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优秀精品说课稿汇编
目 录
《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 1 《反函数》 .................................................................... 3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 5 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 8 曲线和方程 .................................................................. 11 《平移》说课稿 .......................................................... 14 球的体积 ...................................................................... 17 两个向量的数量积 ...................................................... 20 距离 .............................................................................. 23 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 .................................. 26
《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
说课稿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数学》数学第一册(下) 第四章第9节
一、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主要是通过图像变换和五点法作出函数y=A sin(ωx+φ)(A>0, ω>0)的图象,介绍函数y=A sin(ωx+φ)(A.>0, ω>0)的性质,及它与y=sinx的图象的关系。
2.本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由正弦曲线变换得到y=A sin(ωx+φ)(A.>0, ω>0)图象的思维过程充分体现了由简单到复杂、特殊到一般的化归的数学思想,训练了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函数y=Asin(ωx+φ)(A.>0, ω>0)是学生继学习了正弦函数、余弦函数之后要学习的又一重要的三角函数,它与高中物理课程中的“机械波”的内容与之紧密相关,因此能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良好的理论依据。同时,本节教材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类比、归纳和探究的数学能力的重要素材。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图象变换和五点法作出函数y=Asin(ωx+φ)(A>0,ω>0)的图象,掌握参
数A、ω、φ对其形状和位置的影响,分析其与函数y=sinx的图象的关系。
难点:理解并掌握函数y=A sin(ωx+φ)(A.>0, ω>0)的图象变换规则。参数A、ω、
φ变换的顺序不同时,变换的规则不同,容易发生混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加强对变换顺序的理解,正是为了攻克难点。
4、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将安排1课时时间完成教学。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图象变换和五点法作出函数y=Asin(ωx+φ)(A>0,ω>0)的图象; 知识目标:○
2函数y=A sin(ωx+φ)(A.>0, ω>0)的性质; ○
3理解并掌握函数y=A sin(ωx+φ)(A.>0, ω>0)的图象变换规则。 ○能力目标: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函数y=Asin(ωx+φ) ,(A.>0, ω>0)的图象,分析A、ω、φ的变化对函数图象的形状和位置的影响,总结出图象的基本变换规则。培养学生化归和数形结合的思想,训练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刺激学生的探究心理,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对
数学的兴趣。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受到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创设情景,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联想类比,同时让学生动手画图来验证猜想。通过点化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图象的变化,自主地总结出变化规律,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2.学法指导
1/37
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被激发起好奇心和创新意识,通过观察分析、联想类比、总结归纳的方法掌握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本节内容的教学过程如下:1.创设情景→2.对比探索→3.探究规律→4.归纳小结→5.应用新知→6.课堂小结→7.布置作业。 教学 环节 1.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教学程序 在物理中,弹簧振子位移y与时间x的关系、交流电的电流y与时间x的关系等都是形如y=Asin(ωx+φ)(其中A、ω、φ都是常数)的函数。 (演示课件) 设问:这个图象与y=sin x的图象有什么关系?若将函数y=sin x的图象变换得到y=Asin(ωx+φ)的图象,应采用怎样的方法和步骤? 例1、利用五点法在同一坐标系中作设计意图 ① 从学生已熟悉的弹簧振子的“位移——时间”图象来引发设问,使新课引入显得自然、易于接受。 ②让学生明确理论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使学生学习研究目的性更加明确。 2.对比探索,分析归纳 以这3个例子来学习三种基本变换,引导学生观察变换过程中的不变量,得1出y=2sinx与y=sinx的简图,出结论。必要时由老师给予适当的提示2并指出它们的图象与y=sinx的和启发。 (让学生大胆尝试,使学生对函数关系。 图象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引导学生得出规律) 出=sin2x与y=sin例2、利用五点法在同一坐标系中作1x的简图,2并指出它们的图象与y=sinx的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规律) 例3、利用五点法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y=sin(x+??)与y=sin(x-)34的简图并指出它们的图象与y=sinx的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规律) 3.探究规律,掌握新知 例4、作出函数y=3sin(2x+学生在碰到这个问题时,很感兴趣,?)的简因为它和例3很相似,因此可能会猜想3图,并指出它的图象与y=sinx“左移 ?个单位长度”,这时引导学的关系。 3生通过“五点法” 作图验证,就会发现猜想是错误的。不过这不要紧,这样更加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于是,很快掀学习的高潮,从而给学生搭建起一个实践探究的平台。 4.归纳小结,展(引导学生揭示规律) 变换方法有两种: 1)先平移变换,再周期变换,最后作振幅变换。 2)先周期变换,再平移变换,最后作振幅变换。 ① 总结出函数y=Asin(ωx+φ)(A>0, ω>0)的图象与y=sinx2/37
1展示函数y=A sin(ωx+φ)(A.>0, ○ω>0)的图象变换规则,攻克难点。
示规律 5.应用新知,当堂练习 6、课堂小结 7.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的图象的关系。 ② 指明y=Asin(ωx+φ),(A.>0, ω>0)x∈[0,+∝]在物理学中的具体应用并指出A、、ωx+φ、φ相应的名称。 ③ 让学生认真总结,在探索与交流中去体会不同的变化顺序对变化规则的影响。 完成P67的练习 2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小结。 3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为今后○的学习中进行有效调控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堂练习有利于巩固知识,强化学的效果。 1以不同顺序变换A、ω、φ的方法 巩固学习效果,强调学习重点 ○2用五点法和变换关系作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 1习题4.9题2、3、4、5 布置作业有弹性,避免一刀切。 ○2思考:用示意图表示:将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训练逆向思维,○使知识掌握更加深刻。 ?y=2sin(3x-)的图象变换为y=sinx 2的图象的过程。 五、板书设计: 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 例1 例2
例3 例4 《反函数》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数学》数学第一册(上) 第二章第4节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内容涉及反函数的概念,反函数的求法。函数从本质上讲是函数,原函数与反函数互为反函数,它们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2.本节教材地位与重要性
“反函数”一节课是《高中数学》第一册的重要内容。这一节课与函数的基本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接受、理解反函数的概念并学会反函数的求法,又可使学生加深对函数基本概念的理解,还为日后反三角函数的教学做好准备,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3.重点与难点
重点:反函数的概念及反函数的求法。理解反函数概念并求出函数的反函数是高一数学
教学的重要内容,这建立在对函数概念的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必须使学生对于函数的基本概念有清醒的认识。
难点:反函数概念的接受与理解。学生对于反函数的来历、反函数与原函数间的关系都
容易产生错误的认识,必须使学生认清反函数的实质就是函数这一本质问题,才
3/37
能使学生接受概念并对反函数的存在有正确的认识。教学中复习函数概念,进而引出反函数概念,就是为突破难点做准备。 4.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将安排1课时时间完成教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反函数的概念,并能判定一个函数是否存在反函数; ○2掌握反函数的求法,并能理解原函数和反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分析、抽象、推理得出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通过作
图,加强学生对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的理解,训练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的观点。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将采取引导发现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引导发现法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体现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点拨的方法,启发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动手操作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进而完成知识的内化,使书本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课堂不再成为“一言堂”,学生也不会变成教师注入知识的“容器”。 电脑多媒体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目标更完美地体现。另外,电脑软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可以将教师的思路和策略以软件的形式来体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2.学法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课本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思考、自我发现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中,教师创设疑问,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在积极的双边活动中,学生找到了解决疑难的方法。整个过程贯穿“怀疑”——“思索”——“发现”——“解惑”四个环节,学生随时对所学知识产生有意注意思想上经历了从肯定到否定、又从否定到肯定的辨证思维过程,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培养了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
在新课导入、新课讲授及终结阶段的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自我发现的能力,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责任。 教学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环节 1.新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位移s是时间t的函数,这样的引入方式,抓住了课导即s=vt(v是常量)。反过来,时间t是位移s的函反函数概念的实质,确保学生入 数,即t=s/v。 不会产生概念上的偏差。此例如,由函数y=2x+6(x∈R)可以得到x=y/2-3,外,可以使学生明白新知识来对于y在R中的任何一个值,通过x=y/2-3,x在R源于旧知识,促使学生主动运中都有唯一的值和它对应,即x是y的函数。 用函数的研究方法去学习反引出反函数。 函数,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做好思维上的准备。 2.提在导入的基础上,给出反函数的具体概念。 层层深入,揭示反函数的炼新进一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设置疑问:(1)反函定义,逐步加深学生对反函数知 数是不是函数;(2)反函数有没有三要素?如何确的认识。通过实例,讲解如何定?(多媒体课件展示) 求一个函数的反函数,达到突引导学生思索,使学生认识到:反函数也是函数,破重点、难点的目的。 其定义域是原函数的值域,对应法则可由原函数得到,值域则是原函数的定义域。函数y=f(x)与函数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