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我国肥胖研究指标的发展
雷小明1 张魁2
【摘 要】摘 要: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其生活富足的同时,也导致肥胖问题的突显。很多实例证明,肥胖不但是很多疾病的病因,而且大大增加了很多身体疾病的发病率。因此,肥胖问题已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世界性问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学生肥胖研究指标的发展进行梳理和总结,分析我国学生肥胖研究的发展趋势,为我国肥胖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名称】当代体育科技 【年(卷),期】2013(003)014 【总页数】2
【关键词】关键词:肥胖 研究指标 研究趋势
1 问题提出
如今肥胖问题已成为20世纪流行性大,具有很大潜在危险且较难控制和治愈的一个世界性健康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肥胖问题在我国显现,并呈一种直线式增长的趋势。由于人们的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时间的压缩,饮食不规律,导致富营养化问题日益显著。由肥胖引发的相关慢性疾病问题(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也开始突显。随着肥胖问题的显现,引起了我国相关学者的热切关注,并对肥胖问题做了大量研究和探讨。本文针对我国学生肥胖研究,从研究指标的发展变化进行梳理、分析,探求我国学生肥胖研究指标的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肥胖研究的数量特征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肥胖问题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至2009年,20年的
时间文章总量已达15000多篇。可见,过去的20多年里,是中国肥胖问题逐渐突显的阶段。对1989~2009年中国肥胖研究数量变化趋势分析,如图1所示。 如图所示,从1989~1999年,我国肥胖问题研究较少,10年间的文献数量为1526篇,仅仅是1999~2000年一年间文章数量的2倍左右。这与我国的基本发展状况是基本吻合的,尽管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但经济总体实力较低,各方面物质生活水平相对落后,肥胖问题不显著。由图一数据显示,从1999~2008年我国肥胖研究数量成上升趋势,2008之后,相关研究数量有所下降。由数据推理得知,从1999年开始肥胖研究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随着肥胖研究的深入探讨,肥胖问题由于科学的预防和治愈而得到缓解。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得出:目前中国肥胖问题研究主要涉及到肥胖的形成原因;肥胖的判定方法及肥胖程度的判断标准;肥胖者血液指标的检测和探索;肥胖的形成机制及可能诱发的相应病症;肥胖的预防和治疗方案等方面。 2.2 肥胖研究的不同指标应用与分析
目前中国肥胖研究指标可以归纳为三大类:第一,各种估测类指标。如身高、体重、皮褶厚度等。第二,精确计算类测定指标,如密度测定、总体钾含量测定等。第三,探索类研究指标。下面对各类研究指标中具有典型性的检测指标进行分析。 2.2.1 估测类指标 2.2.1.1 身高、体重指标
身高和体重是从体积和质量方面对肥胖者的单位密度进行评判的检查指标,也是肥胖研究者常用的指标,它可以直观的从外在形态学上反应出肥胖者的体态状况。身高测量和体重称重,最终是以数据的形式产生,可以准确的反应出肥胖者的体形特点。但由于不同个体的骨骼密度、肌肉和脂肪含量比例存在差异,其肥胖评价
指标也不一致。因此,单纯通过身高和体重评价个体的肥胖,会导致检查结果的片面性。
很多学者通常将身高和体重结合运用来测定被试者的肥胖程度,其运用方式主要有三种:(1)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身高标准体重法;(2)BMI指数法(W/H2)[1];(3)腰臀比。身高标准体重法是WHO1979年推荐选用的一种评价儿童肥胖状况的方法,通常的评价标准为:男性:(身高cm-80)×70%;女性:(身高cm-70)×60%,标准体重正负10%为正常体重,标准体重正负10%~20%为体重过重或过轻,标准体重正负20%以上为肥胖或体重不足。由于身高标准体重测量法操作简单,检测迅速,在粗略的肥胖测评中较为常用,如陈光昭在《用身高标准体重法评价儿童现时营养状况的探讨》中就采用了身高标准体重法评价儿童的肥胖程度;赵学芳、王小明等在《身高标准体重法对苏州市某高职学校女生营养状况的评价与分析》中也采用了身高标准体重法评价被试的营养状况。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通常缩写为BMI[2]。BMI指数是通过身高和体重双重指标的比值评价被试的肥胖程度,其数值均为正值,能较准确的体现被试的肥胖程度,BMI指数适用对象较为广泛,无论是在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的肥胖研究均可选用其作为肥胖检测指标。在《高校学生BMI分布特征的研究与分析》中,周丹则选取BMI指数作为检测指标,了解高校学生的肥胖现状。
腰臀比是研究早期学者用来预测和判断肥胖的研究指标,一般通过测量腰围和臀围,将两者的比值作为判断肥胖的依据。但腰臀比常用于预测健康风险,如袁志敏摘译《腰围/身高比值所示肥胖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关系》中提到,腰臀比与罹发心血管疾病(CVD)之间关系存在显著关系[3]。 2.2.1.2 皮褶厚度
皮褶厚度是通过测量皮下脂肪的厚度,判断人的肥瘦情况的测量方法。通过皮褶厚度测量值不仅可以了解皮下脂肪的厚度,还可以推测全身的脂肪含量,以评定个体肌肉、脂肪分布比例。一般以肱三头肌和肩胛下角作为测量点,用皮褶厚度计测量其皮褶厚度。通常以肱三头肌和肩胛下部两处皮褶厚度之和作为评定肥胖程度的标准,男性低于10cm,女性低于20cm为消瘦,男性高于40cm,女性高于50cm为肥胖[1]。皮褶厚度测量法是较为科学、准确的肥胖评定方法。1994年刘银花、季成叶最早在《用皮褶厚度法确诊7—18岁青少年肥胖》中采用皮褶厚度测量法作为测定肥胖的研究指标。 2.2.2 精确计算类指标 2.2.2.1 体脂百分比
体脂百分比是1975年库茨尔曼提出的一种简易评价体内脂肪含量的测评方法,是根据皮褶厚度总和和查表估算得到相应的体脂百分比。体脂百分比测量中,男女皮褶厚度测量部位不同。体脂百分比测量法可以有效的计算出人体脂肪的含量,通过对人体内脂肪的含量评估个体的肥胖程度[4]。如乌云格日勒、陈勇在《根据BMI和体脂百分比标准判别成人肥胖度效力的评估性研究》中就运用BMI和体脂百分比标准对成人的肥胖种类做出综合评价。 2.2.2.2 身体密度计算
体育领域中,研究者通常采用身体密度计算法测量运动员体内脂肪含量,来评定个体的身体成分。直接测定人体的脂肪含量一般主要采取尸体解剖的方法进行。但对于活体目前只能通过间接的方法测量,即通过水下称重计算人体的密度的方法。这种方法获得的测量数据其有效性和可靠性较高,曾被许多学者选用。水下称重法利用的是阿基米德定律,即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收到的浮力,等于该物体所
排开同体积液体的重量,根据空气中体重于水中体重的差值、残气量、水的密度等,计算出体密度后再推算出体脂百分比、体脂重和瘦体重等相关的研究数据。 2.2.3 探索性研究指标
肥胖容易引发高血糖、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慢性疾病发作。近年来我国科研工作者对于肥胖者相关血液指标的检测,目前主要涉及的有对肥胖者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垂体生长激素、血清瘦素、甲状腺轴的促甲状腺素、胰岛素、C肽、胰高血糖素等血清激素水平检测,如肖锦华、王亚萍的《单纯性肥胖儿童血清瘦素水平及内分泌水平变化》,探讨肥胖者体内甲状腺素、胰岛素、生长激素、血清瘦素水平与正常者差异,了解肥胖者的生理性变化;陈永生、李海生的《单纯性肥胖病人生理指标分析》中也通过分析肥胖病人的生理指标,指出肥胖是很多慢性病的诱发病因。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肥胖研究指标选取日益多样化、准确化,体现了我国肥胖检测指标研究的不断科学化、系统化。在肥胖研究指标多样化发展的过程中,其适用范围容易被混淆,也会导致评定结果差别较大。因此,学者要熟悉各个检测指标的使用范围,以保证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另外,我国学者在从事肥胖研究时,应选用符合我国国民体质特征的肥胖评定方法进行研究,以缩小结果误差,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性。 参考文献
[1]王海俊,季成叶.德国BMI肥胖筛选标准在中国学生躯体的应用[J].中国校医,2004,18(4):289-291.
[2]许浩,江文凯.对江苏省成年人BMI指数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1,22(6):39-
43.
[3]刘德宜,张超,侯桂华,等.单纯性肥胖症儿童内分泌功能相关指标的RIA检测[J].同位素,2002,15(4).
[4]霍金芝,朱圣陶.体质量超标或肥胖中几种评价指标的差异和评价[J].中国校医,2005,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