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含答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采桑子①(其四)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①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来到额州西湖游玩,心生喜悦而作《采桑子》十首。

下面是小文与小涵对此诗的讨论。请根据你的理解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文:从“残红”“春空”等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伤春之诗,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 小涵:未必是这样的。赏析诗歌要注意方法。________

【答案】 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字,“好”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小文的意见是“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是通过对“残红”“春空”等词分析出来的。小涵对他的这种分析方法及分析出来的情感给予否定。所以小涵肯定使用另一种方法分析,并得出与之不同的情感。如小涵可回答:可用知人论世并结合诗歌内容的分析方法。知人论世是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用词含蓄,透露的是轻灵欢娱之情。还可分析诗眼“好”,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

故答案为: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字,“好”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答题格式:(“?”字运用了?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或“?”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效果,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2.依据这组诗的某个共同点,分别阐述你对这三首诗的理解。

枕石 高攀龙 竹里馆 王维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心同流水净, 独坐幽篁里,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身与白云轻。 弹琴复长啸。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寂寂深山幕, 深林人不知,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微闻钟磬声。 明月来相照。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答案】 示例1:三首诗都抒发了远离尘世的快乐。《枕石》中诗人枕在山石上,静听流水,遥望白云,忘却时间,忘记身形,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竹里馆》中诗人独坐、弹琴、长啸,和明月相伴,感受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漫步古寺,在内静谧祥和的氛围中参悟出禅意。

示例2:三首诗都用映衬手法表达情感。《枕石》中的钟馨声使暮色中的深山更显幽深,传递出诗人断绝尘世的心境。《竹里馆》中琴声、长啸与竹林的幽静相互映衬,诗人内心的淡定与环境的幽静自然融合在一起。《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钟馨音使清晨的古寺更显清幽,诗人淡泊的情怀、内心的感悟随着钟磬音起伏飘扬。

示例3:三首诗都通过多种角度的描写表达情感。《枕石》中诗人看悠悠的白云、清澈的流水,产生物我相融之感;听若有若无的钟磬声,断绝尘想,神往物外。《竹里馆》中诗人看明月,听琴音,感觉月华如水荡涤胸怀,淡然自适。《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看古寺、高林、曲径,体味远离尘世的快乐;听袅袅钟磬音,参悟禅意。

【解析】【分析】分析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价。 三首诗都抒发了远离尘世的快乐, 运用映衬手法表达情感,通过多种角度的描写表达情感。 《枕石》写 诗人枕在山石上,静听流水,遥望白云,忘却时间,忘记身形,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 《竹里馆》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题破山寺后禅院》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

故答案为: 示例1:三首诗都抒发了远离尘世的快乐。《枕石》中诗人枕在山石上,静听流水,遥望白云,忘却时间,忘记身形,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竹里馆》中诗人独坐、弹琴、长啸,和明月相伴,感受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漫步古寺,在内静谧祥和的氛围中参悟出禅意。示例2:三首诗都用映衬手法表达情感。《枕石》中的钟馨声使暮色中的深山更显幽深,传递出诗人断绝尘世的心境。《竹里馆》中琴声、长啸与竹林的幽静相互映衬,诗人内心的淡定与环境的幽静自然融合在一起。《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钟馨音使清晨的古寺更显清幽,诗人淡泊的情怀、内心的感悟随着钟磬音起伏飘扬。

示例3:三首诗都通过多种角度的描写表达情感。《枕石》中诗人看悠悠的白云、清澈的流水,产生物我相融之感;听若有若无的钟磬声,断绝尘想,神往物外。《竹里馆》中诗人看明月,听琴音,感觉月华如水荡涤胸怀,淡然自适。《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看古寺、高林、曲径,体味远离尘世的快乐;听袅袅钟磬音,参悟禅意。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的赏析和比较阅读。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三首诗,理解各自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和抒发的情感,然后比较分析作答,分析内容相同之处的理解要在理解两首词的作者、写作背景、内容的基础上完成。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对这首词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接云涛连晓雾”写天上翻腾的云像涌起的波涛,与清晨弥漫的雾相连相接的美景。 B. “星河欲转千帆舞”写银河涌动,好像要倒转过来,许许多多船帆在狂风中摇摆起舞。 C. “学诗谩有惊人句”写词人自幼学诗,但少有佳句,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 D. “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庄子》中的名句,词人希望能像大鹏一样尽情地施展才能。 (2)这首词中哪两个字,巧妙衔接上下片、使之一气呵成?请找出并写下来。 【答案】 (1)C (2)问;报。

【解析】【分析】(1)ABD理解和分析正确。C 谩有:空有。“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2)结合词的内容分析,这首词上阙词人首先描绘了一个如梦似幻的天界仙境,接着写自己仿佛回到了天宫中,听到了天帝的话语,天帝好似一位和蔼的长者,殷勤地问我要到哪儿去。这是由于天帝的问,才有下阕我的答语,因此,上阙的“问”字巧妙地衔接下片。下片都是我的答语,其中“报”字承接上片中的“问”字。据此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 C ⑵ 问;报。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此类题不能单纯的翻译,先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为现代汉语,再发挥自己的想象,用恰当的语言描绘所写的画面即可。学生在平时要多读书,积累优美词句,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炼字的能力。诗人写诗的时候为了表情达意,一定要反复推敲、斟酌,从中挑选最富有表现力的字眼,这就是炼字。赏析诗歌炼字一定要首先理解词语意思,然后要理解诗歌描写的景象,最后体会揣摩这个词是如何把诗人描绘的景象传达出来的。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 第二句说,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C. 第三句中“不畏”表现了诗人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采桑子①(其四)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注】①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n1924icln83hrt8bf1m52amw9lhr30089q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