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及方法的研究》》
课 题 研 究 报 告
一、课题的立项背景
1、幼儿在社会生活中有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的表现。
社会生活中幼儿经常存在的现象是对人没有礼貌,乘车不排队、上车抢座位,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餐桌上杯盘狼藉,公园里乱踏草地、乱摘花卉,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等不文明现象,对幼儿文明礼貌养成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
2、在幼儿园进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是改善独生子女现状的需要。 在我国,独生子女在智力发展水平和身体状况方面一般表现出较大的优势,而优越的生活和家长的溺爱也使一些幼儿产生了不良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无数事实证明,一个好的习惯可以造就一个人,一个坏的习惯能毁掉一个人。目前我国的独生子女多,存在的问题也多,如“霸道”、“懒惰”、“贪吃”、“脾气倔”、“做事拖拉”、“缺乏耐心”等。
3、在农村幼儿园进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是提高幼儿素质的需要。 农村的幼儿由于其父母自身素质或由于工作等原因,无暇顾及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或者是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对幼儿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系统的教育;而祖辈们则认为:只要吃饱穿暖就可以了,其余一切则让孩子顺其自然,无所谓什么习惯培养。孩子由于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还认识不到好的行为习惯所带来的好处。长此以往,孩子们放任自流、我行我素,会出现了许多陋习。
4、在幼儿园进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是幼儿园工作的的根本需要。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凡人生需要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要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会成为社会的优秀分子。”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 可见,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健全人格是至关重要的。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小学从行为习惯入手”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更应该注重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中所提及的幼儿,是指在本校就读的学前班的适龄儿童。\习惯\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
倾向或社会风尚。\行为习惯是有意识、有目的培养的,由于重复而巩固下来并变成人类社会需要的,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个人行为方式。是经过反复训练而养成的语言、行为、思维等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所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从心理上来说,行为一旦变成了习惯,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需要。当你再遇到这类情景的时候,不用过脑子就会这样做。如果不这样做,就会觉得很别扭。这说明行为已经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具有了自动化的作用。它不需要人们去监督、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去努力,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也就是平常说的\习惯成自然\。学校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学校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
三、研究目标、内容、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目标:
课题预期目标:
1、探索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内容和要求,建立符合本园幼儿实际的行为规范细则,使在园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幼儿情感、认知、能力等诸方面的协调发展;
2、探讨在幼儿园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及方法,提高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实效性,如采用环境教育法、身教法、言教法、榜样法、行为评价法、心理定势等方法,通过一日活动、家园共育、常规教育、随机教育等途径,对实现养成教育目标有实用价值,并提供可借鉴经验的操作范式。
3、激发教师探索并形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评价体系,优化教师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幼儿培养目标:
生活习惯培养目标:培养幼儿良好的作息习惯、睡眠习惯、如厕习惯、饮食习惯、进餐习惯、整理习惯,形成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常规。有独立做事的意识和较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够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卫生习惯培养目标:帮助幼儿了解和掌握初步的卫生常识和技能,逐步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助幼儿获得预防常见病的简单知识,初步培养幼儿不怕伤痛、乐于接受预防接种和疾病的态度及行为。
学习习惯培养目标: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好问乐学;培养幼儿的注意力,爱动脑筋培养幼儿遵守学习纪律,具有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坚持性;培养幼儿学习时能与同伴互助、共同分享。
交往习惯培养目标: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与人交往习惯。与人交谈合乎情理,讲话礼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主动地参加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与分享。理解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运动习惯培养目标: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和活泼、开朗、勇敢、克服困难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技能协调发展,增强其体质。
安全行为培养目标:培养幼儿安全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了解生活中的安全标识,了解身体主要功能及重要性等的自我保护常识,养成集体活动中的规则意识,了解户外活动中的保护方法。
品德行为培养目标:培养幼儿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培养幼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能主动参加各项活动,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培养幼儿尊重、真诚、友善的优秀品质。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是探索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及方法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1、调查法:结合每学年幼儿的教育目标,设计调查表,由家长和教师根据幼儿在家在园的表现给予评分,调查了解幼儿日常生活中行为习惯养成状况。
2、观察法:教师不加任何干预,对幼儿在自然状态下的活动及表现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了解幼儿的想法、看法和做法。
3、行动研究法:结合实验过程中的评估情况,边实验边调整目标,旨在指导实际的工作。
4、个案研究法:选取实验班级中比较典型的案例跟踪研究,找出解决问题最佳方案。
5、问卷调查法:广泛收集教师、幼儿、家长以及社会对幼儿行为规范的调查报告,并发放问卷,就幼儿家庭基本情况及幼儿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观念、方法、教育内容等问题,对家长进行调查,并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从中把幼儿的行为、要求放在教育第一位,使不良的行为得到及时矫治。
(四)研究步骤(详细过程见成果中介绍)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启动阶段(2012年11月—2013年5月)
1、建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研究制度。商讨课题方案的设计,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
2、确定课题研究的计划和实施方案。
3、分别制定养成教育调查问卷,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3年6月—2013年12月)
全面开展课题研究,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并对幼儿进行跟踪观察和分析。
1、根据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2、充分挖掘五大领域教育活动内涵,在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开展养成教育。
3、在活动不断总结经验,探讨方法与途径。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5、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的联系,取得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第三阶段:反思总结,整理结题阶段(2014年1月—2014年6月)
对抽样幼儿进行后测,将前后结果比较分析,检测实验结果,汇总资料,分析总结,写出结题报告,结题。
五、研究成果及分析:
本课题开始研究以来,从课题负责人到实验教师,获奖论文4篇. 1.本课题主持人邵勤道,在校推进养成性教育研讨会上所做的《关注习惯关注细节》的报告,对养成教育工作的开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本课题主要研究了赣马二小幼儿在教学活动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途径、方法,研究内容全面具体。在课题实施中,实践证明,对我校是切实可行的,效果良好。
3.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了调查、个案研究、行动研究、师生访谈等方法,结合我校的实际,充分调动了学校一切有利因素,结合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了全员育人、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4.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研究过程中培养锻炼了青年教师,他们在课题研究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使自己边研究边提高。
5.通过课题研究,幼儿的行为习惯基本养成,实验效果明显。
在行为习惯方面:绝大多数同学能礼貌待人,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能使用礼貌用语,在家能孝敬父母,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基本做到公共场合不拥挤、不喧哗。
在学习习惯方面:上课能做到专心听讲,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遇到困难能主动克服,会使用各种工具查找资料并敢于实践。
在生活习惯方面:在家能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校基本能成为老师的劳动好帮手,卫生习惯较好,基本做到了勤换衣、勤洗澡,能够自觉做好个人卫生。
6.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了一大批好进上学的幼儿。
在学校“六一”活动中,他们的文明有礼,活泼大方,良好习惯为班级及老师争得荣誉。取得家长的好评。