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通过多种媒体把信息直观作用于学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为一体,容量大,形象性和趣味性比较强,而且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地调控课堂教学时间,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互动空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具体运用中却存在着不尽人意的情况,有些教师往往对多媒体教学的目的认识不明确,产生依赖性,滥用多媒体,教师成了放映员或解说员,学生成了知识的灌输对象,这必然导致忽视学习主体,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走出多媒体教学误区,才能收到预期的良好教学效果。
下面谈一谈多媒体在教学中给我们带来的困惑和解决方法。 一 在多媒体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1、课件成为“存储教学内容的媒介”,不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
由于设计的内容多,画面的切换太快,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速度,象电视或电影画面那样一闪而过,不容学生细看和思考。有时将自己整堂课的教学思路,所有的教学环节都直接制作在课件上,就连提出的问题及答案都已事先在课件上设计好了。上课时则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课件的既定流程上来,表面看来一节课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顺利完成,
但这种形式的实质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上课时照“屏”宣科,教师只充当了“动画配音员”和“解说员”的角色,老师省事了,学生成了观众。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课堂生成效果不明显。
2、课件“华而不实”,造成学生疲劳、注意力分散。 有时过分追求多媒体的视听和动画效果,在课件中过度采用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图像、音乐、动画等,使学生把更多的无意注意放在精彩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上,无法专心于这些画面和音乐所蕴含的教学内容,还容易造成学生疲劳、注意力分散。这样的课件,误把“点缀”当“主流”,课前预设的不够充分,自然就不会有一个好的生成质量。
3、“模拟演示”替代“实际操作”,限制学生操作能力的发展
多媒体可以灵活地模拟现实,甚至模拟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实验。但是,如果一味地模拟演示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势必会限制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模拟实验不是真实的实验,可信度不高,长期让学生接受他们怀疑的信息,必然会使他们丧失质疑、创新的欲望和能力,重走机械接受和机械记忆的老路,不利于生成好的教学效果。
4、“课件演示”替代“必要的想象”,限制了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
以语文课为例:多媒体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和生动的“画
面式”教学方法,但是对于语文课而言,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也不是都能够用多媒体技术来“生动形象”一下就可以的。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指那种“由近及远,以所见知所不见”的想象能力。文字在每个个体的大脑中所“撑起”的形象,是文字之外的手段所不能替代的。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它带给学生的是无限的想象空间。探究语言的过程就是理解和感悟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感悟文采,感悟其深意,体会其意境,学生在脑海里进行再思索再创造,于是就有了自己的体会和认识,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果教师用多媒体把自己或他人的感悟用画面、音乐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以为这是在帮助学生理解,殊不知教师这种教学是把自己的意志和理解强加到学生的思维当中,使学生省去了思维活动的感悟过程。说到底,这只是一种变相的填鸭式教育。
二 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原则 1、辅助性原则。
计算机技术全面进入课堂后,很多知识、信息已成为动态的知识界面,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局限,随机捕捉到学习中去,教师的主导作用隐含在课件的幕后精心设计里,学生的主题效果便生动再现在课程的求知中。但无论如何,教师传道授业的人格魅力,教学中这种灵魂性的指导,仍然不可忽视。尽管电脑技术已经可以将任何事物形象化地创造,但它毕竟替代不了教师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