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可能低,频率上限尽可能高。 (3)灵敏度
一般而言,总是希望传感器的灵敏度尽量高,以便检测微小信号。要求传感器的信噪比(S/N)要高,有效地抑制噪声信号。 (4)精度
(5)稳定性:时间稳定性和环境稳定性
此外,传感器的工作方式、外形尺寸、重量等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6.数据采集的过程:采样、量化、编码
7. 振动诊断的基础工作 (1)确定诊断对象
(2) 选定测量参数: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3) 选择监测点:测量点选择的正确与否,关系到能否对设备故障作出正确的诊断,能否对设备振动状态作出全面的描述;应是设备振动的敏感点;应是离机械设备核心部位最近的关键点;应是容易产生劣化现象的易损点。 (4) 确定测量周期
1)定期检测; 2)随机点检 ; 3)长期监测 (5) 确定判断标准
第五章 机械故障诊断的无损监测技术 1.基本概念:
(1)无损检测:在不破坏或不改变被检物体(形状、结构、技术状态及使用性能)的前提下,利用声、光、电、磁等方法,检测物体内部或表面有无缺陷以及缺陷的类型、大小、位置等的技术手段的总称。
(2)声发射:金属材料由于内部晶格的位错,晶界滑移,或者由于内部裂纹的发生和扩展,均要以弹性波的形式释放出应变能,这种现象称为声发射。
2.列举五种常规方法:
超声检测、射线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涡流检测;
3.超声波检测基本原理
用发射探头向被检物内部发射频率很高的超声波,用接收探头接收从缺陷处反射回来(反射法)或穿过被检工件后(穿透法)的超声波,并将其显示在仪器仪表上,通过观察与分析反射波或透射波的时延与衰减情况,即可获得物体内部是否有缺陷以及缺陷的位置、大小及其性质等方面的信息。
4. 超声波特性
指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在界面处发生反射、折射和波型转换
5. 超声波的分类方法
(1)按质点振动方向分:纵波、横波、表面波以及板波 (2)按振动持续时间的长短分:连续波、脉冲波
6. 超声波的传播特性:叠加、干涉、衍射
7. 定量计算法:
采用衰减系数表示超声波在介质中的衰减程度。
8.超声波探头功能:将电能转换为超声能(发射探头)和将超声能转换为电能(接收探头)。
9. 测温方法分类:接触式温度监测与非接触测温
热电偶法测温
接触式测温法
热电阻法测温
温度监测法
亮温仪测温
非接触式测温法 (辐射测温法)
辐射温度计测温 比色温度计测温
10. 红外测温的特点(4点) (1)非接触式测量 便于远距离、高速运动或带电的目标温度测量,而且不影响被测目标的温度分布。 (2)反应速度快
辐射是次光速传播的,红外测温取决于测温仪表的响应时间。一般比依靠热平衡原理测温的仪器响应时间短两个数量级以上,可用于实时显示 。 (3)灵敏度高
只要目标有微小的温度差就能分辨出来,一般红外测温仪都具有0.1℃的温度分辨率和毫米级的空间分辨率。 (4)测温范围广
根据不同要求,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仪器来实现负几十度到上千度的温度测量。
11. 光谱分析技术分类:原子发射光谱、原子吸收光谱
12. 铁谱分析:利用铁谱仪从润滑油(脂)试样中,分离和检测出磨屑和碎屑,从而分析和判断机器运动副表面的磨损类型、磨损程度和磨损部位的技术。
13.铁谱定性和定量分析
(1)定性分析:指用光学仪器(如铁谱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对铁谱基片上的磨粒进行观测,分析磨粒的形态、种类、大小以及材质,从而判断机器磨损部位、
磨损形式以及磨损程度的技术。铁谱定性分析的主要工作为磨粒的观测和磨粒的识别。
(2)定量分析:主要是根据磨粒覆盖面积,确定大小磨粒的相对含量,从而对零件磨损程度进行定量的判断。
14. 磁粉检测的基本步骤
预处理 → 磁化→ 施加磁粉→ 观察→ 记录→后处理
第六章 旋转机械的故障诊断 1. 基本概念
(1)转子不平衡:设计错误、材料质量、加工、装配以及运行多因素影响,转子质心与旋转中心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心距, 转子工作时周期性受离心力干扰,轴承产生动载荷引起机器振动。
(2)转子不对中:转子连接对中超标,或轴颈位置不良,轴承缺良好油膜和适当负荷等引发机器振动或联轴节、轴承损坏。
(3)油膜振荡:轴颈涡动运动与转子自振频率吻合时发生大幅度共振现象,振幅突升,
(4)局部油膜破裂,轴颈轴瓦摩擦。同时产生强烈吼叫声,严重损坏轴承和转子。
(5)阻尼:使自由振动衰减的各种摩擦和其它阻碍作用。主要包括介质黏性、轴承油膜黏性、滑动面间摩擦、轴材料内摩擦阻尼 、转子轴承系变形以及能耗结构阻尼等。
第七章 机械设备的维护与修复 1. 基本概念
(1)设备的维护:操作工人为了保持设备的正常技术状态,延长使用寿命所必须进行的日常工作。
(2)设备维护保养:通过擦拭、清扫、润滑、调整等一般方法对设备进行护理,以保持设备的性能和技术状况,称为设备维护保养。
(3)设备的区域维护:又称维修工包机制,维修工人承担一定生产区域内的设备维修工作,与生产操作工人共同做好日常维护、巡回检查、定期维护、计划修理及故障排除等工作,并负责完成管区内的设备完好率、故障停机率等考核指标。 (4)设备大修:将设备全部或大部分解体,修复基础件,更换或修复机械零件、电器零件,调整修理电气系统,整机装配和调试,以达到全面清除大修理前存在的缺陷,恢复规定的性能与精度。
2. 设备维护保养的要求
清洁、整齐、润滑良好、安全
3. 设备的维护保养内容
日常维护、定期维护、定期检查以及精度检查
4.设备日保养内容与要求
(1)班前四件事:消化图样资料,检查交接班记录;擦拭设备,按规定润滑加油;检查手柄位置和手动运转部位是否正确、灵活,安全装置是否可靠;低速运转检查传动是否正常,润滑、冷却是否畅通。
(2)班中五注意:注意设备运转的声音、温度、压力、仪表信号、安全保险等是否正常。
(3)班后四件事:关闭开关,所有手柄置零位;擦净设备各部分,并加油;清扫工作场地,整理附件、工具;填写交接班记录,办理交接班手续。
5. 设备的三级保养制
日常维护保养、一级保养以及二级保养
(1)一级保养:以操作工人为主,维修工人协助,按计划对设备局部拆卸和检查,清洗规定的部位,疏通油路、管道,更换清洗油线、毛毡、滤油器,调整设备各部位的配合间隙,紧固设备各个部位。
(2)二级保养:以维修工人为主,操作工人协助完成。二级保养列入设备的检修计划,对设备进行部分解体检查和修理,更换修复磨损件,清洗、换油、检查修理电气部分,使设备的技术状况全面达到设备完好标准的要求。
6. 精、大、稀设备的使用维护“四定”要求
(1)定使用人员:按定人定机制度,精、大、稀设备操作工人应选择本工种中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和实践经验丰富者,并尽可能保持较长时间的相对稳定。 (2)定检修人员:精、大、稀设备较多的企业,根据本企业条件,可组织精、大、稀设备专业维修组,专门负责对精、大、稀设备的检查、精度调整、维护、修理。
(3)定操作规程:精、大、稀设备应分机型逐台编制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 (4)定备品配件:根据各种精、大、稀设备在企业生产中的作用及备件来源情况,确定储备定额,并优先解决。
7. 提高设备维护水平的措施
为提高设备维护水平,应使维护工作基本做到三化,即规范化、工艺化以及制度化。
(1)规范化:维护内容统一,哪些部位该清洗、哪些零件该调整、哪些装置该检查,要根据各企业情况按客观规律加以统一考虑和规定。
(2)工艺化:根据不同设备制订相应的维护工艺规程,按规程进行维护。 (3)制度化:根据不同设备、不同工作条件,制定不同维护周期和维护时间,并严格执行。
8. 常用的零件修复方法
(1)钳工修复法:绞孔、研磨、刮研、钳工修补等
(2)机械修复法:局部更换法、换位法、镶补法、金属扣合法、修理尺寸法、塑性变形法
(3)焊修法:焊补、堆焊、钎焊
(4)电镀法:镀铬、镀铁、电刷镀
(5)喷涂法 (6)粘修法 (7)熔敷法
(8)其它修复法:电接触焊、电脉冲接触焊、铝热焊、复合电镀、爆炸法粉末涂层、强化加工
6. 设备大修的主要内容:
① 对设备的全部或大部分部件解体检查;
② 编制大修理技术文件,并作好备件、材料,工具、技术资料等各方面准备; ③ 修复基础件;
④ 更换或修复零件; ⑤ 修理电气系统; ⑥ 更换或修复附件;
⑦ 整机装配,并调试达到大修理质量标准; ⑧ 翻新外观; ⑨ 整机验收。
7. 修前准备工作程序
主要包括:修前技术准备、生产准备
8. 修前技术准备工作内容
(1)主要有:修前预检、修前资料准备和修前工艺准备。
(2)修前预检:对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是修前准备工作的关键。其目的是要掌握修理设备的技术状态(如精度、性能、缺损件等),查出有毛病的部位,以便制定经济合理的修理计划,并做好各项修前准备工作。预检的时间不宜过早,否则将使查得的更换件不准确、不全面,造成修理工艺编制得不准确。
(3)修前资料准备:预检结束后,主修技术员须准备更换零部件图样,结构装配图,传动系统图,液压、电器、润滑系统图,外购件和标准件明细表以及其它技术文件等。
(4)修前工艺准备:资料准备工作完成后,就需着手编制零件制造和设备修理的工艺规程,并设计必要的工艺装备等。
9. 修前生产准备工作内容:
材料及备件准备,专用工、检具的准备,以及修理作业计划的编制。 (1)材料及备件的准备 根据年度修理计划,企业设备管理部门编制年度材料计划,提交企业材料供应部门采购。主修技术人员编的“设备修理材料明细表”是领用材料的依据,库存材料不足时应临时采购。
(2)专用工、检具的准备
专用工、检具的生产必须列入生产计划,根据修理日期分别组织生产,验收合格入库编号后进行管理。通常工、检具应以外购为主。 (3)设备停修前的准备工作 以上生产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后,要具体落实停修日期。修前对设备主要精度项目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记录,以确定主要基础件(如导轨、立柱、主轴等)的修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