弱 C.“独尊儒术”的提出
2
( )
( )
( )
D.察举制度的实行
11.孔子认为“君子义以为质”,孟子认为“舍生而取义”,董仲舒认为“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由此可知,“义”的提出,目的在于确立 ( ) A.行为规范 C.人伦秩序
B.施政之术 D.价值准绳
12.西汉以后,对孔子的思想就不断有新的解释出现,其中强调中央至高无上的权威却是孔子本人未曾提及的。题干反映出
( )
A.君主专制必须借助儒学 B.古代统治者注重礼法治国 C.孔子原创儒学不合时宜 D.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工具 二、非选择题
13.“礼”是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秩序和民族心理有着巨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在孔子那里,“政”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他甚至直接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又说“为国以礼”。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礼的力量。
——宋石男《孔子的历史与历史的孔子》
材料二 复生(注:谭嗣同的字)所谓以心力解劫运者,仁即心力也。心力之表见曰通,其所以害夫通者则曰礼,曰名。盖通必基于平等,而礼与名皆所以害其平等之物也。礼与名之尤大者则曰“三纲五常”,曰君臣、父子、夫妇;而君臣一纲尤握其机枢。……久而成劫运,其祸皆起于不仁,求返于仁而强其心力,其首务在于冲决网罗,而君统之伪学尤所先。
——谭嗣同《仁学》
材料三 在“礼”的演进发展中,它始终未失其神圣的意味,显示出了中国社会和文明的重要特点。……不仅宫廷,而且中国社会的各阶层都通过“礼”来规范他们的生活,以达到与有序的自然相一致。
——安乐哲、郝大维《孔子哲学思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坚持此种理念的理由。
3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礼”的认识,并归纳“礼”与“仁”的关系。
(3)据材料三,说明作者肯定“礼”的依据。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析“礼”对中华民族社会秩序与文化养成的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礼记·大学》
4
《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野外,很少有安闲的时候。“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做主,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南阳人为纪念这两位太守,修建了一座“二太守祠”,俗称“父母祠”。“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的敬称。
——据《汉书》《后汉书》整理
解读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所述历史现象的认识。(要求:准确概括历史现象,阐述需有史实依据。)
课时作业(二十七)
时间 / 40分钟
第27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选择题
1.《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初拜菩提老祖为师修道成功,称“齐天大圣”;后来忠心不二地护送唐僧玄奘西行取经,获得“斗战胜佛”的法号。这反映了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追求个性解放 B.明朝文化艺术的世俗化趋势加强 C.儒、释、道三教合一成为一代思潮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2.《河南程氏遗书》卷二载:“(二程)昔受学于周茂叔(周敦颐),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理学家重视“孔颜之乐”意在 ( ) A.追求以仁为核心的主体自由 B.发扬“格物致知”的治学精神 C.弘扬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D.重新构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体系
3.朱熹在论述“理”与“气”的关系时说,“理未尝离乎气,然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若理,则只是个净洁空阔底世界,无形迹,他却不会造作。气则能酝酿凝聚生物也。但有此气,则理便在其中”。这里朱熹强调 ( ) A.理与气缺一不可 B.气是万物的本原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