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设计实施 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采用基于计算机维修岗位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岗位情境为主线,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融教、学、做为一体,培养学生在实际岗位的计算机维护与维修的能力。能够根据用户具件需求制定电脑配置方案,独立完成计算机硬件组装,正确安装、配置常用外部设备,独立完成常用操作系统的安装与调试,进行常用软件的安装与设置,进行常见硬件故障的诊断与排除,进行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维护。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学习、训练技能。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的课程设置可以分为一下五大教学情境:(1)计算机的合理配置(18学时)了解计算机硬件的组成,CPU的性能参数,主板的性能参数,内存的性能参数,显卡的性能参数,计算机外部设备的性能参数。(2)计算机硬件组装(12学时)计算机组装规范和流程,计算机硬件组装。(3)计算机软件安装(14学时)BIOS设置,硬盘分区和格式化,操作系统安装,驱动程序安装,常用工具软件的安装。(4)计算机维护(10学时)计算机日常使用注意事项,常用工具软件使用,计算机日常安全防范。(5)计算机故障诊断与维修(16学时)计算机维修工具使用,常见硬件故障分析与处理,常见软件故障分析与处理,计算机故障排除实训。
2教学组织与实施
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发展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教学中以实践为本,把项目式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积极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对《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进行项目课程教学,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着眼于职业技能,主要突出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任务为载体。本课程是在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基础上进行开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课堂教学通过校企两个课堂工学交替进行教学,课堂与实验、校内与校外实训基地一体化,紧紧围绕职业岗位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与综合素质。为了使专业与产业进行对接,课程设置符合企业岗位能力的需求,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获得职业能力的提升。依托校内教学企业带领学生参与学院电脑维护;然后利用学校的仿真模拟实训室进行模拟实践;再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实行“工学交替”培养模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时间熟悉和掌握不同岗位的技能和工作流程,实现校企共同培养,教、学、做融合。
3教学考核与评价
(1)考核与评价要坚持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使考核与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休息热情,促
进学生的发展。(2)考核与评价要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改革单一考核方式,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还要重视规范操作、安全文明生产等职业素质的形成,以及爱好工具设备、卫生保洁意识与观念的树立。(3)考核体系包括一下几个方面:①学生学习积极性和阶段性学习效果评价(考勤、态度表现、测试)②自主学习能力评价(独立完成项目任务)③表达能力评价(课堂提问)④团队合作及协能评价(项目合作)⑤综合能力评价(期末考试)(4)考核组成:实训考核:每个任务完成后均考核成绩,成绩有出勤率(占10%)、课程提问(口试)、素质表现(占10%)、实训任务成绩(占60%)、实训报告(占10%);每章考核:每个章节完成后进行阶段测试,理论(占50%)、实践(占50%);课程全部完成后,进行综合能力考试,理论(占50%)、实践(占50%);学生最终成绩=实训考核(70%)+每章考核(15%)+综合考试(15%)。
4结语
本课程遵循学院“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发展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走工学交替的发展道路”的办学定位,工学结合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维修与维护的兴趣与岗位技能,有效地融合了专业、企业、学生三方的资源,提升了学生职业能力,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维修的基本技能和排除故障的基本能力,并能独立进行操作,成为有一定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实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