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析
(玄武一模)(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 7?8题。(4分)
晚春①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②,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作者写这首诗时已年近半百。②无才思,此处指杨花榆荚不像百花那样鲜艳 美丽。
7 .对本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 ▲
A. 本诗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珍惜之情。 B. 本诗寓理于景,启示人们要珍惜并抓住时机展示自己的才能。 C. 本诗既表达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索,又具有活泼幽默的情趣。 D. “漫天\一词写出了杨花榆荚随风飞舞、欲与飞雪比美的情态。 8 .从修辞的角度简要分析画线句的妙处(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2 分)D
8. ( 2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晚春的草、树、花等景物抓住春天将
归未归之机争奇斗艳的情景,流露出作者珍惜春天之情。 分析1分。)
(高淳一模)7.阅读王安石〈〈梅》,回答问题。(3分)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修辞手法及效果1分,结合语境
这首咏梅诗中,作者分别通过视觉、嗅觉写出了梅花 ▲, ▲的特点, 赞颂了 ▲的人。
7. (3分)洁白;幽香;品性高洁
(沿江区一模)7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答题。
(4分)
杜甫
月夜忆舍弟①
戍鼓断人行②,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③未休兵。
【注释】①〈〈月夜忆舍弟》:写于安史之乱期间,诗人此时身处异乡。舍弟,指自己的 弟弟。②断人行:指戍楼上的更鼓声响起后,就开始禁止行人通行。③况乃:何况是。
(1) 请简析首联“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在诗中的作用。(
▲
2分)
(2) 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2分)
,体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怀 念。
A. 普大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诗人却偏说“月是故乡明” C. 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宽慰:
达的心胸。
B. 颈联上句说兄弟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朴素的叙述中饱含着 对弟弟深切的忧思。
毕竟是战乱,家信不能寄达弟弟手中也是可以理解的。 体现出诗人豁
D. 全诗前后照应,承转圆熟。“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 书长不达”,
人“分散”则“死生”不明。
7. (1) (2分)含蓄点明正值战乱这一社会背景;渲染浓重的悲凉气氛;烘托人物沉郁的心
情;为下文表达对弟弟的忧思奠定感情基调。
(答出一点1分,答出两点满分)
(2) (2 分)C
(漂水一模)7.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题目。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晚唐诗人。台城,旧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寺一带,靠近玄武湖。 ① .诗的第二句中一个“ 突出了变幻之速,而一个“
▲ ”字写出六个短促的王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覆灭史实,
▲
”字,则借鸟的欢啼之声,巧妙地表达出诗人面对历
(6分)
史遗址的感慨、怅惘的心情。 (2分)
② .诗的第三、四两句,最为读者称道,请你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作一点赏析。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班级出一期以“唐诗之旅”的黑板报,第一小组同学收集到如下的诗篇(含〈〈台城》 据考证,杜牧的〈〈江南春》描写的是今南京城南郊区的风景)想设计为一个栏目,请你请根 据它们所抒发情感的相近点,为这个栏目命名(不超过
栏目名称:〈〈
▲
》
,另
(2
8个字)。(2分)
CD
〈〈乌衣巷》.................................... 刘禹锡 〈〈江南春》.................................... 杜牧 〈〈泊秦淮》.................................... 杜牧
7.
(人
①(2分)梦 空 ②.(2分)示例一:运用拟人的手法,用台城柳不管王朝
间)兴亡,不解诗人感慨,反衬出历史衰败的无奈,角度巧妙,耐人寻味。示例二:将台城 柳的烟笼长堤的生机勃勃与王朝的衰败形成对比,突出了历史无情,角度巧妙,耐人寻味。 (点明修辞手法1分,表达效果与答案示例有关或与诗句较切合即得 京(金陵、石城)怀古(咏史)
1分)③.(2分)南
9评分建议:两个关键词各 1分)
(秦淮下关浦口一模) 7.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早梅(唐)张谓
(4分)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 )这首咏梅诗,侧重写一个“
▲
”字。(1分)
(2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 的一项是:( ▲ )(3分)
A. 首句中“白玉条”写的并不是梅花的形状,而是形容梅树枝的。梅花开得茂盛,将梅 枝全部覆盖,看起来就像
白玉条一样。
B. 第二句的“迥”和“傍”字则写出了 “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 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 C. 三、四两句和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都运用了比喻的写法,不 同的是前者借雪喻花,后
者借花喻雪。
D. 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
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
7. (4 分)(1 )早(1 分)(2) C (3 分)
(六合一模)(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 7-12题。(15分)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 7-8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7. 这首诗含蓄地抒发了作者 A 的情感。(1分)
8. “不知秋思落谁家”中“落”字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2分)
▲
7. (1分)思念家人(或感秋怀人、对月望远等)
8. (2分)“落”字给人以动感,仿佛秋思随着月亮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将诗人对月怀远 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
沉。
(白下一模)(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7-13题。(15分) 【古诗阅读】
兰溪棹歌①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①兰溪,在今浙江兰溪县西南。棹(zha o)歌,船歌。
7 .关于兰溪山水的美妙景致,作者主要是通过“
分)
匕I巴匕I” 一词启发读者去想象的。
(1
8. “半夜鲤鱼来上滩” 一句极为生动传神,写活了诗歌情境。请对诗句表现的情境加以描述。 (2分)
▲
7. ( 1分)镜中看
8. ( 2分)鱼抢春(新)水,(调皮地)涌上溪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跳;兰溪山水充满了
蓬勃生机和优美活灵的意境,令人荡漾起欢乐(欢快)之情。 可)
(景1分,情1分,意近即
(鼓楼一模)阅读古诗,回答问题。(4分)
桃花溪①
张旭(唐)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②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①桃花溪:水名,在今湖南桃源县桃源山下。
②矶:水面的大石
7. 诗人“问渔船”,可能问什么? ( 2分)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感? ( 2分)
7. ( 2分)可能问:“洞在清溪何处边? ”或者桃花源在何处。 8. (2分)对美景的憧憬;对田园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追求不到的怅惘、
无奈。(答出一点即可)
(建邺一模)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此诗是天宝十二载(753)秋后,李白游池州时所作。向:接近,将近。
6.
里”作一点赏析。 ▲
从修辞角度对“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
(2分)
7. 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B.
▲ )。( 2分)
“清溪清我心”,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清溪的水色给人以 “清心”的感受。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作者由眼前的清溪想到新安江,发出了对新 安江由衷的赞叹。
C. “空悲远游子”中“游子”的意思是久居他乡的人,这里是诗人自指。
D.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是在为他自己远游 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
心一种落寞郁闷的情绪。
6. (2分)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清溪的清澈,表达了诗人对清溪的喜 爱。(写出比喻或对偶
得1分,内容得1分)
7. (2 分)B
(栖霞一模)7.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3分)
台城(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
途经古城金陵写的一首怀古诗。
江草及第二句的一个“空”字,为全诗营造出一种
▲
这首诗是韦庄在唐朝灭亡之前首句的霏霏江雨、萋萋 的氛围。(1分)
(2) 对三四句理解分析有■.的一项是(▲ ) (2分)
A.
“无情”前置可以突出台城柳的“无情”
“无情最是”的正常语序是“最无情是”
c
,
B. 台城柳“无情”,是因为它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春来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
感。
C. 诗人是以杨柳的“无情”反衬他面对时代变迁的伤痛,在历史感慨之中暗寓伤今之
意。
D. 台城柳本身是植物,是没有感情的,因此诗人说台城柳“无情”是客观的描绘。
7. (3分)(1)凄凉(凄清、凄迷、荒凉、荒芜) (1分)(2)D
(江宁区一模)
新晴野望 唐?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①。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②明田夕卜,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③事南亩④。
[注]①氛垢:雾气和尘埃。②白水:银白色的河水。③倾家:全家。④南亩:农田的代称。
(2分)
8.
9. 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这首诗写出了雨后初晴原野 ▲ 的特点。(2分)
▲ )
(2分)
A. 这是一首田园诗,写初夏的乡村,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 B. 颔联和颈联四句的景色,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色彩明丽,意境清幽秀丽。 C. 颈联中“明”和“出”,语言精炼而传神,紧扣景物的特点。
D. 尾联平添生机和活力,但农忙与诗人的悠闲形成对比,隐含诗人惭愧之情。 8. (2分)清新(或“明净” 9. (2 分)D
“空旷” “旷”)(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