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急性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功能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患者在静息条件下的呼吸功能也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综合征。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为在海平面大气压下,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60mmHg,伴或不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50mmHg,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心排量降低原因。如果只有缺氧而二氧化碳潴留,称为I型呼吸衰竭,既有缺氧又伴有二氧化碳潴留则为II型呼吸衰竭。
急性呼吸衰竭指患者原有呼吸功能正常,由于突发原因如气道阻塞、溺水、药物中毒抑制呼吸中枢、神经肌肉病变致通气不足,导致PaO2<60mmHg)伴或PaCO2≥50mmHg。急性呼吸衰竭是一个综合征,往往迅速恶化,需及早发现并有效治疗,否则会带来严重后果。
一、病因
(一)呼吸系统疾病 重症肺炎、急性呼吸道阻塞性疾病、重度哮喘、自发性气胸、胸部创伤或手术等。
(二)心脏及血管疾病 急性肺水肿、急性肺栓塞等。 (三)神经中枢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颅脑外伤、脑出血、脑梗塞、镇静剂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等。
(四)神经肌肉疾病 颈椎损伤、重症肌无力、脊髓灰质炎、有机磷中毒等。
(五)物理损伤 溺水、电击等。
二、临床表现
(一)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往往最早出现。当患者出现缺氧时呼吸频率增快,呼吸中枢受抑制时可呼吸频率变慢、呼吸节律异常;大气道阻塞时可出现吸气费力、三凹征;神经肌肉疾病则呼吸运动减弱。 (二)紫绀 机体缺氧的表现,当SaO2<85%时可出现指端、口唇紫绀,但是紫绀和血红蛋白浓度有关,贫血患者即使SaO2<85%也可不出现紫绀。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即使呼吸抑制也不一定出现紫绀。 (三)神经精神症状 急性缺氧可出现烦躁、谵妄、抽搐、甚至昏迷。二氧化碳潴留则可出现淡漠、嗜睡等。
(四)其他系统症状 心率增快,心律失常,血压升高或降低;纳差、恶心,消化道出血,肝功能异常;尿量减少、肾功能异常。 (五)原发病表现 三、辅助检查
(一)动脉血气分析 是诊断呼吸衰竭的依据,也是急性呼吸衰竭治疗过程中病情观察不可缺少的工具。
(二)肺功能检查 可以判断患者呼吸功能异常的类型如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还可帮助判断肺功能受损程度。但危重患者有时难于完成。
(三)影像学检查 x线或CT检查,可以帮助明确病因,了解疾病严重程度,观察治疗效果。 四、诊断
突然发生的呼吸困难,动脉血气分析到达呼吸衰竭标准,结合辅助检
查及病史可做出诊断。 五、治疗
(一)维持呼吸道通畅 是呼吸衰竭治疗的前提和根本。1、体位 患者平卧位、头后仰、抬起下颌,开放气道;2、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异物,可以吸痰,必要时应用纤维支气管镜或硬质气管镜;3、支气管扩张剂 对存在气管痉挛患者,可给予支气管扩张剂;4、祛痰药物,帮助排除痰液,还可以雾化吸入药物;5、人工气道 其他方法不能使气道通畅时,应尽早采取人工气道,如鼻咽通气道、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
(二)氧疗 I型呼吸衰竭可给予高浓度氧,也可以面罩给氧。II型呼吸衰竭患者应给予低流量鼻导管给氧。当然相对于严重缺氧造成的器官损害,一定程度的高碳酸血症是可以接受的,但需注意PH值应保持在7.30以上,也要防止严重高碳酸血症引起明显呼吸抑制。 (三)呼吸兴奋剂 呼吸兴奋剂可以刺激呼吸中枢,增加患者通气量,对呼吸中枢受抑制性疾病有一定作用,但必须在呼吸道通畅的前提下应用,否则会加重呼吸肌负担、引起呼吸疲劳、增加氧耗。常用药物有尼可刹米、络贝林等,需持续静脉点滴,逐渐减量。
(四)呼吸支持 患者经过积极治疗病情无改善或继续恶化,应尽早给予呼吸支持治疗,可根据病情选择无创机械性通气或有创机械通气,恢复和维持患者的呼吸功能,为原发病的治疗提供保障。(参见本书机械通气章节)。
(五)其他脏器功能的监测和治疗 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由于原发病
以及缺氧等,可以对其他脏器功能如肾脏、肝脏、胃肠道、心功能及脑功能损害,在治疗急性呼吸衰竭时,需注意对这些脏器功能监护和治疗。
(六)病因治疗 根据急性呼吸衰竭发生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是患者痊愈的最根本措施,只有病因解除,呼吸衰竭方可纠正。
附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是由心源性意外的各种肺内、肺外致病因素所导致的急性呼吸功能损伤、进行性呼吸衰竭,临床上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顽固性或进行性低氧血症。ARDS是急性呼吸衰竭的一种,在病因及发病机理上又与其它急性呼吸衰竭有所不同。ARDS往往并且进展快,总体死亡率高(50%以上)。
在ARDS确定定义以来,诊断标准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既往根据氧合指数(PaO2/FiO2)的不同将该疾病分为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和ARDS,其实它们是一个疾病的不同阶段。2011年10月在德国柏林举行的23届欧洲重症医学年会上会倡议、美国胸科学会和重症医学学会参与制订的柏林新标准上,废除了ALI概念,而是根据氧合指数的不同,分为轻度缺氧、中度缺氧和重度缺氧,完善的诊断标准,也便于理解和掌握。
一、病因
ARDS的病因繁多,分为肺内病因和肺外病因,见下表
肺内病因 肺外病因 吸入性肺损伤(烟雾、腐蚀性气体、神经系统疾病(出血、创伤、缺胃内容物) 肺炎(细菌、病毒、真菌) 溺水 高原性肺水肿 肺部与胸部外伤 氧) 脓毒血症 休克 非胸部创伤、烧伤 急性胰腺炎、尿毒症、糖尿病酮症 放射性肺损伤 氧中毒 肺栓塞 二、发病机制
ARDS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除某些病因对肺的直接损害,非常重要的是炎症反应的失控,多种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等)参与其中,通过细胞因子、炎性介质(包括氧自由基、血小板活化因子、前列腺素、白介素、TNF等)的大量释放,引起炎症的扩大和损伤,导致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及肺间质细胞受损,引起肺间质和肺泡内水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泡萎陷,使肺功能残气量降低、肺不张,从而通气血
DIC、大量输血 药物中毒 妊娠并发症 体外循环、器官移植
急性呼吸衰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