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24)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设计 (7)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学教育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1.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版)》最为突出、最为重要的教学理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本课紧紧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设计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评价。

2.以大概念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结构化、生活化。 新课改强调学习的目的不是知识的掌握,而是人的发展。教师应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向,通过结构化的方式优化和简化课程内容,以跨学科大观念统整和重构学习内容,实现由“教材内容”转化为“学习内容”。本节课围绕诸侯争霸、变法运动、百家争鸣等核心内容的分析、理解,呈现出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3.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真实学习真正发生。

学习是自主的、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过程。教学应从关注教师如何教,转向学生如何学;从期望学生达到的目标出发,设计学生如何到达目标的学习过程。在本课设计中注重了学习过程中的“任务驱动、情境体验”,设计具有挑战性、整体性、实践性的大任务,为完成任务创设生活化、活动化、意义化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由“在学习”到“真学习”。

4.建立“教—学—评”一致性的连贯的多元的评价过程。 以往的评价过分关注知识的掌握和标准答案,强调技能的习得。新课改强调的评价不是对学生进行甄别和选拔,而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个性化、等级化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式,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5.运用“史料实证”学习方式,彰显学科特色。 选取有价值的历史史料,帮助学生学习与运用,史料编排贯穿学习过程中,注重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同时,大力拓展学生历史视野,深化历史思维,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使历史课堂真正具有“历史味”。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时期、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教材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的变化介绍了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第一子目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从三个方面说明了这一时期政治上礼崩乐坏、分封制解体和华夏认同观念增强的历史史实。春秋时期诸侯相互攻伐,周天子依靠强大的诸侯而存在,出现“春秋五霸”。经过春秋时期的无数次兼并战争,到战国时期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被称作“战国七雄”。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反映了从分裂统一的趋势,也促进了各地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民族间的交融,华夏认同感增强。这些变化实际上是后面变法运动、百家争鸣的背景。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认识西周分封制的消极影响,能多角度分析争霸战争产生影响

第二子目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介绍了这一时期经济的变动及产生的社会影响。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水利兴修、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强大,要求变法运动。变法运动成为潮流,其中秦国商鞅变法是最成功、最彻底的一次。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此目学生能够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中学教育

中学教育

第三子目孔子和老子,介绍了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面对王室衰弱、诸侯兴起的社会现实,产生了不同的思想主张。孔子的“仁”、“礼”,老子的“道”、“无为”都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学习老子、孔子的思想,重在掌握其中与时代变革的内容,了解他们的思想是如何针对社会现实问题“有的放矢”的,又是如何成为传统文化的源头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

第四子目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教材围绕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背景、学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介绍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学生应当在初中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各派代表的思想主张,能够比较各派思想的异同,并联系孔子、老子思想认识儒家、道家的发展,认识百家争鸣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精华,应该从中汲取智慧。

三、学情分析 1.本课的施教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学生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接受快,大多数学生喜欢历史学习,但刚刚上高一,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尤其是自主、合作探究能力需加大培训的力度,在历史学习方法上很多同学还是死记硬背式的学习,需要在课堂上有目的的展开史料研习,培养好的历史思维方法。

2.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对于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商鞅变法、孔子、老子、百家争鸣这些史实学生已经有了感性认识,需要课堂上引领学生深度探究、拓展探究。因此在设计学习活动时先是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利用思维导图形成本部分内容的整体认知,然后利用史料深度探究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3.我校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养成了很好的小组学习习惯,课堂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以大任务带动整个小组展开研究性学习。在小组合作中实现共同提高。

四、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共同预期的学习结果,是备课设计的起点和终点。学生能否充分激发学习的目标性和自主性,能否在积极参与中提升学科素养是由教学目标的引领决定的,教学目标越精准课堂上就越自如,课堂上的忙乱和随意几乎都是源于教学目标的随意。因此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过程、规定着教学的方向。教学目标的制定决定了学习过程是知识立意还是育人立意。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们将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时政资源相结合,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为目标进行设计。

1.通过自主研读教材和导学案中提供的史料和问题,学生能够用思维导图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建构出对春秋战国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

2.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史料,用实例说出诸侯兼并争霸、经济发展、改革变法、思想繁荣的内在联系,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搜集材料、整理材料、组织材料、文字表达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3.能够概括出商鞅变法的时代特征、主要内容,分析出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学习商鞅不畏强权由于改革的大无畏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4.自主搜集资料,全面认识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等思想家的贡献及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并能为其创编百度词条,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5.结合教材运用史料,探究百家争鸣产生原因、表现及影响,理解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社会的反映,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素养。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课的课程标准是: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依据课程标准有三个重点:一是政治上列国纷争导致传统秩序被破坏;二是理解经济发展与战国时期变法的关系,三是掌握百家争鸣的原因、意义及对今天的影响。

难点:理解诸侯争霸、改革变法、经济发展、思想繁荣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能够全面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特点。

中学教育

中学教育

六、教学设计思路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树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新教学理念,指出历史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并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凝炼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方面,本课紧紧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设计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评价。

1.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科学设计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教师预期学生经历了学习之后形成的结果,既是学生的目标,同时也是教师教学思路的载体。本课在设计时力求将学生发展、课标内容、学习过程、学习评价等结合起来,设计具体、可操作、可评价的学习目标,具体表述如下:

(1)自主研读课本,用思维导图呈现出你对春秋战国时代特征的理解,能体现出诸侯兼并争霸、经济发展、改革变法、思想繁荣的内在联系。

(2)搜集并研究史料,选取你喜欢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概念或历史人物为百度百科创编词条。

(3)班级内分享你的百度词条,全面认识春秋战国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三个学习目标将学习的核心内容、学习任务、学习过程、学习评价与五个方面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指向学生的拓展学习、深度学习。

2.基于学科核心素养选取学习内容。

新教材内容覆盖面广、内容相对简约,而历史学科课时较紧,如何选取更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精心思考的。本课在内容选取时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进一步选取有价值的史料使学习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大转折时期,除按照教材的编排体例,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外,为便于对这一历史时期的深入研究,老师帮助同学们搜集到了一些史料作为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搜集、整理、辨析史料,运用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培养学生依据史料讲述历史的实证意识。

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过程设计。 认识历史不是取决于记忆现成的历史结论,而是要面对并解决历史学习中的问题,要努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要让学生在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过程中,体验成功喜悦,进而提高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分析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设计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过程尤为重要。

(1)设计大任务带动学习过程,实现真实学习。

大任务的创设,驱动学生真正的参与学习,真正的去研究历史、体验学习的整过过程,最终落实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上。设计要具有挑战性的,能激发思维碰撞和学生的学习欲望;又具有实践性,能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合作探究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还应有整体性,将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评价包裹在大任务中。本节课设计的任务是搜集并研究史料,选取你喜欢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概念或历史人物为百度百科创编词条。“百度词条”,学生每天都在接触,而真正让学生去创编即具有挑战性又有兴趣,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

(2)创设历史情境,为学生学习搭建平台、提供环境。 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学生要了解和认识历史,需要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面临的实际问题,教师要引领学生在情境中研究历史,而史料是很重要的情境,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情境,真实生活也是学生学习的情境,情境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设计的情境有:一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春秋战国时期的史料,二是老师提供史料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三是通过设计大任务提供探究的大情境,四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利用小组的学习氛围与情境展开合作学习。

中学教育

中学教育

(3)以问题为引领,将学生的探究引向深度思考。

认识历史不是取决于记忆现成的历史结论,而是要面对并解决历史学习中的问题,要让学生在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过程中,体验成功喜悦,进而提高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以问题引领作为展开教学的切入点,以问题来激活调动学生思维。本课设计的思考问题有:

1.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历史发展呈现出了怎样的趋势?

2.你知道华夏族的来历吗?请自主搜集资料说明华夏族的发展历程。 3.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商鞅变法?判断变法成败的依据是什么? 4.假如孔子和老子打架你会支持哪一方?请说明理由? 5.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深刻地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请用具体的事实说明郭沫若的观点。

以上问题的设计一是在课本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二是需要全面了解史实并作出独立思考形成自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三是激发学生的深度探究,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后的理性判断;四是使学生认识到对问题的看法有多种意见,能独立提出观点并进行历史解释。五是能用历史史实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4)开展基于史料研习的学习探究活动。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基本特征。探究历史问题靠的是对有价值的史料进行分析,用实证的方式,以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来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因此,建构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搜集、整理、辨析史料,运用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例如在探究春秋战国时代特点时,选取了以下材料供学生阅读并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子家谋先。子家曰:畜老,犹惮杀之,而况君乎?反谮子家,子家惧而从之。夏,弑灵公。

——摘自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①公子宋:郑国大夫,姬姓,名宋,字子公。 ②子家:郑国执政大臣,姬姓,名归生,字子家。 请联系春秋战国的史实说出材料反映的时代特点?

以上史料研习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明确史料在学生具体探究中的价值,知道史料对认识历史的重要意义并将史料的解读与具体问题相结合。 七、教学过程

(一)自主研习课

一切学习是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开始的。教师设计自主研习学案帮助学生研习文本,研习学案内容主要有四部分:一是课程标准及学习目标,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什么?学习的重点是什么?怎样去学习?学习的过程做什么?学习的结果是什么?如何呈现?二是设计问题引领学生研读教材,这些问题要么在教材中能分析出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要么帮助学生建立起内容之间的联系,要么能与生活联系,起到以史鉴今的作用,同时研习学案中也可以拓展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这样学生以学案为媒介与教材对话,与已有知识对话,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三是在研习学案中留出空白区域学生在研读教材之后按照自己的理解用思维导图建构出体系,形成每一个同学对教材内容的结构化理解。将四是鼓励学生将预习中的疑问写到研习学案“我的疑问”栏目。

教师在与学生一起上探究课前应认真研究学生预习情况,依据演习学案分析学生的难点、疑点,共性与个性问题,做好学情调研,做到在师生探究课上有的放矢。 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研习案如下: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中学教育

中学教育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学习目标】

1.自主研读课本,用思维导图呈现出你对春秋战国时代特征的理解,能体现出诸侯兼并争霸、经济发展、改革变法、思想繁荣的内在联系。

2.搜集并研究史料,选取你喜欢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概念或历史人物为百度百科创编词条。

3.班级内分享你的百度词条,全面认识春秋战国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学习任务】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百度百科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网络百科全书,旨在创造一个涵盖所有领域知识,服务所有互联网用户的中文知识性百科全书。在这里人人可以参与词条编辑,分享贡献自己的知识。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春秋战国时期的史料(如语文课本的史料),结合老师提供的阅读史料,选取你喜欢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概念或历史人物为百度百科创编词条。

【自主学习】(学习是从自主学习开始的。请带着下列问题仔细阅读课本,并在课本中勾划标注。)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春秋五霸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2.在地图中找出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 3.说出华夏族是如何形成的?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4.说出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5.以商鞅变法为例说明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背景、内容? 三、孔子和老子

6.孔子、老子的思想主张及影响? 四、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经济、政治、阶级、思想文化和根本原因各是什么? 8.百家争鸣的具体表现?

【思维导图】(请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

中学教育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24)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设计 (7)

中学教育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1.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版)》最为突出、最为重要的教学理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nnlu5ywao7g2499ip734mu7526k9200frr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