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产养殖用微生态制剂行业现状与发展策略
文/吕永辉 李明爽 【期刊名称】中国水产 【年(卷),期】2015(000)008 【总页数】3
微生态制剂是指在微生态学理论指导下,通过调整微生态平衡,提高宿主健康水平的正常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和选择性促进宿主正常菌群生长的物质制剂总称。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最早应用于水产养殖业的微生态制剂是“光合细菌”,主要用于调节养殖水质。到目前为止,已有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芽孢杆菌属的众多种类及硝化细菌、光合细菌等应用于水产养殖业。随着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日益加强,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生产上的应用得到了水产养殖行业的广泛认可,这也使得水产养殖用微生态制剂行业得以快速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水产用微生态制剂生产、应用和管理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关建议,以期推动我国水产养殖用微生态制剂行业的健康发展。
水产养殖用微生态制剂行业基本情况↓
(一)水产养殖用微生态制剂菌种概况
水产养殖用微生态制剂菌种从主要用途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用作饲料微生态添加剂,而另一类则主要作为水质改良微生态调节剂使用。添加剂类微生态制剂菌种历经多次调整,后在农业部公布的《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农业部于2013年发布了2045号公告,公布了了34种可以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微生物菌种(表1),主要是芽孢杆菌类、乳酸菌类、曲霉菌
类和酵母菌类等。对于水质改良用途微生态制剂菌种,国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管理规定。在养殖生产上应用较多主要是光合细菌、酵母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和乳酸菌等。从菌种使用上来看,二者既有一定的区别,也有重叠。 (二)水产养殖用微生态制剂分类与应用情况
根据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可将其分为3种,即促生长的饲料添加剂、改善养殖水环境的水质改良制剂和控制病原的微生态药物制剂。根据微生物的菌种类型,也可分为乳酸菌制剂、芽孢杆菌制剂、酵母类制剂和光合细菌制剂等。而根据菌株组成,也可分为单一菌剂和复合菌剂。单一菌剂只有一种活菌,如:光合细菌制剂、硝化细菌制剂和芽孢杆菌制剂等。复合微生态制剂则存在多种菌种,不同复合菌种制剂只是在菌种和菌种配比有差异,如:EM菌制剂和益水宝复合制剂等。由于水产养殖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残余饵料和排泄物大量沉积池塘底部,造成养殖环境破坏和有害微生物大量繁殖,微生态制剂可用来消除水体污染,改良水质和改善养殖环境。此外,微生态制剂还可作为饲料添加剂显著提高水产品的成活率,促进生长,降低养殖成本。 (三)水产养殖用微生态制剂生产情况
目前,微生态制剂的生产工艺主要有固态发酵和液体发酵两种。固体发酵法生产工艺简单,投资少,但易受杂菌污染,菌体含量不易控制,产品质量不稳定,目前我国大多数微生态制剂产品都采用该生产方法。液体发酵法具有全程控制,便于无菌操作,易控制菌体含量,产品质量稳定的特点,但技术水平和投资较高。结合生产工艺水平,微生物制剂主要有液体制剂和固体制剂两种剂型。液体制剂可以直接拌入粉料或吸附到颗粒饲料中投喂给水产养殖动物,使用时较为方便。固体制剂主要有粉剂和片剂两种剂型,水产养殖中主要以粉剂为主,
粉剂具有运输、携带和保存都比较方便的特点,可与多种水产用免疫增强剂混合而制成水产动物预防疾病和促生长添加剂(表2)。 (四)水产养殖用微生态制剂管理情况
目前,国家对养殖业用微生态制剂的管理主要集中在饲用微生态制剂类添加剂,主要由农业部负责管理。但对大量作为养殖水质改良用途的水产养殖用微生态制剂目前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办法。主要是生产由企业制定相关产品标准,在当地质检部门备案即取得生产资格。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质检部门因对水产专业知识有限,对水产养殖行业的特殊性认识也不足,审批了大量不规范的水质改良用途微生态制剂。特别是目前,很多微生态制剂以“非药品”的名义在市场上流通,兽药管理限于管理权限和专业知识,无法实施有效管理。而作为水产养殖主管部门的渔业部门有无权涉足,出现了管理上的真空。很多产品标签标注不完整,产品说明存在夸大效果、主要成份不明、菌种数量不符等问题,有不少产品在标明作用与用途上将自己标榜为能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目前水产养殖用微生态制剂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理论研究薄弱
我国的水产养殖用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大多仅限于应用效果方面,缺乏系统性和深层次的研究,在菌种选择、施用条件、施用方法和施用量、菌种间相互作用、配伍的和谐性、作用机理、对环境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等方面的研究严重滞后。此外,水产养殖用微生态制剂的生产工艺落后,质量可控性方面也缺少深入研究。虽然已有许多种微生态制剂应用于水产养殖业,但多数是为陆生动物设计,一些菌种并不适应水产养殖动物的生物特性和养殖环境。对于复合微生态制剂而言,相互配合使用可以产生协同功效,一旦使用不当,也可能产生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