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律失常致死性心电波型分析
2018(谷子编写)
1、Lambda波(λ波)(详解见最后)
Lambda波是近年新认识的有猝死危险的心电图标志波,多见于①年轻男性;②有晕厥史;③家族成员中有晕厥或猝死病例;④不能证实有心脏病存在;⑤有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心电图记录;⑥猝死发生在夜间。
Lambda波引发猝死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根据临床表现为原发性心脏突然骤停,而不是表现为原发性心室纤颤。这种心脏各节律点的自主电活动突然停止,可能与心肌细胞遗传性离子通道缺陷有关。此外,也有人认为可能与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有关。突然强烈的迷走神经反射,可引起心脏意想不到的抑制,导致心脏原发性停搏,此种现象有人称其为“迷走风暴”。
2、特发性J波
所谓特发性J波,是指无低体温、高钙血症以及急性脑血管疾病而出现的异常J波。近年报道特发性J波与恶性心律失常有密切关系,而引起人们的重视。
.~
特发性J波多见于①健康的中青年人或运动员;②常与窦性心动过缓并存;③常出现胸闷、乏力以及叹息性呼吸;④常出现室性早搏;⑤有家族性晕厥或猝死史。
发生猝死的原因可能与自主神经失调有关。特别是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易引发心肌电生理不均匀,是诱发恶性心律失常而猝死的主要原因。心室提前复极可能是产生特发性J波的细胞学基础。随着年龄的增加,特发性J波有逐渐变小的倾向。
3、Epsilon波(ε波)
Epsilon波是近几年才被人们注意的心电图小棘波,已被证明是引起恶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上的一个标志。多见于①表现健康的年轻人;②有晕厥发作史;③有晕厥或猝死的家族史;④有右心室发育不良的影像学改变。又称后激动电位或右心室晚电位,于1977年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D)患者的心电图中被发现并命名,大
.~
约30%的ARVC/D患者可在心电图上记录到Epsilon波。Epsilon波是预测猝死风险的心电图标志波之一,这类患者易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室颤,临床应该高度重视。
特点包括: 1. 位于QRS波群之后; 2. 高频、低幅的棘波或震荡波; 3. 持续时间:几十毫秒; 4. 多见于右胸导联; 5. Epsilon波的存在,可使QRS波增宽,可达220ms以上; 6. 右胸导联QRS宽于左胸导联>25ms,即有意义。
Epsilon波的心电图类似右束支阻滞图形,右胸导联V1-V3导联特别是V2导联QRS波群终末部、ST段起始部出现的小棘波,即为Epsilon波要注意和右束支阻滞图形和区别。
由于右心室发育不良(右心室心肌病),或急性右心室梗死,使右心室除极电位延迟或离散,导致激动折返,成为产生恶性心律失常或猝死的原因。Epsilon波是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的一种特殊表现,这种起始于QRS波之后或ST段之前的小棘波被认为是肥厚部位的心肌后除极化所产生的电位变化所形成的!
4、Brugada波
西班牙学者Brugada于1992年首先报道,心电图上有Brugada波的患者常伴发特发性心室纤颤或猝死者,称为Brugada综合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